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追風箏的人》:人性是鏡子,看清別人,看透自己

《追風箏的人》:人性是鏡子,看清別人,看透自己

文?|?遠山近水?·?十點邀約作者

有人說:「經典的力量,在於人性的永恆,在於美的永恆。」

世界名著《追風箏的人》,被各行各業的人推崇,便是揭示人性的力作。

它講述了一對少年好友,因為一次變故,主人公阿米爾最終走向心靈救贖的故事,展示了人性的脆弱和虛偽、痛苦和救贖。

透過這種救贖,人生的一個真相也讓人頓悟:人性,是面鏡子。

這面鏡子,能照見不同的自己,照見真實的你我。

有的讓人高興,有的讓人想逃。

有的成就了善,有的釀成了惡。

你的光輝,照見他人的灰暗

常言道:「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孔子亦云:「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可是,現實生活中,總有人難懷感恩之心,甚至恩將仇報、以怨報德,讓人痛恨,讓人難以理解。

故事裡也是如此。

小時候的阿米爾和哈桑是形影不離的玩伴,哈桑對阿米爾忠誠無比,阿米爾也極其享受哈桑的盲目崇拜。

當時流行一個追風箏比賽,誰的風箏飛得越高、越遠,並且把對方的風箏線割斷,即為獲勝。

而阿米爾總是最炫酷的風箏手,哈桑則是那個最會撿拾掉落風箏的奔跑者。

每當此時,都會出現相同的場景:

一個男孩遲疑地問:「你願意為我去追風箏嗎?」另一個則愉快地答:「為了你,我願意千千萬萬次!」

這一次,阿米爾因為出色的技術奪得冠軍。

可是,撿拾風箏回來的路上,哈桑卻遭遇不幸。

一幫壞男孩,逼迫他交出那個象徵榮譽的風箏。

哈桑當然不肯,這可是好友的心血和成績,怎能輕易犧牲和背叛?

一番拳打腳踢和威逼利誘下,正直的他仍然牢牢抓住風箏不放。

氣急敗壞的惡男孩們,扒開他的褲子,對他實施了強暴……

這一幕,被前來找尋朋友的阿米爾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可是,直到惡人離去,他仍然只是躲在不遠的角落。即使感覺渾身顫抖,也沒能上前一步。

接下來的日子裡,他做出了自己都無法相信的事。

他悄悄把貴重的手錶藏在哈桑的枕頭下,然後跑到父親面前告狀:「哈桑偷了我的手錶」。

於是,多年的好友,含冤受辱,被迫離開。

人們常懷念兒時的友誼,是那樣純粹、美好。可有些看似美好的往事,是否也掩藏一抹無奈,一絲傷感?

按理來說,忠誠的哈桑,以自己的身體和尊嚴,保護了阿米爾的成績和榮譽,應該受到肯定和感激。而且,這種忠誠,正是一個單純男孩對自己友情的誓死捍衛。

可是,被維護和保護的阿米爾,卻眼睜睜看著好友被欺凌和羞辱,無動於衷、袖手旁觀。不伸出援手就罷了,卻接著恩將仇報、以怨報德,趕走了好友。

這是年少無知的是非不分、善惡難辨嗎,還是純屬個人的自保?也許,當時的他勢單力薄,沒有能力拯救朋友。也許,是無法接受這場人間罕見的侮辱。

但更深的真相卻是:眼見朋友的忠貞、勇敢,自己卻缺乏膽量靠近一步。眼見朋友的無私、正義,自己卻表現地自私、懦弱和無助。

你的優秀,映襯著我的不堪。你的光輝,照出我的灰暗。

是這樣的對比,讓阿米爾無法面對,找不到自我的存在和價值。他無法自處、無法自洽。

你的存在,傷害了我,因為我嫉妒。於是,我憎恨。於是,最好的朋友,反成了敵人。

蔡康永在《奇葩說》中講到:「每一個稱讚背後,都埋藏著一個貶低。」

叔本華說:「沒有哪一種恨意,比嫉妒更難以消除。」

以怨報德,源於內心的不平衡。

心中有恨的人,恨的正是那個無法面對的自己。

你的不足,照見他人的缺陷

蔡康永說過:「我們常從別人的愛里,感受到自己的好。」

同樣,我們通常會從別人的不滿和抱怨里,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糟糕。

然而,是我們真的不足和糟糕嗎?真相卻是:你的不足,正好映照了別人的缺陷,觸發了別人內心的匱乏和不滿足。這一點,在親子關係之間,更加常見。

孩子是生命的延續,承載著父母滿滿的祝福和期待。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多少父母的希望。於是,無形中,我們會對孩子有很多要求,期待他健康成長,期待他學業優秀,期待他有所建樹。

可是,這些要求,有的來源於我們的美好願望,更根深蒂固的來源,是我們對自己的不滿意、不滿足。

兒時的阿米爾,父親對他總是倍感憂慮和無奈。

因為身為富家子弟的他,面對同伴欺負或挑釁時,總是畏手畏腳、無力反抗。而身邊的哈桑,卻挺身而出,毫無怨言。

父親甚至認為,不敢為自己爭取的孩子,長大後只能是個懦夫。相反,他對身為僕人的哈桑卻欣賞有餘,因為哈桑正直勇敢、敢作敢當。

他時刻委婉地提醒阿米爾:「罪行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你就偷走了別人知道真相的權利;當你詐騙,你就偷走公平的權利。」

