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學家發現一種「瘦子」基因:能高效分解脂肪,吃喝宅著也不長胖!

科學家發現一種「瘦子」基因:能高效分解脂肪,吃喝宅著也不長胖!

「肥宅」,是許多人今年的狀態。特別是年初被困在家裡的那段日子,不少人都驚呼自己不知不覺就胖了。

的確,明明攝入了同樣的食物,卻因為減少活動或缺乏運動,甚至增加熱量,很快導致體重大幅增加。這讓許多人驚呼:太心塞了!

令人驚訝的是,有些人可以挺過這一階段而不增加任何體重——我們或許都認識這樣的一些人,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吃自己想吃的東西,但似乎沒有增加體重、沒有變胖!太過分了!

而最新研究指出,這背後「基因」可能充當了相當大一部分角色:迄今為止,脂肪代謝的調控主要集中在尋找與肥胖有關的基因上。也就是說,如果能找出與苗條或抵抗體重增加有關的基因,可能會為減肥人士帶來福音。

為了確定候選瘦基因,研究小組在愛沙尼亞人群隊列中進行了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他們對47000多人進行了分析,將瘦與對照個體進行比較,從而能夠確定ALK作為瘦的候選基因,ALK編碼間變淋巴瘤激酶。ALK之所以為人所知,主要是因為它與癌症有關,因為它在多種癌症中經常發生突變。然而,它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是難以捉摸的。

為了驗證ALK與瘦有關的假設,研究人員滅活了老鼠的ALK基因。令人驚訝的是,儘管有正常的食物攝入和活動,由於大量減少的脂肪量,與對照組相比,ALK缺乏的老鼠更瘦,而且明顯防止了飲食引起的肥胖。有趣的是,當剔除黑腹果蠅體內的ALK同系物時,他們也發現甘油三酯脂肪積累顯著降低,即使給果蠅餵食了高蔗糖食物。

來自Penninger實驗室的第一作者Michael Orthofer解釋說:「通過使用一種稱為間接量熱法的技術,我們可以證明缺乏ALK的老鼠表現出增加的能量消耗。這意味著它們比正常老鼠燃燒了更多的卡路里,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即使它們吃同樣數量的食物,它們也能保持苗條。除此之外,這些動物的葡萄糖耐受性也有所提高。」

ALK在下丘腦的一個叫做室旁核(PVN)的特定大腦區域表達最高。當科學家們在大腦的這個區域減少ALK時,與全身的ALK消除模型相比,觀察到類似的體重減少。

眾所周知,PVN參與調節能量穩態,通過激素途徑和交感神經系統,後者使用去甲腎上腺素作為神經遞質。事實上,在突變小鼠的白色和棕色脂肪中,去甲腎上腺素的神經遞質水平都升高了,這表明ALK缺乏增加了對脂肪組織的交感神經張力。

結果,ALK基因敲除小鼠顯示出更多的脂肪分解,這解釋了它們的低體脂性和對體重增加的抵抗。

這加強了這樣一種觀點:即ALK確實是涉及能量消耗的更大的大腦迴路的一部分。「我們對這些關於瘦的遺傳學結果感到非常興奮,並將進一步研究ALK表達神經元如何控制體重的機制。我們的結果也強調了ALK抑制的重要治療潛力。」IMBA集團的領導人和創始人Josef Penninger表示。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來源:https://scitechdaily.com/scientists-discover-a-gene-to-stay-thin-protects-against-diet-induced-obesit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前瞻經濟學人APP 的精彩文章:

前瞻在線旅遊產業全球周報第70期:美股迎年度最大IPO!Airbnb上市首日市值破1000億美元
就算新冠大流行宣告結束,我們的生活也恢復不了原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