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中國籃子》|想探尋南方人的衣食住行,還得從一隻籃子說起

《中國籃子》|想探尋南方人的衣食住行,還得從一隻籃子說起

當科技快速發展後,人們往往又開始懷念手工器物的溫度。

中國傳統手工器具其實很美,它傳達了一種東方美學的生活方式,把對生活的熱愛與歷史、藝術、人文、國學文化融於一體。

想知道中國人最早結伴人生的物品是什麼嗎?那我們還得從一隻籃子說起。

在中國形形色色的竹編製品中,最接地氣的是竹籃。竹籃,輕巧耐用,千百年來是中國南方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

竹籃的種類繁多,從用途來分,有走親戚挑物品的套籃、盛食品用的食籃、科舉時代考生用的考籃、婦女做針線用的鞋籃,還有香籃、架籃、策籃、花籃等等,它們都是編織相當講究的工藝品。

如果讀者們對千姿百態的竹籃或巧奪天工的竹編工藝感興趣,那麼今天給大家推薦的《中國籃子》無疑是您發現、了解用器之美的窗口。

無所不在的竹編

竹編的用處,不僅僅是一隻籃子。老底子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有它的身影。《中國籃子》一書是由著述者徐華鐺、張建中從實用美學的角度,說古論今。

從竹籃的遠古足跡開篇,回溯傳統工藝的歷史興衰;從竹籃的編織工藝到裝飾圖案,從竹籃的使用情結到蘊藏其間的文化內涵,兩位作者娓娓道來,文字引人入勝。

書中以大量精美的圖片,展示了竹籃藏家張建中女士收藏的300多件民間傳統竹籃,將一隻只風格各異的籃子呈現得精彩紛呈。

竹籃的祖師竟然是「泰山」

若說這本書有什麼不同之處,那就是: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手工藝工具書,而是在保有專業性的同時穿插引人入勝的故事與科普。

比如,我們常說「有眼不識泰山」,沒想到,這位「泰山」竟是竹籃的祖師。

春秋戰國時期,泰山拜師魯班學習木工技藝,他雖寡言但聰明勤快,學得很快,空閑時間還會研究自己鍾愛的竹子加工技術,後來卻因為一場誤會,被魯班逐出師門。多年後,魯班意外見到了泰山,驚嘆於他巧奪天工的竹編技藝,其中還有不少來自於自己的木工手藝,於是魯班說出了這句「有眼不識泰山」。

竹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初期,人們最早用它來盛放剩餘的食物。

《詩經》中就有「於我乎,每食四簋」、「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的詩句,其中「簋」是盛放食物的圓形竹編器具,「箕」和「簸」則是揚去糠秕塵土的竹編器具。

中國漢字當中,還有非常多竹字頭的文字,籃、筤、笥、簍、箱等等,都與竹編器具有關,足以看出竹編這門手藝,在中國的悠久歷史。

「編織」的門道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竹編這門技藝,對外行人來說,可能只是各種形狀的竹籃子,有各種不同漂亮的紋樣。

而內行人怎麼看呢?書中呈現出了各種編織的技法。

竹編的用料分為篾絲編織和篾片編織兩大類。篾絲編織主要用於籃、盒、箱及罐的外層;篾片編織則大多用於籃、盒、箱及罐的內層。竹籃的編織技法基本上都是以挑一壓一的基礎方式演變發展起來的。可分「常用編織法」和「裝飾編織法」兩個大類。

常用編織法以實用為主,一般用於農家和日常生活用具,比如十字編、人字編、六角編、龜背編、雙菱百結塊、細竹絲密編、籃底上戧等。裝飾編織法主要用在較高檔的工藝竹籃編織中,常見的有穿篾編、穿絲編、彈花、插筋、硬板花、畫面編等,紋樣極為繁複典雅。

這裡的門道千差萬別,了解這些,才能夠更好地欣賞中國竹籃。

《中國籃子》一書中有實物,有情懷,更有故事,蘊含著時代的生命力,足以讓大家感受到傳統手工藝的博大精深。

▼傳統工藝,經典傳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香記生活家 的精彩文章:

蜜桃紅茶2020|貫穿始終的蜜桃香,滿口甜滋滋
偏愛「小甜水」的茶友,這款「明白老壽眉2010年」一定要別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