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3類父母的孩子,將來很難有出息!第二種太常見了

這3類父母的孩子,將來很難有出息!第二種太常見了

圖片

作者:主創團·匠心運之

11歲的陳思凝,五年級時,考入了北京八中少年班。

圖片

北京八中少年班,將初高中課程,壓縮在四年內完成。班上的孩子,一般都會在14、5歲時,衝擊「清北交復」。

陳思凝的目標是清華的姚班(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她做了很好的學習規劃,每一個安排的任務,都是她喜歡的。

圖片

這種喜歡,極大地激發了她學習的主動性,調動了她努力做得更好的內在能量。

這種主動性和內在能量,就是內驅力。

陳思凝的媽媽是一名985高校碩士生導師,媽媽在採訪中說:

「教育孩子,放在第一位的應該是內驅力。

孩子本身就有很好的學習主動性,因為孩子從出生到他發現這個世界各種各樣的事情,他都會好奇,會想摸,會想問父母。

但什麼時候開始不願意問了,什麼時候變得需要老師和家長逼著去學,這個變化需要父母去想一想。」

圖片

深以為然。

心理學家阿德勒也說過:個體生來就有追求優越的內驅力

我們的孩子小時候自己就行站起來行走,可長大後內驅力越來越低。

他們磨蹭、厭學、效率低下,在他們身上看不出半點自覺性,這是為什麼?

父母使出渾身解數,為了他們煞費苦心、焦頭爛額,他們卻永遠在為父母而學。

其實是他們的內驅力,被摧毀了。

作為父母,希望孩子擁有強大的內驅力,但父母常常走入的三個誤區,卻在無形中傷害了孩子的自驅力。

圖片

誤區一:孩子做交易

《棋魂》中的主人公小光在幼年的時候,得到了「棋聖」的幫助,獲得了圍棋競賽冠軍。

圖片

然而,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邀功請賞,拿了錢就去買自己喜歡的四驅車,並沒有把學習圍棋放在心上。

家人叫他學習圍棋,他也以物質獎勵作為條件。

圖片

圖片

這導致他不僅越來越厭惡圍棋,學業上也渾渾噩噩,穩穩保持著倒數的位置。

真正讓小光後來又愛上圍棋的,是好奇、是自尊、是循循善誘的引路人,而這些都與物質獎勵無關。

圖片

我們常常指望物質獎勵能刺激孩子的慾望:

你認真寫作業,給你看一會動畫片;

你認真學習,考得好給你買玩具……

這種「交易」般的方式,表面上給了孩子動力,卻腐化著孩子的內驅力。

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過度理由效應」:當孩子知道達成目標,會得到物質獎勵時,他便忽略了達成目標時內心的成就感,從而削弱他對事情本身的熱愛。

可預期的物質獎勵會成為他們做事的唯一動機,孩子還會把父母拖入討價還價的漩渦。

一旦父母沒有了能讓孩子妥協的籌碼,孩子就失去了進取的理由。

圖片

物質獎勵並非禁忌,但需要避免淪為驅動的條款。

「交易」式驅動的方式,並不會有效提升孩子的自覺性,反而改變了孩子的動機,扼殺了孩子的自驅力。

圖片

誤區二:催促、嘮叨、逼迫的「狼追式」管教

《孩子的情商》一書中說:很多時候,孩子沒有做事的動力,其實是因為我們大人用過度的外在推力,傷害了他們的內驅力。

兒子學鋼琴正處於瓶頸期,覺得太難,總想放棄。

圖片

我忍不住焦急地催促,甚至動用了戒尺,又生氣地吼他:「你多彈兩遍就不難啦!快彈!」

一番鏖戰之後,都十一點了,兒子依然一動不動,只好鳴金收兵。

第二天,我繼續逼迫他彈鋼琴,甚至用丟棄他心愛的玩具來威脅。

逼迫孩子,表面上讓他勉為其難地滿足了我們的期望。

但孩子行動的目的,僅僅是為了不挨罵,卻從未想過為什麼而學習。

兒子曾經對彈鋼琴充滿了興趣,在我的強烈威逼下,終於對鋼琴產生了抗拒。

這個世界上,最難治癒的是「後悔」,最易預知的是「規律」。

是父母過度的干涉和入侵,讓孩子調動更多精力抵禦外部侵擾,極大地消耗了孩子的心理能量,讓孩子進入習得性無助狀態,內驅力也變得疲乏。

雖然用外驅力也能驅動一個人,但它帶來的感覺是較勁、痛苦和內耗。

靠外驅力支撐的人,能量難以持久。

一旦外驅力稍有鬆懈,他們殘存的動力立刻瓦解。

「狼追式」管教從來不會讓孩子熱愛學習,嚴厲的外力逼迫下,內心的火種反而在痛苦的深淵裡,漸漸熄滅。

圖片

誤區三:嚴厲的負面評價

還記得在家啃老十年的女大學生,范成金嗎?

