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健身獨角獸曝IPO傳聞,Keep能否成為中國版Peloton

健身獨角獸曝IPO傳聞,Keep能否成為中國版Peloton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各行各業都在往數字化轉變,健身行業也不例外。2020年可以說是家庭健身和數字化被正名的一年。在這股熱潮中,資本也對健身賽道頗為關注。

據悉,1月11日運動科技公司 Keep宣布完成3.6億美元F輪融資,成為近年國內運動科技領域融資的最大金額,估值成功站上20億美元大關。這距離2020年5月Keep上一輪融資時的10億美金估值翻了一倍。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融資聚集了諸多明星資本:由軟銀願景基金領投,高瓴資本、高都資本跟投,GGV紀源資本、騰訊、五源資本(原晨興資本)、時代資本以及BAI資本等老股東繼續追加投資。

此外,據知情人士稱,Keep正考慮最快在今年進行首次公開募股。雖然Keep一位代表稱,公司目前沒有IPO計劃,但官方也並未予以否認。Keep上市的消息也成為了市場關注的一大焦點。

做為一個投身於健身APP的公司來說,能在融資領域達到F輪融資實屬不易,且從Keep多次融資的領投機構來看,高瓴、GGV紀源資本、騰訊等資本都赫然在列。

事實上,keep所處的賽道在過去的兩年里處於融資放緩的狀態,能夠在2020年上演融資逆襲戰,或許是時候有必要對keep的發展邏輯進行一些探究。

健身領域獨角獸 獲各路明星資本"站台"

成立於2014年底Keep是一款具有社區屬性的移動健身工具類產品,但隨著業務的不斷完善,目前已經逐漸完成了由工具向平台的轉變。業務覆蓋線上運動平台App、運動品牌消費品及線下運動空間Keepland,為用戶提供一站式、便捷的運動服務和解決方案。

自2015年2月上線至今,作為健身APP的Keep用戶已累計突破2億、月活超過3000萬。成為互聯網最大的健身應用APP。從行業地位來看,在目前國內共有的300多家經營健身類APP產品的公司中,keep算得上是這個賽道的獨角獸。

回顧健身行業,2014-2016年是"雲健身"企業爆發增長的年份,三年共成立189家公司,佔總量的60%。2018年7月,Keep宣布完成1.27億美元D輪融資,這筆在當時成為互聯網健身領域金額最大的融資,也說明了Keep在業內的影響力。

不難發現的是,在中國具備的更廣泛的適用人群和更大的市場里,Keep在健身應用領域確實屬於一個較為稀缺的標榜,這也成為了多家投行關注的重要因素之一。

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居家健身頗為火熱,後疫情時期,大眾對健身的熱情同樣持續火熱。據《2020年中國居家健身短報告》顯示,從新冠肺炎疫情初步爆發的1月25日起一個月內的時間,Keep、每日瑜伽、薄荷健康App的日下載量均實現了大幅的增長,其中Keep增幅最高,達478%。

加之,隨著5G時代的到來,使得家居健身具備了更加的應用場景。在此基調下,線上智能健身、智能硬體或將成為主流。這對於一眾健身領域的APP來講,似乎也迎來了黃金髮展期,Keep自然也就具備了獲得更多資本和市場關注的邏輯。縱觀美股上市的LULULEMON靠賣瑜伽褲便撐起了幾百億市值,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未來整個健身市場的商業前景還是頗受資本關注的。

而回歸到各投行本身來講,窺得市場背後的發展空間後,加碼賽道里的頭部玩家,無疑是提高自身在這一領域話語權的捷徑。就拿騰訊來說,多次投資Keep的背後,或在於與老對手阿里在這一領域上形成對抗,畢竟,阿里在"版權體育"和"全民體育"兩大品類上都表現出巨大的求勝心態。

深陷"流量"困局,Keep依然有點迷

幾年前,Keep的崛起處於缺乏健身標準化的時期。作為以健身課程為核心的Keep贏得了大量用戶。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內容的豐富,資源整合已不是門檻,用戶需要內容的同時,健身的過程中可能還需要互動和陪伴。相對線上健身來說,真人交互帶來的陪伴感是不可替代的,線上在這方面目前的技術尚未能補足這種劣勢,這也使得部分健身用戶不選擇下載Keep在家健身的原因。

且迄今為止,Keep能夠產生現金流的業務仍是廣告和電商業務,但表現一直差強人意。而作為Keep新興發展的"虛擬教練"業務能否大力提升其流量變現能力,成為支撐公司發展的"現金牛"。還要依賴於Keep能否儘快利用AI技術完善演算法,為客戶提供有效的健身解決方案。能否持續業務流量變現產生現金流,是Keep所一直關注的問題。

