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趣味 > 95後姑娘當壽衣模特:總要有人站出來,為人們和世界的告別做一點不一樣的事

95後姑娘當壽衣模特:總要有人站出來,為人們和世界的告別做一點不一樣的事

作者 | Talk君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提起殯葬行業,在不少人看來,是一件不吉利的事。

前一陣,微博一條話題#95後姑娘做壽衣模特#毫無徵兆的衝上了熱搜。

95後的姑娘任賽男,不顧周圍人異樣的眼光和家人的反對,做起了淘寶壽衣模特,她每天的工作,除了做壽衣設計,主播之外,就是穿上壽衣直播,為顧客做展示模特。

幾年來,不斷有朋友勸她,「趕緊遠離這個行業吧,年紀輕輕做點什麼不好?」

起初,任賽男也是誤打誤撞進入這個行業,最開始的那段時間她連壽衣都不敢直視,如今4年過去,任賽男依然在這個行業里,並打算一直做下去。

她說:「總要有人站出來,為人們和世界的最後告別做一點不一樣事情」。

對此,網友們更是表示理解、尊敬

就像微博央廣網評論的:「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話題,「壽衣模特」與互聯網的聯結,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死亡教育」,引導人們更好的正視死亡、理解死亡,從而更加尊重生命、熱愛生命」。

而這種溫暖的陪伴逝者體面地告別這個世界,何嘗不是一種價值?

今天talk君想跟大家分享來自一刻講者紀慈恩的演講:「我用了十年,搞懂了死亡這件事

十年前,她在荷蘭為患上肝癌的好友簽署了安樂死的同意書,回國後被安上了兇手的罪名。她創辦了體驗死亡工作坊,幫助每個人在死亡面前與恐懼握手言和。

一刻講者

紀慈恩

體驗死亡工作坊創始人

「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完全來自於聽說」

#文字有刪減,建議觀看視頻

大家好,我是一刻talks講者紀慈恩,是一名社會工作者,我主要服務的人群是,剛剛來到這個世界,因為有先天疾病被父母遺棄的孩子,還有就是身患重症,即將要離開這個世界的臨終者。我常常被問到一個問題:你天天和這樣的人群生活在一起,你是如何調節自己悲傷的情緒的?

我不知道怎麼回答這個問題。我總是在想,為什麼我和這樣的人群在一起,就一定要有悲傷的情緒?我想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已經認定,死亡是絕望而悲傷的。但是死亡它從來都不是絕望的,至少現在的我來說,不是。

我陪伴過一個母嬰傳播的艾滋病兒童。

應該是她生命快要走到尾聲的時候,有一天她問我,死會疼嗎?我說我不知道。

我的確不知道。我從來都不會騙孩子,不會給她營造一個所謂美好的世界。

我只是跟她說,要不你想像一下。她突然很興奮地跳起來說,我覺得我死了以後,一定會非常開心,非常快樂。

我說為什麼呢?她說就像是我們去買漢堡包,我們一定要先給阿姨錢,阿姨才能把漢堡包給我們。你看我現在每天都躺在床上,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在外面玩,我現在就是在付賬啊。所以我覺得我死了以後,一定會很開心,每天都可以在外面玩。

當時真的是眼前一亮。突然有一種,失去光明很久,突然又重見光明的那種明亮。那死亡究竟是不是這樣呢?不知道,也許是,也許不是,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

在她離開後,我常常會想起她跟我探討死亡時的樣子。我總是在想,為什麼對於她來說,死亡是平靜的,是不悲不喜的,是那個讓我覺得很理想的那樣的一種死亡的樣子呢?

我想是因為從來都沒有人告訴過她,死亡是不可以去談論的,它是不吉利的,它是一種毀滅、一種絕望。只是因為她沒有認知,而我們大多數人對於死亡的恐懼,都來源於我們對於它的看法

後來我就開始重新地去定義死亡這個概念。

我在一次次地回想,我對於死亡的恐懼,究竟來源於哪裡呢?我想了很久很久,我也訪問了很多人,包括臨終者。最終我發現我們對於死亡的恐懼,完全來自於聽說

我們聽我們的父輩說,死亡是一件不吉利的事情,我們不可以談論它,我們的父輩聽上一代這樣說,一代一代這樣傳下來。我們甚至沒有親眼目睹過死亡,就認定它是可怕的。我只是覺得,靠聽說去認定一件事情,是有點虧。所以我帶著這樣的心態在陪伴更多的臨終者。

生命是有它的定數,我們要承認,生命到這裡了,我們就應該讓它離開。

我永遠無法忘懷一個姓孫的奶奶,她是我2013年的時候送走的一個奶奶。她總是跟我去談論死亡的話題,甚至調侃自己的死亡這件事情。這是很多老人所避諱的。

她當時的狀況已經非常的糟糕了,但是醫生跟她的女兒講,如果做放療的話,可以延長几個月。她女兒堅持讓她母親去化療,她母親是不願意的。

孫奶奶說,死亡是生命一個非常正常的過程,我們要承認它到來了。但是她女兒不願意接受這個結果。

孫奶奶為了不讓她女兒難過,勉強做了一次放療。但是她年齡太大了,將近九十歲了,她的身體狀況實在是沒有辦法承載化療給她帶來的那種痛苦。所以有一天晚上她就跟我講說,不,我決定了,我不再進行化療了。我很支持她。

她說,我為我的孩子辛苦了、為他們著想了一輩子,我都要死了,我總該為自己活一次吧,就算他們不滿意,我也要這樣。之後,她女兒逼她一次,她就拿刀片在自己胳膊上劃一道。

我真的特別想問她女兒一句話,你真的愛你的母親嗎?有太多的家屬說,我怕我今天不給他治療,我將來會後悔。可是我們看著我們的父母這樣痛苦地離開,我們就不後悔了嗎?

更多的時候我覺得是我們不敢去算這筆賬。作為子女,難道我們真的沒有第二種方式能夠幫助我們的父母好好地離開嗎?比臨終關懷更重要、更現實的一件事,是幫助大多數人去了解死亡,去接受我們的恐懼,去讓我們認清楚死亡是什麼。

那死亡究竟是什麼呢?我覺得死亡對於我來說是一次告別,但是告別並不意味著絕望。生命是有它的定數,我們要承認,生命到這裡了,我們就應該讓它離開。

我經常會問我的學生一個問題,我愛你,是我重要,還是愛重要?我們的親人離開,我們會非常痛苦,但這是你應該解決的問題。他已經身患重症,已經承擔了很多的痛苦,不應該再去承載你應該承擔的那份痛苦。

所以這是我為什麼開始做體驗死亡工作坊。我覺得解決死亡的問題,是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死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活著。

所以,我們要對死亡做哪些功課呢?

我不贊成好死不如賴活著,或者說我堅持的是,任何時候我都不賴活著。無論我是健康還是疾病,我都不選擇苟且地活著。

死亡從來沒有刁難過我們,我們也不必再對它耿耿於懷。很多人會給我很多的標籤,但是如果你問我如何去形容我自己,我覺得我是一個非常對得起自己的人。我至今為止沒有做過一件委曲求全的事情。

我覺得我活著的唯一的意義就是,我風風光光地來到這個世界,我坦坦蕩蕩地活著;然後在我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可以有尊嚴地安詳地離開,也不枉費我曾經來過。

最後別忘了分享、點贊、看三連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刻talks 的精彩文章:

惡魔,回來了
200秒完成6億年的工作,量子計算機「九章」到底有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