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1981年,宋慶齡的葬禮為何比原計劃提前5分鐘開始?

1981年,宋慶齡的葬禮為何比原計劃提前5分鐘開始?

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泰戈爾《飛鳥集》

人終有一死,偉大如那些革命先輩們亦不會因為個人的意願和民眾的願景而長存於世。

葬禮,作為一個人最後的哀榮,更是對一個人的永恆的告別,即使是普通人也會想要儘力讓它足夠盛大,以盡哀思。

對於那些為了國家和民族做出過偉大功績的先輩們,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崇敬之情,最好的方式便是為其舉行國葬。為了祖國的強大奉獻一生的宋慶齡先生,在逝世後以國禮葬之自然受之無愧。

一、 葬禮之未雨綢繆

1981年6月4日上午9點55分,遵照宋慶齡先生生前的遺願,她的葬禮安排在上海,埋骨於當時的萬國公墓之中,這裡也是她的父母等人的長眠之地。

宋慶齡先生的葬禮是按照國禮葬之的,據當時負責宋慶齡先生葬禮相關事宜的李家熾回憶,這場葬禮從開始籌備到最終能夠順利完成,其過程實乃不易,多虧了各級領導們的未雨綢繆。

而他最開始被安排籌備這場葬禮是在1981年的3月底。

當時李家熾抵京參加工作會議,在會議結束之後,時任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的馮文彬找到李家熾,兩人就宋慶齡的病情進行了一場談話。

李家熾被告知,八十八歲高齡的宋慶齡所患的乃是血癌,中央已經安排相關的專家為其診治,也只能是暫時的延緩生命,並不能完全治癒。

衰老已經讓宋慶齡身體的各項機能退化,宋先生的病情即使是如今的醫療水平也很難治癒,當時的她,生命就像大海里的一葉小舟,稍大一點的浪花就可能讓她沉入海底。中央方面面對這樣的情況,只能早做打算。

李家熾了解到,宋慶齡是希望葬在家鄉上海,於是在上海按照國葬禮制制定了嚴謹的計劃流程。

李家熾在接到這個任務的第二天便返回了上海,並將這一任務傳達給了上海市委。上海市委認為宋慶齡先生能夠安葬在上海實在是上海的榮幸,更加是一項政治任務,大家也都積極的準備著。

當時間來到五月底,宋慶齡先生的身體狀況更加危急,中央方面要求李家熾儘快給出安葬方案。面對這一問題,李家熾立馬犯了難,他告知中央領導,國葬由地方承辦連先例都沒有,這還是一場不能有一點差池的葬禮,上海方面實在是不知如何安排。

面對如此困難重重的葬禮,各方面不斷的協調商議。

按照國葬的規格,場面必定盛大非常,但宋慶齡先生要求一切從簡,最終決定由原來的五百人出席改為兩百人的出席,遵從宋慶齡先生的遺願,將樸素進行到底。

有關葬禮的相關事宜商討確認後,李家熾便返回上海,向上級彙報葬禮的具體實施方案,並讓各部門積極做好一切準備。

1981年5月29日20時18分,宋慶齡在北京逝世。她逝世的第三天到第五天在北京舉行公祭,第六天舉行追悼大會,第七天到上海安葬。

宋慶齡先生的逝去讓無數人悲痛不已,而她即使離開這個世界,她的高風亮節的精神和她為祖國所做的貢獻,會永遠的留存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會銘記在人們的心上。

二、 葬禮為何提前?

按照中央最初確認的方案,宋慶齡先生的葬禮應該是上午10點準時開始,而實際開始時間卻是9點55分,比商定的時間提前了5分鐘,而這一切都是鄧穎超臨時決定的,為什麼鄧穎超臨時決定宋慶齡的葬禮提前舉行呢?

