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甲骨文到啟微,新銳出版品牌走出象牙塔擁抱市場

從甲骨文到啟微,新銳出版品牌走出象牙塔擁抱市場

李期耀明顯感到,社科歷史類學術書的市場越來越熱,出版機構對版權的競爭也變得激烈。上個月,他剛剛與自己感到「非常有趣」的書失之交臂,以至於在接受採訪時,語氣中依然不無遺憾。作為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旗下「啟微」品牌的創始人,他長期盯著各種近現代史領域學術書的出版動態。11月末,得知中國台灣地區的時報文化出版了一本《鐵路的現代性》,本想聯繫版權。但他還來不及正式談預付版稅,李歐梵寫的推薦序就被刊登在《澎湃新聞·上海書評》上,其他出版機構迅速以更高的報價捷足先登了。

同創立於2013年的「甲骨文」一樣,年輕4歲的「啟微」也是社科文獻出版社「內部創業」中湧現出的子品牌,同樣專註於歷史領域學術普及讀物的出版。不同之處在於,甲骨文更關注世界史和歐洲史,啟微則更專註於中國和日本的近現代史。甲骨文對作者寫作技法要求很高,許多作者都是既有深厚學術背景,同時還能採用非虛構技巧來寫作。相比之下,啟微對學術的要求更高,作者還是以學術寫作的範式寫一本書,只是這種寫作又兼具文學性和趣味性,讓外行人也能看得進去。而且,正如「啟微」這個品牌名字所示,這些學術書的切口往往很小並且生活化,背後卻有著深遠的背景,比如學者連玲玲關於舊上海百貨公司的著作《打造消費天堂》、張寧關於租界跑馬跑狗運動的著作《異國事物的轉譯》,都從一個以前很少為學界關注的小問題出發,勾勒中國的現代性圖景。

從風頭正健的甲骨文到年輕的啟微,最近幾年,社科類的學術普及讀物成了市場熱門。如樂府文化創始人塗塗所說,進入新世紀以後的20年,隨著政府對閱讀的推廣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人們的閱讀品位正在提高,能夠跨入學術讀物閱讀門檻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李期耀認為,這也與年輕學者的治學方式有關。他們的寫作不再是片面追求學術規範,而願意在可讀性方面下功夫,把艱深的學術問題以生活化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兩方面的因素,為社科類學術書籍從象牙塔走向市場鋪平了道路。「過去,學術類書籍可能是大型國有出版社承擔的任務,但現在,廣闊的市場前景使得更多民營出版公司也敢於在這個領域做出嘗試。」塗塗說。

大社裡的「小作坊」

說起學術類普及讀物,其實許多國有大社很早就出過幾個重要書系,比如江蘇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譯林出版社的「人文與社會譯叢」,都是這個領域的經典範本。相比於這些紮根已久的書系傾注著出版社上上下下很多力量,甲骨文、啟微這樣的年輕品牌往往只是由一兩位編輯主導。李期耀覺得,和大社的書系相比,小品牌有優勢也有劣勢:「小品牌更符合細分市場和個性化閱讀的趨勢,與讀者互動更多;劣勢可能是積累的學界資源更窄,學術圈內部跨界更難。」

年輕品牌追求個性化的風格也直觀地體現在書的外觀上。新品牌的裝幀設計思路,與過去一些國有大社質樸雋永的設計風格形成很大反差。新品牌使用的封面往往很富視覺衝擊力,一下子就能抓住讀者的眼球,甚至動足腦筋要製造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一家叫「一頁」的新品牌,就曾出版過一本用「薯片袋」包裝的鮑勃·迪倫詩歌集。這些書系的每本書封面都不同,但整個書系又有相對統一的格調。

啟微的裝幀設計沒有品牌專用的設計師,由李期耀本人主導。「裝幀費用並不會提高多少書價,但年輕讀者對審美的需求其實是大大提高了,而年長一些的讀者其實也喜歡美的封面,只是他們的需求一直沒有被發掘出來。」啟微的每一本書,李期耀都希望封面能與書的內容相互呼應,所以封面常常就是與內容相關的歷史圖片。

李期耀所在的社科文獻出版社是一家老牌大型國有出版社,內部風氣活躍,創業的氛圍非常濃厚。一些子品牌背後只有一兩位編輯,卻能做出很大的影響力。李期耀說,社裡也很願意扶持編輯內部創業,還專門設了青年創新基金,也鼓勵大家內部溝通,發揮每個子品牌的特色,避免過度的內部競爭。在這家以學術書為主的出版社裡,近年來進社的編輯很多都擁有博士學位。「不少編輯都希望做一些高水準的、有意思的書」,對自己的職業願景,李期耀說得很坦率,在「希望做一些賺錢的書」的同時,有機會也願意「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書」。

疫情重壓下

啟微的書定價多在50~80元之間,主題與文字雖然都頗有趣味,但畢竟是學術寫作,需要讀者靜下心來讀,還是有一定的門檻。李期耀估計,他面對的讀者大都是擁有本科及以上學歷,並且在工作之餘還有閑暇讀書的那群人。「好在中國的人口基數大,只要一小部分人愛讀,能夠達到贏利點,我就很滿意了。」他也坦言,自己從來沒有做出「人手一本的暢銷書」的宏大願望,也不會去追求過度的市場擴張。所以,成立四年來,啟微一直在常規渠道做營銷,在傳統媒體、微信、微博和豆瓣上推廣一下,顯得比較「佛系」。

即便如此,2018和2019年的銷售依然讓李期耀感到很滿意。而且,因為之前發行部門已經通過甲骨文開拓出不少渠道,兩個品牌的讀者有重合之處,啟微就順著這些渠道發行,效果也還不錯。「定價在59元和69元的書常常可以過萬冊,其他定價高一些的書,銷售不過萬,但碼洋還是比較高。」2020年上半年,因為疫情影響,銷售變得不理想,李期耀於是在出書速度上做了調整,削減了出書種類,直到下半年,市場有所回暖才加快出版進度。現在,他感到「酒香也怕巷子深」,於是準備每年選取一兩種書,突破常規的營銷手段,比如到B站推廣他的書。

過去一年裡,讓李期耀感到最滿意的兩本書,一本是《「民主」與「愛國」》,另一本是《異國事物的轉譯》。前者豆瓣評分9.2,由日本著名學者小熊英二撰寫,講的是戰後日本人對二戰看法和態度的演變,此書日文版出版時在日本就引發了很大反響。李期耀覺得了解日本人的想法,對於中國人捍衛自己的立場也十分重要。《異國事物的轉譯》豆瓣評分也達到了8.6。

近兩年,整個出版業都需要面對一個重大變化——書號減少。出書品種的減少,意味著出版社必須對出書的品類更加精挑細選。李期耀說,書號減少本身對他們而言並不構成壓力,因為啟微目前一年也只需要十多個書號,相對於整個社的書號總量很少。但社裡每本書的盈利壓力更大了,要趕上社裡中位數,對他而言是個挑戰。接下來,在選擇出書選題時李期耀肯定會稍微加重對市場的考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國際大豆湧入中國市場,中國大豆進口有望破億噸大關
「家門口」的三甲醫院 長三角醫療資源加速互聯互通丨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