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掃大街也能上市?氣死你們這些社畜

掃大街也能上市?氣死你們這些社畜

這兩天,疫情再次在全國出現了零星病例,尤其是北京,更是引發了高度關注。

仔細研究流調之後,很多人發現,流調可以精準反映生活方式。

而北京人的生活,真的讓人一言難盡。

比如一位大哥,一大早就去上班,吃完包子,就一直開會開到晚上八點。活生生開了10個小時的會。接下來九點坐地鐵,拼大巴車回燕郊,晚上11點才能到家睡覺。

另一位,30多歲了,每天通勤50公里,除了上班,下班還得準備考研,考研前幾天還被叫出去出差,周末還要帶娃早教。

還有兩位更辛苦,一位是32歲的女士,白天上班,晚上一直兼職到半夜2點,還是在順豐快遞中轉站,純屬是體力活。

另一位是40歲網約車司機,網調軌跡顯示,他早6點到晚11點都不曾把車停下,每天不間斷工作17個小時,連吃口飯的時間都沒有。

可以看到,對於在大城市工作的人們來說,賺錢養家是多麼的不容易。每天疲於奔命,不敢有絲毫的放鬆和懈怠。

正如那句話所說,世人慌慌張張,不過是圖碎銀幾兩。但這碎銀幾兩,也斷了兒時念想,讓少年染上滄桑,壓彎了脊樑。

但誰能想到,在賺錢如此困難、各行各業都在激烈競爭、新的技術層出不窮的今天,有人竟然靠「掃大街」,賺到了200億元?

就在去年,深交所創業板上就來了一家由環衛工人組成的公司。在疫情期間,這家公司市值在一年內漲停10次,成為一家總市值超過了200億的清潔公司。

這家公司,叫做玉禾田。

與當下風口行業不同的是,玉禾田經營的既不是互聯網,也不是高精尖科技,而是主營市政環衛、物業清潔。

簡言之,就是給小區或大馬路打掃清潔的。

提起環衛行業,有人會想到這個行業每天和垃圾打交道,風吹日晒,清理散發著惡臭的廢棄物。也有人認為這個行業處處受歧視,不被尊重。

不過,這樣一家企業,每年卻掃出了3億元的凈利潤。

更讓我們想不到的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周平,也曾是「掃地」出身。

如今他的身價,已經超過了50億。

那周平是如何帶領只有6個人的小公司,憑藉掃大街,掃出了一地金子的呢?

01

我們對玉禾田的最初印象,來自於新冠疫情。

在玉禾田上市不久,新冠疫情突然爆發了。

一邊是日益嚴重的疫情,一邊是亟待處理的環衛和垃圾,玉禾田選擇了像醫護人員們一樣,逆行到抗疫的最前線上去。

一位玉禾田清潔工在採訪中說:「我也挺害怕的,孩子們都很擔心。但如果我們都不去清掃,那垃圾就堆成山了。」

在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4萬員工堅守環衛一線,每天早上4點多出門上崗,不僅是清潔員工,管理人員也一同上陣,進行道路清掃保潔、垃圾轉運,對環衛設施以及醫院、超市、車站周邊等重點區域進行消毒清洗。

同時,他們還出動約1.2萬輛環衛作業車,對重點區域、重要路段和環衛公廁、垃圾桶和中轉站進行不間斷沖洗、消殺作業。

各個區域的主管,要穿上防護服、防護帽,到隔離對象家中上門收取生活垃圾。

在被疫情所籠罩的城市裡,他們成了最讓人安心的風景線。

在當時,很多清潔工人的故事都讓人感動。

比如位於福州市晉安區的肖仕俊,他已經9個年頭沒有回老家過年,本來在這個春節要回去一趟,但突如其來的疫情,他主動選擇留下來。

春節期間,他依舊每天早上5點天還沒亮透就上班,除了清掃街道,更多的是消毒殺菌作業,有時候會到晚上10點,專門進行深夜消毒殺菌。

「這個時候不能想著自己休息,只有我們衝上去了,居民才能夠安心。」

他的妻子雷其花也是這條街道上的清潔工,大年三十,夫妻二人在消毒車作業中跨過了零點。

44歲的彭霞也在玉禾田幹了20多年環衛工作。

疫情期間,她每天先用大掃帚掃一遍垃圾,再用毛推子推一遍塵土,然後接著再巡查一遍,發現哪兒有紙屑等垃圾,再去撿一遍。這一流程每天要重複很多遍。

因為每天消毒洗手的次數太多,手已經開裂了,上面布滿道道傷口,一碰就生疼。

甚至為了把街道打掃得更整潔一些,她自己家裡的家務都來不及打理,對此她說:「自己雖然不能為武漢做些什麼,但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對疫情防控最大的貢獻。」

