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減肥 > 20歲開始低碳,現在40了,他的經歷值得每個人看

20歲開始低碳,現在40了,他的經歷值得每個人看

所版權聲明:本文首發瘦龍健康,中國肥胖問題的死磕俠,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本文編輯字數2382,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

我們經常分享很多國外的成功案例,很多人會質疑:

怎麼都是老外?怎麼沒有中國人的案例?是不是低碳飲食不適合中國人

我覺得這背後有兩個原因:

第一,低碳進入中國的時間晚,這1-2年才慢慢被很多人接受,大部分低碳人都在頂著壓力低碳。

在中國,低碳飲食一直遭受傳統媒體和營養專家的打壓,因為低碳飲食反對了他們說的很多理論。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因為文化的原因,中國人,不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中國人低調,不想去影響太多人,也不想做出頭鳥。

我們社群里,有好幾萬受益者,但是很少有人願意公開分享,只想偷偷地享受益處。

今天這位前輩,他不一樣,他是一個特殊身份的人,也是一位資深的低碳飲食者,他有近20年的低碳飲食經歷,低碳飲食之路也非常坎坷。

他願意站出來分享自己的故事,他的故事值得所有低碳人學習。

一位低碳飲食者,20年間的經歷

我出生在1980年,是家中獨生子,很不幸,我4歲時逐漸出現身體行動不便,每次起身、用力,身體都會出現全身攣縮,初步診斷為癲癇,幾乎喪失了所有的運動能力,還偶有大發作。

我家是醫生世家,家裡有10餘名醫生,不乏各科的主任醫師、主治醫師、還有院長和教授,我母親是一名心血管科的主治醫師。

家人共同努力給我求醫、治病,試過無數的藥物和治療方式,但是始終不理想。

13歲的時候,我才具體確診為偏運動性癲癇,險些選擇腦部手術。

1995年15歲時,我才找到合適的藥物進行控制,雖然每天600-800mg的藥物劑量,雖然有一定的副作用,但是換來的是基本和正常一樣的生活,只是偶爾會有些小發作。

我會定期做血象、肝功、腎功、甲狀腺功能等檢查,雖然都有些異常改變,但是相對於之前喪失運動功能,我感覺已經很滿足了。

通過藥物治療,可以參加運動的我,非常興奮,還迷戀上了健身運動,也深深被李小龍那種身材吸引,當然也想自己擁有!

也是在這個時候,我開始利用課餘時間關注學習健身知識和營養學知識。

1996年我開始看國內當時最著名的健身雜誌《健與美》,期期不落,我不但關注裡面的健身知識,更關注裡面很多聞所未聞的營養知識。

當然現在看來裡面也有很多偽知識,比如:很多冠軍推薦的酸鹼食物理論,類似的還有很多。

第一次接觸、嘗試低碳飲食

19歲上大學後,偶然一次看到喬韋德文章中有寫針對運動員的低糖飲食,我開始接觸並了解到阿特金斯飲食,主要理念是把飲食中的糖類去掉

在意外發現這種飲食理念有針對癲癇患者的治療方案後,我開始做出嘗試,在食堂「挑食」,回家也「開小灶」,調整自己的飲食

但是,因為沒有相關的理論基礎,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阻礙。

1、身為醫生的母親,反對我這種不科學且用自己做實驗的愚蠢行為,讓我相信醫生的建議。

2、神經內科醫生不同意這種做法,說沒有臨床依據。

3、我幾次嘗試都感覺身體狀態不佳(後來才知道這屬於斷糖綜合症,好比戒煙)。

4、我擅自改變抗癲癇葯的劑量,也出現了久違的癲癇發作。

所以,這次,我錯失了第一次走向低碳的機會。

雖然,我沒有走進生酮的生活,但是由於學習了很多營養學知識,也讓我改變了很多生活方式,也盡量去實現「營養均衡」,甚至用文曲星電子詞典中的食物營養表計算每天食物的營養、熱量一度成了我很熱衷的事情。

重新認識低碳,開始低碳高蛋白

2002年,通過谷歌搜索,我對阿特金斯飲食理念又有了新的認識,拋棄了大腦是葡萄糖最大需求器官的理論。

取而代之的是高糖才是造成大腦異常活動、損傷功能造成癲癇等一些列疾病的元兇,但是當時還沒有看到「生酮」這個詞,翻譯軟體給出的酮症,酮類症等類似的翻譯聽起來也有些膽怯,當年有文獻讓測試血液中酮類含量更穩妥,可是我常去的鐵路醫院卻沒有測量手段。

我開始採用低糖、高蛋白飲食,但是脂肪攝入量不是很多,另外飲食中還有水果。

我為什麼要吃很多水果:

當時當時健身界很多人在講食物的酸鹼性,肉類都是酸性食物,必須要吃相應的鹼性食物蔬菜和水果來均衡。

當時很多資料對果糖認識極其不足,當年很多文章竟還認為富含果糖的食物營養豐富並有低升糖指數,甚至很多書籍推薦痛風人士要多吃水果,更偏於尿酸排出。? ? ? ? ? ? ? ? ? ? ? ? ? ? ?