激烈的競爭環境也是讓Keep很為頭痛的一件事,健身行業各家品牌持續在不同的階段運營策略中互相傷害。本質上,健身用戶是分層和流動的。用戶數量達到峰值的時候,各家品牌為了流量必然撕扯不斷。

同行在做付費時,Keep做了免費搶走大量用戶。等到Keep做大,而同行又開始做免費,此時轉型商業化,實行付費就頗感艱難。Keep也嘗試通過會員折扣,搶走其它平台的部分付費用戶,但Keep自己更多免費用戶正在被更多的巨頭和獨角獸產品分流。

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9年,Keep的活躍用戶數據在上升,但是用戶使用時長呈下跌趨勢。2017年,其用戶使用時長曾達到頂峰,但此後的兩年,都沒能重回這一數值,反而用戶使用時長還曾在2019年跌回2016年的水準。

此外,疫情期間用戶對健身內容的需求暴增,導致了全網有流量的平台,各大視頻網站,電商網站,甚至生鮮配送網站,紛紛上線了健康健身類的內容。雖然Keep在第三方平台上線了視頻直播課程,但Keep主客戶端本身的流量和增長問題,依舊繞不開。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FIT 、超級猩猩、樂刻等專註於每日瑜伽的垂直類APP,都在不同程度上通過更細分的服務,分走了Keep的付費用戶。變化中的新用戶需求很難標準化和被批量滿足,"一家獨大"在當下的大環境中本就很難實現。

居家健身成趨勢 Keep能否成為中國版"Peloton"?

參考美股上市的Peloton,keep目前的商業模式與之有幾分相似。二者同樣以廣告業務變現,keep也已經在逐漸推出相應的硬體產品,目前Peloton市值超465億美元。Keep若能成功上市,又能否復刻Peloton的走勢,在資本市場殺出一條血路?

從整個健身行業來看,近幾年來,居家健身場景成為國際新興趨勢。以Keep為代表的健身APP在居家健身人群風靡起來,大眾確實對其呈現高需求的表現。《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中國的體育人口將達到4.35億人,體育消費總規模達1.5萬億元。

《2019年全球運動健身經濟報告》顯示:中國2018年健身人口滲透率僅為0.8%,即100個人中間,可能只有0.8個人有健身消費習慣,而一二線城市如北京、上海滲透率也只達到5%到6%左右。而美國體育產業已經成為美國十大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每年其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的3%。

相比於國外市場,國內健身市場仍有巨大增長空間,行業賽道仍有不錯的商業前景。這對於Keep而言,無疑是樂觀的。

但深究美股上市的Peloton運營模式,其是以智能化、軟硬體一體、按月付費的概念,降低運動門檻提高用戶粘性,雖然Keep同樣可以藉助App形成用戶規模,實現從軟體到服務再到產品、硬體的商業過度。

但依據目前的狀況來看,Keep或很難複製Peloton。

據Peloton2021財年第一財季財報顯示,其營收主要來自於硬體產品。事實上,Peloton直到2020財年Q4才開始盈利。從商業模式的發展來看,先靠定價超2000美金的硬體賺了錢,匯聚了用戶,再靠後續的服務,會員和流媒體等部分來賺剩下的20%。但Keep是靠著免費軟體起步的。商業上把服務做付費,用戶不一定能理解,即便是理解了但付費轉化率也不見得會多好。

現階段國內很難有一家公司可以把硬體賣到2000多美元的程度,而Keep的大型智能硬體定價區間為一兩千人民幣,還經常促銷發立減折扣券,銷量很難與用戶流量形成轉換。Keep的服裝和健身配件定價雖然親民,但是如果用戶有一百多塊錢的預算,他們轉身就去奧萊買打折阿迪耐克了。

從用戶定位上來看,Peloton在美國的目標用戶群是中產階級,因此他們把品牌塑造成了中產階級的朋友,幫助用戶打造生活概念。而Keep主要用戶群在16-25歲屬於年輕用戶,年輕用戶的消費理念多於追風、或一時興起,要想營造長期消費的狀態,或許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總的來講,不可否認,目前的Keep有"健身獨角獸"光環加身,國內市場也具備了充分的想像空間。但若要在上市後復刻Peloton走勢,或許應該重點關注如何在有限的時間窗口期內抓住融資帶來的規模效益,並梳理自身在行業所處的競爭環境,平衡核心業務和商業化轉型的增長,這些都將會是影響資本市場態度的重要指標。

文章來源:港股研究社,轉載請註明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金山辦公回應:美國禁令短期內對經營無實質影響
為什麼智能汽車時代來的比想像中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