萬幸的是,在玉禾田共同的努力之下,全國6萬多環衛工人,沒出現一例感染的。

同時,玉禾田還用捐款的方式來抗擊新冠肺炎。

從最北邊的黑龍江到最南邊的海南,都有玉禾田捐資捐物的身影。

黑龍江疫情正是最嚴重的階段,玉禾田捐贈價值400餘萬物資支援黑龍江。

在江西,它捐款了600萬元和價值百餘萬的防疫物資。

在海南,玉禾田也捐贈300餘萬現金,和500把紅外測溫儀500把、10台全自動人流密集專用紅外測溫儀等等。

在此之前,我們很多人都一直以為環衛工人來自於國企,但當我知道他們是民營企業所組成的隊伍時,腦海中充滿了很多好奇。

到底是什麼樣的一隻隊伍,能在突然襲來的疫情之下,有這樣的紀律性和組織性?他們是通過怎樣的訓練,將社會中文化水平比較低的群體,變成了在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戰士的呢?

這一切,都和周平這個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02

1990年,28歲的周平來是哈爾濱一家紡織廠的工人。

那一年,他母親在深圳承包了一個對外開發的食堂,需要他去幫忙,他坐了整整兩天兩夜的綠皮火車從哈爾濱來到來深圳,下車之後腦袋還是懵的,第二天就直奔食堂上班了。

一開始,周平對食堂的工作一頭霧水,但他很努力。

他每天4點起床,帶著工人、推著板車去菜市場批發幾千斤蔬菜肉蛋,晚上還要出大排檔,通常要忙到夜裡12點甚至更晚才能休息。

除了過年那幾天休息之外,幾乎每天如此。

就這樣,周平開始慢慢掌握了開食堂的訣竅,外包工作一做就是7年,在他們的努力下,食堂發展的勢頭很好,從一家擴張到近10 家。

勤奮認真的工作讓周平得到了一個新機會。

1997 年,他承包食堂的一家外企總裁把他叫去,問他是否願意把公司的清潔業務也承包下來。

面對這個跨行業的機會,周平猶豫了,思前想後足足一周,最終決定去嘗試一下。

當年10月,他註冊成立了深圳市玉禾田物業清潔管理有限公司,從餐飲一腳跨入了清潔。

有人好奇,問他為何將公司起名為玉禾田,這個看似和環衛清潔沒有關係的名字?

周平答道:「小時候,看到成片的田裡,禾苗像玉一樣碧綠碧綠,非常的美麗,因而取此名字,就是希望每個地方經過我們玉禾田服務後都能成為一個美麗的地方。」 這個名字是他從幾十個名字中挑選出來的。

logo里「玉」字的主體是黑色的,代表他的家鄉東北的黑土地。

為了實現自己的期望,周平制定若干個五年計劃,比如第一個五年計劃是紮根深圳,員工擴張到接近3000人。這個計劃在2002年實現時,之後,他又向新的目標進發,那就是爭取下一個五年時,實現發展多元化,公司營收突破億元大關。

但在當時,即使是公司內部的人也不相信周平能夠做到,有人認為他在開玩笑。 「2002 年我提出公司 5 年後要實現營收過億的時候,大家面無表情。」

環衛屬於社會上比較低端的行業,在大家的印象中,無非是「掃大街、倒垃圾」,並且從業者年齡普遍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跟高科技、互聯網更是沾不上邊。

這樣的公司能上億?的確像是天方夜譚。

但周平卻認為,再平凡的職業,也存在巨大的機會。

為了提高員工素質,他在 2004 年創辦了玉禾田大學,慢慢在全國開到了9個校區,成為玉禾田培養基層管理人才和傳授專業知識的搖籃。

除此之外,周平原來做食堂,深知管理最重要就是要以身作則,所以他經常自己下場打掃衛生。

羅湖萬象城開業時,由於時間緊迫,周平就拿起掃把和員工一起進行清潔工作。

還有一次,年三十的時候,為了打掃歡樂谷的吊車,他和員工都沒有時間趕回家吃飯,大家就在工作的地方一起吃了頓水餃。

他認為掃地並不丟面子,反而做讓環境變得更美好的工作,是神聖的。

「這麼多年,我在員工的培訓、管理幹部培養方面傾注的精力可以說比自己對家庭付出的精力要多得多。」 周平說道。

03

2006年起,玉禾田走出珠江三角洲,進入北京、上海等城市,參與了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等大型活動的環境衛生保障工作。

後來又在天津、南京、重慶等城市紮根,直到全國80多個城市,都能看到玉禾田的身影。

2007年,周平開始不滿足於「掃地」,向周邊產業擴展。

他首先創立了子品牌金楓葉,負責對外承接園林綠化養護業務。

之後又成立了子品牌玉蜻蜓,在華南區域提供有害生物防治服務,如白蟻防治、滅治,除蟲滅鼠及消毒,室內空氣環境治理等。

2017年,玉禾田開始走向科技化和數字化。

很多人疑問,一個環衛企業,能用科技來做什麼呢?