按照宋慶齡的一切從簡的遺願,中央最終確定僅200人可以有幸送先生最後一程。因為先生身前在社會各界均有貢獻,出席葬禮的人員便包括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婦女代表、青年和中小學生等。

葬禮的一應流程早就商定好了,奈何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在葬禮舉行之前就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葬禮當天,鄧穎超等中央領導們一路坐專機抵達上海虹橋機場,然後又一刻不停的在九點多到達萬國公墓。按照流程,本可以稍作休息再參加葬禮,而鄧穎超一到萬國公墓就找到李家熾,表示為了確保葬禮的萬無一失,她想到現場看看。

當時的上海已經進入夏天,即使是上午,戶外也是燥熱難耐。為了葬禮可以完滿完成,更是為了表達對這位先輩的崇高敬意,即使燥熱難耐,大家也都一早列隊等候,其中不乏老人和學生代表。

當鄧穎超到達墓地現場時,她看到了那些滿頭汗珠的老人和兒童,她立馬找到李家熾,告訴他,天氣太熱了,學生代表和老人們會受不了,要求他不必等到十點,葬禮立馬開始。

李家熾將這一情況立馬報告上級領導,經過對現場的實地勘察,大家一致同意鄧穎超的建議,葬禮立刻舉行。

這一決定導致葬禮比原計劃提前了5分鐘,這中間是為了不讓參加葬禮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兒童在這場葬禮上有中暑的風險,故而提前了宋慶齡的葬禮,這種大愛延續了宋慶齡先生在世時的精神。在後來的相關報道中,也只是報道了葬禮是上午舉行,並未寫到具體時間。

對於如此博愛的宋慶齡先生來說,看到如此炎熱的天空下,有這麼一群人為了她的葬禮可能面臨中暑的風險,相信她的選擇也會跟鄧穎超一樣。

三、 宋先生的大愛無疆

宋慶齡先生出生於上海的富裕家庭,在美國接受了教育,為了革命回國,為了孫中山的"和平,奮鬥,救中國"的遺願,更是奉獻了一生。

我們對於宋慶齡先生的了解,大都是因為她是孫中山先生的妻子,以及宋氏三姐妹經歷的傳奇經歷,而她的很多豐功偉績卻在這些頭銜和八卦下被人們自然的忽略。

偉人之所以偉大,大多都是源自一顆大愛無疆的心,宋慶齡先生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宋慶齡先生她用自己的財富和地位,為了祖國做出過很多很多的貢獻。

宋慶齡先生一直以來都一個不喜鋪張浪費的人,她不僅是不喜歡鋪張浪費,生活中更是為了關愛他人,常常借錢度日,甚至曾變賣舊物來貼補家用。她的博愛之心為她的身前身後都贏得了很高的讚譽。

宋慶齡生前常常說北京是工作的地方,上海才是家。她曾在1978年最後一次回上海的家,她回家做了好幾件事,其中有一件事對宋慶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變賣舊物。

上海人常說"賣舊物乃是不得已之事"。宋慶齡生前常以節儉自居,但每當國外友人來訪做客,她都會自掏腰包熱情款待。

即使國家認為這屬於外交事務,該由國家出錢,但宋慶齡從未接受過;她平時又特別關照身邊的工作人員,她每月的工資其實並不少,她卻都拿出來給身邊需要幫助之人,導致她經常借錢度日。

宋慶齡先生生前曾整理了家裡物件拿去變賣,那些經歷了無數風雨而被保存下來的物件,被低價賣出,而所得錢財也都用於幫貧扶弱。

在宋慶齡逝世後,上海市委將宋先生曾經賣出過的一些物件放在了宋慶齡故居,以供後人觀瞻。

宋慶齡先生已經故去很多年,但她潔身自好、勤儉愛民的崇高精神會永遠伴隨著一代代人的成長。生活在如今這樣的太平盛世下,我們不僅需要時刻銘記革命先輩們為這一天所流的鮮血,更要時刻提醒自己做一個像宋慶齡先生那樣的博愛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宮欽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會讓克里米亞重回烏克蘭嗎?俄羅斯:主動獻土,絕無可能
土地貧瘠、經濟落後,不發達的尼泊爾如何養活2800萬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