可是,誰曾料想到,真相卻是:年輕時的父親,竟然是最大的竊賊,更是個懦夫。他看上僕人阿里的妻子,並生下私生子哈桑。

他盜竊了阿里成為父親的權利,盜竊了哈桑本應擁有的幸福。

然而,自始至終,他都不敢講出真相。寧願看到親生兒子哈桑被迫永遠地離開自己身邊,也不敢強求和挽留。

因為內心這層深深的懊悔,他一直把期待寄托在兒子阿米爾身上。看到他的懦弱,似乎再次看到年輕時那個懦弱的自己。他無法接受、倍感痛苦。

而阿米爾也感受到父親難以掩藏的,對自己的不滿意。於是,他謹小慎微,渴望自己能贏得父親的喜愛。可這種壓抑和委曲求全,更讓他變得唯唯諾諾,缺乏安全感。

當一個人無法滿足自己的匱乏,無法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時,他對別人的期待,就是渴望一種內心的解脫和救贖。

可是,這種期待施加在孩子身上,更會加深其心理陰影和負擔,對其一生的成長都帶來影響。

好在,直到那一刻來臨,父親給阿米爾上了最好的一課,做出最好的榜樣:

戰亂期間,在漂泊異鄉的逃難途中,面對邪惡的士兵,企圖強迫同車的一位婦女發生關係時,這位懦弱的男人,卻突然爆發了雷霆之怒。

他厲聲警告這個士兵,如果膽敢侵犯無辜,願意以命相拼。

他說:「我就算中了一千顆子彈,也不會讓這卑鄙的事發生。」

結果,似乎是被這種不怕死的精神震懾住了,士兵終於放了這位女子。

滿車的難民向這位勇敢而善良的父親,投以深深的敬意。這一刻,對於他曾經極端憎恨的,那個懦弱的自己,終於讓靈魂,綻放了新的光芒。

現實中的我們,是否有類似的心路歷程:當我們小時候貧窮,就會渴望孩子富足;當我們小時候孤獨,就會盡全力給孩子陪伴;當我們內向,卻苛求孩子活潑外向;當我們博學高知,會為孩子的愚笨而倍感羞恥……

那個曾經不被看見,不被滿足的我們,把內心的匱乏和傷痛深深掩藏,希望孩子能夠長成我們渴望的樣子,實現我們未能實現的幸福和自由。

紀伯倫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人性是一面鏡子,不止是孩子,面對他人身上的不足時,請冷靜地思考,是否我們內心,被觸發了同樣的匱乏和不滿。

通過這面鏡子,讓我們真正地認識自己,認識別人。

人生圓滿,終需自我成全

我們常說:「要好好做自己!」可自己是什麼樣的?別人恰是一面最好的鏡子,照見自己的光彩,也照見自己的不足。

在別人的勇敢里,看到懦弱的自己。在別人的優秀中,看到不夠完美的自己。然而,這又怎麼樣?這就是真實的人性。

正因為這種不完美,讓人在痛苦中學會救贖,學會面對那個總愛逃避,不敢面對的自己。

正如故事裡,26年以後,那個看見好友被人欺凌而不敢發聲的小男孩,已經長成了大人。

明明在美國享受著安寧、幸福生活的他,內心卻時時刻刻,無法原諒自己曾經的錯。

所以,那一天,這個成熟的男人,跨越重重阻礙,不遠萬里重新踏入戰火紛飛的故鄉。

昔日的好友已經故去,但他留下了在惡人手下,受苦的兒子,需要被拯救。

作為交換條件,阿米爾必須忍受惡人銳利拳套下兇猛的捶打。

一下、一下,被打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

可這番凌厲的捶打,他的內心卻得到難言的釋懷。

當終於從惡人手裡,救下孩子,多年以來糾結不堪的內心,終於得到澄清。曾經倍感罪惡的靈魂,終究得到救贖。他戰勝了那個懦弱的自己。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而當阿米爾和這個惡人正面交鋒時,他驚悚地發現: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小時候,欺辱哈桑的那個惡男孩阿塞夫。

時光倒退20年,是什麼樣的仇恨,讓小時候的阿塞夫,對無辜的哈桑施以凌辱?難道只為一個風箏,還是那份象徵冠軍的榮譽,抑或惡人骨子裡,就根深蒂固的殘忍無情?

原來,阿塞夫一直就嫉妒哈桑,對阿米爾至高無上的崇拜和忠誠。他更嫉妒阿米爾,總是成為冠軍的殊榮。

他如此的憎恨,正是因為別人,照見了那個不夠優越和優秀的自己。

如果不能達到自己嚮往的美滿,就只有把這份美滿撕開給人看。如果得不到,不如就毀滅。

這個滿懷不平和怨憤的男孩,多年以後,更走上無法回頭的惡勢力的道路。

他不會因為曾經虐待過哈桑就內疚,反而變相地繼續虐待哈桑的兒子,讓他成為性服務中的舞童。

佛說:「眾生實苦,唯有自渡。」

而這有兩條路:有的人,選擇找到迷失的自我,得到救贖。有的人,卻執迷在痛苦中,繼續給別人痛苦。自己也一錯再錯、終身痛苦。

這就是複雜又真實的人性。

「世間太多故事,其實都沒有勝者。」

我們總愛安慰別人,接受人生的不完美。

其實,我們更應提醒自己,看清人性的,不完美。

透過人性這面鏡子,去看見和發現,深藏的自己;

去認識和接受,真實的別人;去讀懂愛恨,辨別善惡。

故事還有很多,可屬於我們的人生只有一個。願我們從別人的故事裡,尋得啟示,過好自己的人生。

十點聽書會員 2021新年讀書計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 的精彩文章:

太把自己當回事,是一場災難
《京華煙雲》姚木蘭:天不隨人願時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