原來,玉禾田通過應用物聯網(IOT)、大數據、雲計算、AI(人工智慧)和BI(數據分析模型)等前沿技術手段,創新性地使用了一個叫做智慧環衛的系統。

通過這個系統,不僅能實時查看各地項目上的作業情況和質量,優化作業排班,提高管理效率,還能與智慧城管平台對接,共享數據,從而做到快速出工,高效指揮,立即響應。

也正是因為這種先進的IT技術,可以讓玉禾田在疫情中快速調度,高效的同時完成零感染。

還因此,玉禾田成功爭取到了與政府的PPP合作項目(政府和民營企業合作形式),相繼在贛州、海口、銀川、南昌等地成功為城市市政環衛、園林綠化、水域治理等生態環境建設與運營服務管理等。

截至去年,玉禾田綜合物業項目總計一千餘個,各類市政環衛項目百餘個,為全國近百座城市提供長期的專業化服務。

2019年7月,玉禾田又成立了垃圾分類中心。

為了把這門「技術活」做好,玉禾田聚焦了眾多環保行業內十年以上的專家,以及研究物聯網、大數據和垃圾分類處理工藝的綜合型人才,並且還吸引了一大批從事相關行業研究的碩士和博士。

最近,它又將業務範圍擴展至垃圾焚燒發電、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大件垃圾處理、垃圾滲濾液處理、園林綠化垃圾資源化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綜合處理,餐廚垃圾處理等領域。

從前端、中端、後端,玉禾田通過全面整合,打造了一個圍繞「垃圾處理」的全生態鏈平台。

隨著業務的範圍越來越大,公司規模也從最初的只有6名員工,發展到6萬名員工,總營收破30億。

其2019年業績顯示,其全年總營收36億元,凈利則達3.1億元。

2020年1月23日,除夕前一天,玉禾田又完成了一個在之前難以置信的事:成功登陸深交所創業板。

一家在眾人眼中「掃大街」的公司,竟然上市了。

然而,走過20多年創業路的周平卻並不覺得很激動。

他說自己並沒什麼感覺,最難忘的還是20年前的大年三十,打掃歡樂谷空中吊車時,與員工一起吃的那頓水餃。

「上市之後怎麼把公司發展壯大、讓公司更有競爭力,給員工更多更好的待遇,是我們未來要做的事情。」

環衛工人的工作時常會被人看不起,他自己也遇見過很多次,有些人隨手扔東西,就覺得這是環衛工人應該掃的。

為了表達對環衛工人的敬意,上市時,他邀請了一線工人到現場一起敲鐘。

04

國內能做到上市的環衛民企公司,不只玉禾田一個。

當年,就在周平沉浸在食堂承包的業務之中,與深圳緊鄰,一顆紮根廣州的環衛上市公司的種子,也在慢慢生根發芽。

今天的上市公司僑銀環保一把手劉少雲,當時還只是一個超市打工仔。

1996年,19歲的劉少雲,未走上大學之路,來到湖南邵陽水電設備總廠做起了一名小工人。

兩年後,又來到邵陽市百聯量販廣場,認識了一個叫韓丹的小姑娘女朋友。

上世紀90年代末創文創衛(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活動此起彼伏,尤其是在沿海發達地區發達城市,比如廣州。

2001年,借著90年代末創文創衛東風,在湖南邵陽市皮件廠工作了24年的郭倍華,也是韓丹的母親,在廣州註冊成立霖澤園林,主營園林綠化,幫政府事業單位的大小活動送花補樹。

