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刻意為之非上品

書法:刻意為之非上品

王羲之隨隨便便寫的信件,如今都成了書法極品。這些普普通通的信件,都是隨意揮灑,但由於功底的深厚,那布局和筆勢,不事雕飾,渾然天成。只可惜這些書函,有不少是陳述他的病情,讀之使人徒增傷感。

王羲之的這些信件,都是極好的書法,被後人稱為法書、法帖,宋太宗還將其收入叢帖《淳化閣帖》。王羲之很少刻意作書,據說除《樂毅論》是他親書於石以外,其他都是紙素所傳,而其中書信佔了相當的比重。不像現在有些人所認為的,只有經過精雕細琢然後參賽參展獲獎拿名次才算書法作品。其實,這種隨意揮寫的書信、文稿,往往正是書家真正的功底所在。最近玩賞宋蔡襄的書法,就覺得他的字輕鬆自然,但其筆勢和布置,於自然中顯現清麗典雅,深不可測,越看越耐看,令人不忍釋手。

王羲之小楷神作《樂毅論》

古人說:館閣中掛的楷書,筆筆沾實,不能說不精緻、不華麗,但要尋找書法的絕妙之處,則到死也沒有一筆。這說明刻意為之,精心打造,只顧弄巧,失去個性,反而顯得做作。這種擺設之作,與紙花無異。王羲之、蔡襄之字,由於紙素流傳,留存很少,大都已經毀於兵燹蟲嚙,徒付歲月。他們寫字,沒那麼多講究,隨意揮灑,並不刻意於「章法」,卻精妙絕倫,令人嘆服。

真正的書法家,從不以「家」、「聖」自居,也很少把自己的字看得如何如何「值錢」。王羲之很少以墨寶贈人,唯《黃庭經》一幅,據說還是道士花幾隻鵝換來的,因為王羲之喜歡鵝,他從鵝的各種姿態,悟出寫字的運筆之法。道士也是投其所好,才搞來這幅墨寶,所以《黃庭經》又叫「換鵝帖」。而《樂毅論》,魏夏侯玄作,王羲之書寫於石,刊刻存世,流傳至今,摹本很多,最好的要數止海本。全文44行,600字,是王羲之正書第一,運筆精妙,「備盡楷則」(褚遂良),是他唯一親書於石的字。

刻石之作,魏晉盛行,王羲之就只寫了這麼一次,可見他的「低調」,並不以自己的字去張揚。而到宋朝,書壇的風轉向了詩文尺牘,刻石已經式微,被認為是匠人所乾的活計,為士大夫所不屑。

「公於書畫頗自惜,不妄為人,其斷章殘稿人悉珍藏,仁宗尤愛稱之。」宋仁宗非常喜愛蔡襄的字,有一篇《溫成皇后碑》文,仁宗下敕要蔡襄書寫付刻,蔡襄不幹,「君謨辭不肯書,曰:『此待詔職也,儒者之工書,所以自游息焉而已,豈若一技夫役役哉?」(《宋史·蔡襄傳》)他拒絕了這個「敕命」。他認為讀書人寫字,完全是自己的興趣,哪能像書匠一樣勞作不息?他對寫字頗自惜重,不輕為書,所以他寫的書信詩稿,哪怕是斷章殘稿,人們都藏以為寶。他寫的《茶錄》,被後人刻成石碑,他要是知道,只怕是不會同意這麼做的。

有位老教授告誡子女,切切不可做「寫字的書法家」。何謂「寫字的書法家」?題匾額,贈墨寶,辦書展,刻石碑……可謂役役矣,而觀其平日書翰,則與塗鴉無異。雖然高登館閣,精雕細琢,精心裝裱,紙張考究,款識完備,甚至布局奇巧,運筆玄妙,氣勢磅薄,但到底不是書家風範。有鑒於此,不如效法前賢,以寫字為自游息也,多以毛筆字為娛,多觀古帖,得其運筆轉折之妙,「瞭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如王羲之說的「斯能通肝腑,落筆自通玄」,則可望登堂入室,寫出一筆書法家的字來。

圖文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書法 的精彩文章:

書法入門幾個常見問題,你有嗎?
這草書,太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