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起源考辨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起源考辨

梁啟超於1897年最早將顧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的原話,改寫為「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在此基礎上,他又在同年最早概括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號召國人勇於擔當、救亡圖存的話語,梁啟超、孫中山等人都曾先後引用,併流傳至今,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言。不過,關於該話語的起源,學界意見紛雜,迄無定論。筆者就此進行考辨,認為該話語最早由梁啟超於光緒二十三年(1897)提出。

提出者之爭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肇源於顧炎武《日知錄》卷13《正始》篇:「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但是,該名言究竟由誰最早概括而來,現存三種較有影響的說法:一是乾嘉時期的文人「空空主人」,二是梁啟超,三是麥孟華。這些說法各有依據,亟待辨明。

近年來,一部署名為「空空主人」作於嘉慶年間的《豈有此理》一書流行於世。該書開篇《難「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即稱「亭林先生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對探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起源問題,不無意義。但有學者從用詞用語、涉嫌抄襲清人著作等方面,證實該書系偽書。因而,該書不足為據

於是,問題的焦點又一次轉到這句名言在晚清是如何形成的。目前學界基本認定,其提出有一個過程,首先是對顧炎武原話的改寫,然後在改寫的基礎上提煉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八字名言。而問題就在於,該過程是由梁啟超還是由麥孟華完成的?

1985年,辭書學家劉潔修最先提出,該過程的完成者是梁啟超。他認為,梁啟超對顧炎武原話的改寫最早出現於1896年《變法通議·論幼學》中,「夫以數千年文明之中國,人民之眾甲大地,而不免近於禽獸,其誰之恥歟?顧亭林曰: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已耳」。梁啟超又於1915年在《痛定罪言》一文中,最早提出「斯乃真顧亭林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也」。劉潔修認為,「按照語言發展運用的實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之語意是本於顧亭林《日知錄·正始》;而八字成文的語型則出自梁啟超《痛定罪言》」。其後,劉潔修所著《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除了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說法的不同變型增加史料外,並未公開修改上述意見。因其觀點提出最早,且有一定的史料支撐,因此認為梁啟超最早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學者基本因襲了他的觀點

2000年,張錫勤《「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小考》一文則認為,該過程最早由麥孟華完成。張錫勤雖強調維新派對於「國家」與「朝廷」的區分意識,使得他們對顧炎武「保國」「保天下」的話語極為重視。但他淡化了梁啟超在該話語形成中的作用,而是將梁啟超的同門麥孟華放在突出位置。他認為,1897年5月麥孟華在《民義自敘》中最先改寫了顧炎武的原話,「顧炎武曰: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後來,麥氏又在1900年的《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中最早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因而,張錫勤認為,這句八字名言「是近代維新派思想家麥孟華對清初思想家顧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一語所作的新的概括和提煉」。

以上即是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形成的幾種說法,近來觀點均未超出其範圍。因張錫勤在此問題上依據的史料更早,解釋也較為合理,所以他的觀點被基本接受,並形成一種看似明確但又極為籠統的折中觀點,「極有可能是麥孟華最早提出這八字,但麥孟華的文章影響力不大,而他的朋友梁啟超也提到這八字後,因為其在學界和政界的巨大影響力,才使這八字產生了極大影響」。

可以看出,關於該問題的現有說法是以不斷發現的新史料為基礎的,對具體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物的變換及其在時間上有所前移。研究者對幾種說法中所關聯的人物之間缺乏互相參照,只是單純以某個人為代表來一錘定音。一個頗為明顯的漏洞就是,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說法形成之前,梁啟超、麥孟華均說過「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的話,在時間先後上他們必然存在相互影響的成分。

梁啟超最早改寫並概括

實際上,學者認定梁啟超或麥孟華最早對顧炎武的原話進行了改寫,其最早的史料來源都是《時務報》。劉潔修引用梁啟超《變法通議·論幼學》中的相關內容,出自1897年3月3日的《時務報》,是該報連載的《論學校五(《變法通議》三之五)·幼學》四部分中的最後一部分;張錫勤引用的麥孟華《民義自敘》一文載於1897年5月12日。梁啟超的文章較麥氏早了兩月有餘,前者無疑擁有最早的「著作權」。他們俱出康有為門下,文章同樣發表在維新派的機關報《時務報》上,二人又都是該報編纂人員。因此,他們對顧炎武原話的改寫必定存在互相影響的成分,麥孟華借鑒梁啟超的說法基本無疑

麥孟華既在對顧炎武原話的改寫上直接繼承了梁啟超的創作成果,在其引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上亦是如此。1900年3月11日,麥孟華以「佩弦生」為名撰寫《論中國之存亡決定於今日》一文,說道:「非律賓彈丸而尚可抗美,南阿小國而尚可敗英。吾四萬萬之大眾其亦無餒焉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學界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最早表述即來源於此,並認為梁啟超最早於1915年才提出這句名言。然而就筆者目力所及,他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最早表述在時間上可以繼續上溯。早在1897年11月15日的《倡設女學堂啟》一文中,梁啟超已明確說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昌而明之,推而廣之。烏乎!是在吾黨也矣。」表現出希望通過發展女學振興國家,並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任。這比麥孟華早了兩年有餘,後者受到前者影響確屬無疑。這也是筆者見到最早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完整表述。因此,無論是對顧炎武原話的改寫,還是概括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名言,梁啟超都是第一人

在梁啟超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說法後,維新派對此話語的運用最為頻繁。1900年,唐才常籌建勤王組織正氣會(自立會的前身),在《正氣會序》中說:「四郊多壘,卿士之羞。天下存亡,匹夫有責。」「天下存亡,匹夫有責」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僅有一字出入,前者無疑受到後者直接影響。在1901年10月3日《上粵督陶方帥書》一文中,海外保皇派人物羅璪雲鼓動兩廣總督陶模「力扶光緒」復辟,表示自己雖是「海外旅民」,「然念顧氏有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因而不得不盡心國事。1902年,清末四公子之一、時任刑部主事的吳保初上疏奏請慈禧歸政光緒,實行新政。吳氏「冒死以抗奏」,即是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任。維新派對此話語青睞有加,急於改變國運的心態躍然紙上。此外,如清末革命派思想家劉師培堅持「夷夏之辨」,立志排滿以保天下。在其1904年致兩江總督端方的信中,也說道:「竊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春秋》大義,九世復仇。」可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晚清仁人志士念茲在茲。

長期以來,梁啟超並未被言之鑿鑿地確定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最早提出者,但實際上,對該話語的運用,以他最為靈活和頻繁。1901年,他僅在詩中就有「天下興亡各有責,今我不任誰貸之」「匹夫例有興亡責,歸去來兮尚未遲」兩種不同說法。時人對該說法過度引用,以至於1921年梁氏在演講時說道:「我且不必說什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這些廢話。」可見時人對這句名言的熱衷程度。隨著該說法流行於世,更是衍生出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家安危,匹夫有責」等說法。

值得注意的是,鄭觀應在其被認為作於1895年的《致京都文學士道希陳部郎次亮書》中,出現了「國家安危,匹夫有責」,似乎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關聯甚大。但經學者考證,該文有修改補充的痕迹。因此,筆者認為「國家安危,匹夫有責」不能排除有後來附加和篡改的嫌疑,反而證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說法的巨大影響。

綜上所述,梁啟超於1897年最早將顧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的原話,改寫為「天下興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在此基礎上,他又在同年最早概括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而且,他對該話語的運用最為頻繁、最有影響。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2019年度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資助計劃項目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積極應對「身聯網」時代挑戰
立足中國人口新國情 不負人口研究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