24歲准女婿劉少雲因為非常能幹,逐漸成為了霖澤園林的頂樑柱,並逐漸成為公司的一把手。

2008年3月,霖澤園林正式更名為僑銀有限,主營業務從園林綠化設計轉向環衛清潔,日益頻繁出現在政府掃街、運垃圾等環衛服務中標名單。

到了2016年,僑銀環保連續高速成長,從8.6億漲到2019年的15.76億,其中,廣東地區收入佔比60%-80%,成了絕對區域產業諸侯。

2020年1月6日,僑銀環保登陸A股,成為2020開年第一家上市公司

相似的人生軌跡也發生在大學教書的魏延田身上。

1996年,33歲的武漢工業大學老師魏延田決定辭職,他先是在朋友一家房地產公司任職,後來又到深圳做過保健品,賣過傢具裝修,做過諮詢。

2004年,魏延田和別人合夥創辦了一家教育機構,做線上教學,但嘗試了各種辦法,就是招不到生源。

以前老東家一位銷售副總,此時向他推薦了一個塗料業務,該塗料可以使當時的小廣告無法粘貼,很受市政環衛歡迎。

於是,魏延田成為該塗料重慶總代理,從而抓住了市政環保產業的巨大商機順風車。

不久後,魏延田成立了新安潔環衛公司,最開始只有4個人。

第一個環衛項目拿下時,不知道如何掃街,便就請來有經驗的人教怎麼掃地,怎麼作業,怎麼制訂方案,他自己也經常上街掃地。

就這樣,主營業務以環衛服務為主,逐漸延伸至垃圾分類收運及處置、綠化工程服務等。

2014年11月,新安潔成功在新三板系統掛牌。

處理垃圾、廢物回收,這些在大多數人看起來不起眼兒的工作,蘊藏的機會同樣不少。

我國人口眾多,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和消費水平的提升,生活垃圾產生量和道路清潔面積逐年攀升。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以來,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總體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到2018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達到了22801.8萬噸,同比增長5.95%。

環衛行業依然是一個正在成長的行業,只不過在各自的細分分領域成長階段,會有所差異。

如垃圾焚燒、污水處理、脫硫脫硝等行業已經過了快速上升期,進入相對平穩的發展階段。

而環衛行業、土壤修復、污泥處置等行業,尚處於發展初期階段。

2019年,全國多個城市推行垃圾分類,更是為環衛企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如果說目前成長最快的,應當屬數字化環衛模式。

目前,隨著智能化電動汽車時代的來臨,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也位居世界前列,市場化率提升至50%以上,市場上升空間巨大。

各市的政策中也略顯端倪,北京市曾發布《北京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至2020年,郵政、城市快遞、輕型環衛車輛基本為電動車;深圳市也預計在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柴油環衛車全部更換為純電動環衛車的目標等等。

這其中,主營垃圾車、清潔車等環衛裝備製造的民營企業,即將迎來一波巨大的機會。

尾聲

風口是個好東西,普通人做夢都想抓住風口。

畢竟我們都聽過一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起來。

這幾年人工智慧、電商直播、社區賣菜層出不窮,但抓住每一個細小的機會,同樣可以創造屬於普通人的機會。

和周平一樣,中國從不缺乏把小行業做成大生意的人。

2007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玖龍紙業的創始人張茵以770億,成為中國第一位女首富。

而張茵最開始,是靠賣廢紙起家。

1985年,張茵帶著借的3萬元,隻身一人赴港創業,選擇了廢紙回收行業。

對於很多人來說,「收廢品」是一件有失體面的事,面對大家的議論紛紛,她也只當「耳邊風」。

剛開始回收廢紙時,因為缺少經驗,收回來大半都是發霉、潮濕的紙。達標率的不到一半,張茵只能逐一檢查,一車廢紙看完需要一整天。

而且香港的回收廢紙生意是被一個黑社會壟斷,橫行霸道,張茵經常被恐嚇,砸玻璃,威脅。

但在她鍥而不捨的努力下,最終在香港拼出有了一片天地。

此後的幾年裡,張茵逐步擴大產業,還將造紙廠開到率美國,慢慢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紙原料出口商,年出口量500萬噸,成為了中國的「造紙女王」。

同樣經歷也發生在廈門首富林秀成身上。

如今,他的生意早已遍布各個行業,除了最初的鋼鐵之外,還有電子、茶葉、房地產等等。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最開始進入鋼鐵行業,是靠撿廢銅爛鐵。

那時的林秀成,沒有進貨鋼鐵的渠道,就不分晝夜的蹲在三明鋼鐵廠門口收購廢鋼鐵邊角料,只要看到有人拉廢鐵出來,他就第一個衝上去。

最終靠這種「笨方法」,得到了廠長的青睞,從而掙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很多行業最初覺得不起眼,甚至嫌棄苦、累、臟,但是細細耕耘,腳踏實地,也能發現巨大的掘金空間,變成一筆「大買賣」,掃地、撿垃圾、賣廢紙、減廢銅都是如此。

這個世界不存在零本萬利的行業,感謝這些風口中逆行者,讓我們看到不起眼的行業,也能挖出金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酷玩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殺馬特消失,只是因為發量不夠了嗎?
吃了20年的垃圾食品,竟然成了國際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