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985相親局,TA們是如何利用「演算法」挑選對象的?

985相親局,TA們是如何利用「演算法」挑選對象的?

在單身男女的都市寂寞里,無論喝酒還是聊天,戀愛還是約x,交友和婚戀APP都毫無疑問切中了那個最原始、最直接的部分。

作者| 麥可可

? ? ? ? ?編輯|?吳懟懟

01

對弈和試探

「你在這個軟體上見過很多人嗎?」。

2020年深秋,上海市中心的一家甜品店,25歲的女孩林夕西正在與交友軟體「TA說」上遇見的一個男人碰面。

這是她在這個軟體上線下面基的第一個男性。

對面的男人繼續追問,「你玩這個軟體多久了,遇到過什麼有趣的人嗎?」。林夕西敏銳地感覺對方在試探她是不是老手。

單身男女對網路上的相遇始終嗤之以鼻並飽含懷疑,但現實社交的限制和狹窄又讓他們不得不沉溺於此。

一個巧妙的試探是,「你遇到過什麼有趣的人?」背後的實際含義是,「你在線下見過多少個男人?」

林夕西的思維異常清晰,迅速做出回應。「我很少出來見面,因為今天是下午茶才可以,晚上我還約了人。」

這個迴旋球踢得不動聲色。她既挑明了自己對面基對象的篩選,也表達了自己的審慎和乖巧,同時也暗示了自己的價值。

「價值」在於「晚上有約」這幾個字。一方面,女生的行程較滿,對方一時無法判斷晚上的約會對象是同性還是異性,如果是異性,至少說明女生的人氣不低。另一方面,這句話也巧妙斬斷了桌子對面那人夜晚旖旎的幻想,畢竟安全總是第一位的考量。

林夕西的謹慎並不是沒有由來。下載這個交友軟體的不到半年裡,她頻繁在聊天界面中收到過各種暗示。

一位科技公司的人臉識別演算法工程師,畢業於上海Top2高校,他在個人主頁寫,「想約,玩,去私人影院,想一起做。」

一開始林夕西並沒有在意,直到大量的年輕男孩在軟體內置的聊天界面里,問到看電影,就要提一句「私人影院嗎?」她才朦朦朧朧地有所察覺。

都市男女的荷爾蒙總是如此躁動,年輕的慾望需要夜晚安放,在無數次的推拉與試探里,牌桌上的雙方,都期待先看到對方的底牌。

只不過這次,林夕西答應出來見面的男孩,是在聊天中唯一誇過她「笑起來治癒」的男性。

林夕西聽到過各種誇獎,「你真好看,你很漂亮,你很有趣」,不會出錯的通用模板走了千百遭,更加過分露骨的話也不是沒聽過,但這個男人在看照片的時候,居然看到了她笑容里的治癒和溫暖。

她想,對方應該也是這樣的人吧。

在喝完一杯咖啡,吃下半份切片蛋糕後,林夕西漸漸「解除警報」。雖然沒法完全應付對面男人的深淺試探,但她沒告訴這個自以為能控場的男人的是,在赴約之前,她已經側面打聽過他公司的註冊資本、員工規模和主營業務。

02

用「演算法」找個男朋友

林夕西覺得,在社交軟體上找男朋友,就好像是在網上買東西。

每一個人都被明碼標價。身高學歷和愛好收入,外貌顏值和出國記錄。越理性的都市青年男女,往往算著一本最精明的賬。這些因素像一個個通關密鑰,全部匹配才能通關成功。

精明的系統記錄著覓食者的行為,也在試探尋愛者的底線。

「一旦我對一個身高175cm的男生勾選了喜歡,那170-173cm之間的男性就會隨之而來,系統不斷地降低身高標準,來試探我對身高的接受底線,」林夕西認為這是系統的不真誠。

母親對身高167cm的林夕西在擇偶伴侶身高這件事上有極為明確的要求。「不到180cm不要帶回家」。林夕西雖然反感這種嚴苛,但也會盡量靠攏。這個身高175cm的男生被喜歡,是因為他的清華學歷提高了整體的Value(價值)。

可如果粗暴地給所有180cm以下的男生打叉,系統就會重新定義用戶的底線。林夕西發現,一段時間之後,所有推薦給她的男生都在180cm以上。這讓人有種錯覺,「全世界的男生都很高,低於180cm就是廢物。」

好友暗示地提醒她,180cm未必是真相。「寫自己身高180cm,通常會虛報2-3厘米,你必須把身高閾值卡在182cm上,這樣才能保證超過180cm。」

林夕西沒有聽從這個建議。看到一個愛爬山、膚色黝黑的男孩,身高172cm,她點擊了喜歡按鈕,「因為我也喜歡爬山」。接下來幾天,系統推薦的男性都不盡如人意。

她馬上get到系統不會如自己設想般那樣「為人著想」。她的底線和標準,在系統一次次的行為記錄里被下沉,但系統似乎並沒有儘力在幫自己找到那個「最優秀的人」。這與多數社交軟體註冊邀請頁面上所說的,「幫你在孤獨的世界找到另一個TA」,似乎並不一致。

有一天,「TA說」上給林夕西推薦了一個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男孩子的笑容很溫暖,讓她毫不猶豫地點喜歡,但系統提示,喜歡他的人太多,對方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才能看到你。你可以使用「超喜歡」特權,讓對方優先看到你。

在這款交友軟體里,免費用戶一共只有兩個「超喜歡」可以送出,而且還需要分享軟體才能行使這個特權。當然你願意付費就很好辦,目前IOS端的VIP月費是88元,一天可以發送一次「超喜歡」。

在「男生應該主動」的傳統語境中,部分女性都會在社交環境中表現出被動和拘謹。這也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在社交平台中,似乎女性用戶更有話語權和選擇權。她們通常只需要登錄在線,然後等待男人們來搭訕即可。

實際情況可能並非如此。多名22-28歲左右,在上海、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工作的年輕女孩談起她們的自身感受,在學歷越高的圈子裡,單身女性比單身男性多,這反而讓優質男性成為了稀缺資源。

在最近被頻繁討論的「陌上花開」交友平台里,線下活動釋放出的女生名額通常會在五分鐘之內被搶光,後台工作人員篩選時「看見女生出生在88年之前的,就幾乎不要了」。

這種優質男性的稀缺,讓更多女性不得不從被動轉為主動。她們需要充值並送出超喜歡,才有資格被那些男性「看見」。

「你以為你在挑選別人,其實你也是商品,正放在貨架上被別人挑選」,林夕西這樣描述這種感覺。

只要進入到這個婚戀交友或相親市場,你會發現個體在市場內必須標籤化。像在電商平台上待購買的商品那樣,單身男女們試圖用更多更明確的標籤,讓自身的曝光和流量更加突出,讓挑選者能夠更加迅速精準地阻擊。

但問題仍然存在。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沈奕斐在引述學者Eva Illouz的研究中提到,

「我們在找愛情的時候,是想要找一個獨特的人。那個獨特的人TA一下子打動我,這是我想要的愛情。可是一旦進到相親市場裡面,它就是條件和條件的匹配,是不斷地貼標籤。雖然你很獨特,但是一旦成為標籤,你沒有獨特性了。」

自從在軟體平台選擇了很多來自清北復交的男性作為「好感對象」後,林夕西已經對系統推薦對象的「學歷」波瀾不驚了。傳統四校也不是什麼加分項,哈佛畢業的很少,耶魯倒是有一個,連霍格沃茨魔法學院都出現過好幾次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變異毒株失控,數十萬人上演「逃離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