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廢物式養老」悄然興起,正毀掉老年人的生活,年輕兒女不以為然

「廢物式養老」悄然興起,正毀掉老年人的生活,年輕兒女不以為然

李欣是我們整體小區里孝順的標兵。他父親去世的早他媽媽一個人將他養大,為了他能健康的成長沒有再婚嫁。

因此,李欣特別感念這份恩情,而他也特別有出息,考入了211大學,畢業後進入名企工作,買房結婚後就將母親接到了身邊生活。

李欣從不讓母親幹家務,家裡有保姆,母親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飯、睡覺、看電視。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後,李欣發現母親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不愛說笑了,有時候還會有很嚴重的厭世情緒。

開始李欣以為,母親是暫時不適應這邊的生活,過段時間就好,直到母親提出要回老家生活,他才意識到問題大了。

母親對他說:「我是老了,但還沒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你這什麼都好,也知道你是孝順,但我也需要自己的生活。」

這種境況其實目前很多中國老人都在面對的,我國有90%的老人都是通過子女養老來度過晚年。但現代青年工作壓力極大,很難有空餘時間陪伴老人,所以只能盡其所能為其提供物質生活。

可對於經歷過半世滄桑的老人來說,物質於他們而言早已不是人生的主要追求。

在老年階段,他們的健康狀況下降、社會能力喪失,此時需要尋找一些其他途徑來填充空虛感,而子女的360度照顧,恰恰阻斷了他們從生活中攫取存在感。

老人因為年紀的原因,可能無法做到最好,有時候讓他們自己動手反而幫倒忙,但即便是這樣,作為子女也不能武斷代替父母做決定。

就像當年,在長大的過程中,不希望父母過多參與我們的決定一樣。人只有實實在在決策掌控某些事情時,才能找到自我價值感。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類對自我價值感的需求不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一生對自我價值感的需求穩定且持續。

很多老人退休後都會面臨很長一段時間的頹廢,就是因為沒事情做,導致自我價值感缺失。找到自己感興趣並擅長的事後,就會改善很多。

紀德在《人間食糧》中說:「存在感,對父母來說是一種使命感。」

如果你真的孝順,就不要隨便給老人冠上「無用」、「衰弱」等消極評價,無論他們做得好不好,都應該鼓勵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如你當年咿呀學步時,他們鼓勵你一樣。

曾聽一位在居委會幫忙的80歲大爺說起:「對於我們老年人來說,仍被人需要的感覺是最有價值的,也是老年人最重要的心理支撐。」

年老不等於無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它那個階段獨具的光芒。

摩西奶奶,76歲才開始學畫畫,可當她90歲時,作品已然在世界各地暢銷;王德順爺爺50歲才開始健身,但79便登上了T台,成為最帥大爺;90歲的袁隆平、84歲的鐘南山,依舊在一線奮鬥。

他們並沒有因為年紀大了,身體素質不如曾經了,就主動或被迫進入傳統的老年狀態。相反,他們始終在積極尋找新的出路,把人生的最後一個階段過得風生水起。

當然,除了子女給老人創造環境,最重要的是老人自己要學會給自己創造條件,不要因為年老和社會評價,將自己放置在衰老的位置上。

心理學有個NLP理論,即身份對人的影響很大,會決定一個人對自己的定位,從源頭上決定了「你是誰?」人在這種心理機制的驅使下,所作出的行為會本能向設定的那個身份靠攏。

我們發現那些晚年生活狀態比較好的人,從內心深處就沒有認為年老的人應該怎樣,他們甚至不覺得自己老了。

年輕的心態促使他們的行為亦趨向於年輕化,合理的心理建設對有效度過晚年生活同樣重要。

天助自助者,至死前每一個人都是需要成長的孩子,不管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不要放棄自己人生的掌控權。即便你白髮蒼蒼、滿臉皺紋,也不影響瀟洒快意地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參考資料:

Kastenbaum, R., Derbin, V., Sabatini, P., Am, S. (1972). "The ages of me": Toward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definitions of functional a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3, 197- 2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同學群里說話的總是那些人,而大部分人都會選擇沉默?
奶奶懷抱一歲孫子墜樓,網友「捆綁式養老的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