之後,我開始逐漸減少糖類物的攝入量(大致是每天減少2-5g),增加蛋白質攝入,採取每天6餐的進食方式(每天帶準備好的幾份肉、蔬菜、水果上學校)。

每日還將有氧跑增加到5000米,以消耗掉多餘的糖類,隨後,又將抗癲癇葯分成小份,逐漸減少劑量,堅持了幾個月,發現這麼做的確可以降低癲癇葯的劑量。

原來每天要服用600-800g抗癲癇葯,現在只需要300g就可以。

而且定期化驗肝功能,各指標也有所好轉,但堅持了不到一年,也放棄了。

2002年宿舍照

因為吃過多的肉類,身體出現腸胃不適,尿酸值也超標,這些讓我很擔心,沒有再繼續下去......

2003年,開始真正的生酮飲食

2003年,我再次參考了阿特金斯飲食理念,並做出了一些調整:

增加了飲食中脂肪的攝入和脂肪酸的比例,大大減少了蛋白質的攝入,結果癲癇控制得很好。

雖然這個時候還是無法斷葯,但是已經能確實感受到這種飲食對我帶來的正向反饋了。

2004年,因為工作原因,需要經常應酬,在飲食控制上有些困難,但還是堅持低碳水飲食,每天70g左右(參考的國外推薦值),這能滿足紅細胞等身體組織的葡萄糖需求。

並且,我堅持運動斷食,這期間,身材保持的也還可以。

2005年9月照,右邊是我

2015年,利用閑暇之餘,我開始了解到一些台灣的生酮觀點,這才認識到水果的危害,原來自己以前接觸到的一些信息其實是虛假的,我們都被主流文化洗腦了。

當時的很多文章都認為富含果糖的水果營養豐富,升糖指數低,甚至還推薦痛風人士多吃水果,有利於尿酸排出。

現在看來,真是荒謬至極......

隨後,我又不斷嘗試和調整飲食及運動,以及調整癲癇藥物的用量...

2017年末,通過閱讀台灣版翻譯的《Keto Clarity》,開始對生酮飲食理論有了一個相對系統的了解,覺得斷糖可能更適合自己,我開始斷糖。

斷糖後,已經基本不需要用藥物來控制癲癇了。

2017年朋友圈截圖

2018年後,我根據自身的情況,又對飲食模式做出了調整:高脂肪(約100-150g)、低蛋白(40g動物性蛋白)、高纖(合適蔬菜500—800g),並且配合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20-30組高強度動作)。

雖然,這種模式和現有觀點是有一些衝突的,但我覺得是最適合自己的。

這期間主要食用的脂肪有:羊油、豬油、黃油、初榨橄欖油、紫蘇油(每天40g)、魚油(每天6g)。

2020年11月拍攝

在經歷了這近20年的摸索,我對營養學的探索,各種坎坷路程後,開始意識到,低碳、營養性生酮模式,其實應該是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

其實,並不是只針對於減肥、II型糖尿病、阿爾茲海默症、癲癇這類「患病」的人群……

如果一直採用低碳的營養生酮模式的話,可能很多疾病根本就與你無緣,因為實際上,我們本來就不該得那些病。

當然,我也強烈建議新的低碳生酮踐行者,先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防止走彎路。

任何成長,都需要過程,可能也需要代價。

關鍵的瘦龍說

1000個人眼裡,有1000種低碳飲食,每一個人對低碳的認知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知識儲備不一樣。

現在的人,已經很幸福了,有了這麼多的知識,有了這麼多的先行者,還有這麼多的書籍。

4年前,我們剛開始做低碳科普的時候,在國內的互聯網上,低碳知識幾乎一片空白,到處充滿著反對低碳的偽科學,低碳飲食會讓很多人有非常大的精神壓力。

很多人一開始低碳或者生酮,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個時候,你只有了解背後的原理,找到解決方案,才能真正堅持下去。

沒有一種完美的飲食方式,沒有一種適合所有人的飲食方式,低碳也好,生酮也罷,都不完美。

但是,低碳飲食在這個碳水肆虐的社會,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改善健康的機會,就像今天的作者說的,很多病,你本來就不應該。

我希望每一個低碳人,都是愛學習的,愛分享的,有耐心的,是對這個世界充滿愛的,是溫暖的,是包容的,是有同理心的。

我們都是受益者,我們感恩低碳,感恩所有讓我們知道低碳的人,感恩所有支持低碳的專家,研究者,作者。

如果我們能影響到身邊的一個人,讓他受益,我相信他會非常感激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瘦龍健康 的精彩文章:

最新研究表明:吃太多,變太胖,真的可能變傻
醫生:靠少吃多動減肥,註定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