范成金從小就對科學和發明有濃厚的興趣,喜歡鑽研和探索,小時候還自己研究設計過運動鞋和服裝。

圖片

當她興高采烈地,把精心設計的作品拿給媽媽看的時候,媽媽卻責罵道:「你弄這些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

稍有不對、沒有遵從叮囑或是沒有達到期望,都會遭到斥責。

圖片

小時候學做飯,父母和姐姐動不動就會指責她:「你怎麼擱這麼多水?你怎麼做飯的?」

不管范成金做什麼事情,對的也好、錯的也罷,她未曾從父母那裡得到積極的反饋,只有指責和謾罵。

在「你一事無成」的詛咒下,她再也不想飛了。

圖片

我們不需要把學習看做孩子生活的全部,內驅力具有左右兼容的力量。

那些常常被父母打壓和阻止的孩子,他們無法感知自己的價值,內心無法擦出絢爛的火花。

他們總會把父母的話當真,因為父母是他們最信賴的人。

負面的評價似乎能在短期內,起到立竿見影的激勵效果,但也在孩子心裡埋下了自我懷疑的種子。

當他不再相信自己的能量時,這個孩子對世界繳了械,內驅力也偃旗息鼓。

遊戲之所以容易讓人沉迷,正是因為遊戲有正面反饋機制,及時給予玩家正面鼓勵,讓玩家獲得成就感,刺激了玩家的內驅力。

父母的負面評價,與這一正面反饋機制背道而馳,只會讓孩子在自我否定中掙扎,他們的熱情難以綻放,燃燒的內驅力對他們來說,只是天方夜譚。

圖片

厭學、磨蹭、畏難、學習動力不足,歸根結底是孩子心理上出了問題。

但孩子的內驅力就像一粒種子,即便湮滅也不會消亡,它沉寂著,只要有陽光就會再次發芽。

心理學家Deci和Ryan在當代動機理論中提出點燃內驅力的三種方式:

1、讓孩子有勝任感

朋友不僅要求孩子做完作業,還要求孩子把字寫好。

長此以往,孩子寫了擦、擦了寫,字總是寫不好,還會把作業窩成一團,扔在地上。

為了把字寫好,考試都來不及完成卷子。

過難的任務,如同橫亘在孩子面前的峭壁,恐懼感油然而生,勝任感無影無蹤。

圖片

我們不妨降低難度;與孩子分解「小目標」;及時給予正面的反饋。

當孩子發現自己真的做到了,勝任感本身就是精神的獎勵。

相信自己能做到的孩子,擁有繼續做下去的動力,每一次成功,都在助燃內驅力。

2、讓孩子有自主感

《自驅型成長》中說到:「自己說了算」的感受,才是健康心智的前提,才是主動進步的源泉,才是跌倒了能爬起來的動力。

父母密不透風的控制,全然為孩子安排學習計劃,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感。

父母需要做僅僅是給孩子建議和適當督促,讓孩子自己制定計劃、安排時間,孩子越成長,父母越放手。

正如陳思凝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按照自己的喜好,自己安排了學習計劃。

擁有自主空間的孩子,對自己的生活和行動擁有掌控感,不僅能夠依據自己的內心做出選擇,也有熱情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更會擁有強大的自我驅動力。

3、讓孩子有歸屬感

歸屬感是孩子感到被父母認可並接納時,內心的一種滿足感,是內驅力穩固的根基。

如果因為學習成績,孩子遭到父母的批評和訓斥,他們難免遷怒於學習,認為學習是父母忽視他的根源。這時,「抵觸」在心裡埋下了種子。

《墊底辣妹》中的沙耶加努力了一年,成績依然不理想,她很灰心。

媽媽沒有責備她,而是告訴她:「如果太累了,放棄也沒關係哦,你已經很努力了嘛。」

圖片

圖片

在沙耶加的要求下,媽媽還帶她去了夢想中的大學。

在媽媽的接納和安慰下,沙耶加重燃動力,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讓孩子知道:就算做不好也沒關係,爸爸媽媽能看到你的努力、你的閃光點,無論如何,我們的愛不會離你而去。

父母的尊重、接納和無條件的愛,就是孩子內心力量的源泉。

《小王子》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想讓人造一艘船,不要讓他去收集木頭,也不要發號施令,更不要分配任務,而是要激發他對海洋的渴望。」

真正的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團火。

呵護和引導孩子的內驅力,他們會循著內心的光,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卡農》優美的旋律中,我告訴兒子:「這是媽媽最喜歡的曲子。她夢想,有一天你會穿著帥氣的西裝,為她彈一曲《卡農》。」

他立刻看向我:「媽媽喜歡的?」

他想了一會,放下玩具,坐上琴凳,掀起了琴蓋……

作者:匠心運之,愛生活,愛孩子,給孩子完滿童年,與孩子共同成長。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東方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張藝謀教育方法贊爆了:孩子的自信,是這樣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