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拜登宣誓並強調「團結」,就職首日推翻9項特朗普政令

拜登宣誓並強調「團結」,就職首日推翻9項特朗普政令

本刊記者/曹然 陳孟統 特約撰稿/李昨非

沒有百萬人大遊行,沒有慶祝舞會……美國史上獲得選票最多的總統,卻以美國史上參加人數最少的就職典禮開啟了自己的任期。美東時間1月20日,拜登在首都華盛頓國會大廈正式宣誓就任第46屆美國總統。空蕩蕩的國家廣場被旗幟填滿,1000名現場觀眾在超過2.5萬名軍警的保護下見證了拜登的就職。

在長約21分鐘的就職演說中,拜登細數美國的挑戰:一場「一年奪去生命相當於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去的生命總和」的疫情,「數百萬人失去工作」的經濟形勢,「未決的種族主義問題」及其背後反映的政治極化和暴力活動……

「就職典禮的目的是確定一個新的基調,但比其他任何政治活動事件都更具總統個人色彩。」一位曾多次參與美國總統就職典禮策劃工作的人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而拜登選擇的基調是「團結」。

(圖片來源:視頻截屏)

「要克服這些挑戰,重塑美國的靈魂,確保美國的未來,需要的不僅僅是言語。它需要民主中最難以捉摸的東西:團結。」拜登強調。他身後的國會大廈兩周前剛被特朗普的支持者暴力攻破,美國媒體將之視為過去四年社會分裂加劇的惡果。

資深民調專家佐格比將這場就職典禮的特點概括為:「延續傳統,描繪多樣,展現品味,以及有意減少戲劇性成分。」

共和黨領袖、離任總統特朗普沒有按150年來的慣例出席繼任者的就職典禮,而是選擇在典禮開始前離開白宮。雖然他在發表離職演說時也為新政府送上祝福,但沒有提拜登的名字,而是暗示自己將「以某種形式回來」。

(圖片來源:CBS截屏)

「講述家庭故事」

面對首席大法官羅伯茨宣誓時,拜登將手放在一本家族的《聖經》上。1973年開始,拜登每次進行參議員與副總統宣誓都手按這本有127年歷史的大開本《聖經》古籍,其中一次典禮甚至因為他一時沒有找到它而被迫推遲。

拜登的就職典禮剛結束,搖滾樂隊「激進小子」時隔25年再聚首,在一場名為「全美遊行」的線上慶典中獻唱拜登已故的兒子博·拜登生前最喜愛的歌曲《You Get What You Give》。1月19日在家鄉特拉華州發表告別演說中,拜登提到博,更幾度哽咽,以致暫停講話。這些都成為拜登時代開場的「視覺元素」。芝加哥大學著名政治學家豪厄爾領銜的研究顯示,在總統就職典禮前後,這種視覺元素遠比就職演說的內容更能影響美國民眾。

總統通過就職典禮向民眾展示的,或是值得信任的感覺,或是在盛大儀式呈現的政治掌控力。四年前,特朗普就希望通過就職典禮「實現後一種目標」。研究顯示,觀看就職典禮後,觀眾對特朗普的評價普遍提高。

但因為特朗普和民眾的缺席,今年的就職典禮面臨難以展現政治掌控力的危險。不過,拜登前行政主管兼高級顧問莫伊·維拉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講述家庭故事」,是拜登獲得民眾信任的獨特方式。

「拜登通過分享自己的人性、對家人的愛,使自己在美國人民面前變得很『脆弱』,讓每個人對他產生共鳴,這是他的特長。」莫伊·維拉說。

2020年總統選舉中,拜登在辯論中將個人家庭與美國民眾的家庭觀結合。這種風格延續到了他1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他號召所有人為美國的新冠去世患者默哀。「這40萬美國同胞——媽媽、爸爸、丈夫、妻子、兒子、女兒、朋友、鄰居和同事。我們向他們致敬,我們將成為我們所知、我們所能、我們應當成為的人與國度。」

全職參與2020年共和黨國會競選工作的密蘇里州共和黨人安東尼·加西亞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拜登的一些「家庭故事」確實非常積極且有感染力,能讓人產生共鳴。「我很同情他,我無法想像自己失去如此至親的人。」不過,加西亞也指出,「另一方面,他的家庭也有不少負面新聞,所以這是一個爭議問題。」

拜登更需要說服的是像加西亞這樣的7000萬沒有給他投票的人。雖然不完全認同拜登的「家庭故事」,但加西亞已經做好了支持新總統的準備。他讚賞拜登關於重新團結美國社會的觀念,「作為一個真正的美國人,是支持這個國家,而不僅僅是支持總統或政黨。」

(圖片來源:CBS截屏)

「勢均力敵」

就職宣誓結束後,拜登於1月20日下午4時許來到白宮。西翼橢圓形辦公室外走廊上,特朗普的相片已經被撤下,換上了拜登和哈里斯19日出席公共活動的留影。「沒時間浪費,馬上開始工作。」按照慣例,拜登用一盒子的鋼筆,輪換著簽署了17份行政指令,其中包括廢止特朗普禁止部分穆斯林國家公民前往美國的「旅行禁令」,以及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

對於新冠疫情,拜登按計劃會在20日先簽署要求在聯邦建築中和州際旅行時佩戴口罩的指令,同時延長多項針對困難群體的保護措施;21日,簽署重新開放學校和商業、擴大新冠病毒檢測的命令;22日,開始實施對困難群體的進一步救濟措施,並在接下來一周說服國會通過1.9萬億美元的新冠救濟法案。

「這些行政措施將為數百萬在危機面前苦苦掙扎的美國人帶來解脫。」拜登幕僚長克萊恩表示。他透露,拜登還將在接下來一周會重點推動刑事司法改革、氣候變化和移民相關政策,包括發布美墨邊境離散家庭團聚的命令,以及向國會提交全面的移民改革法案。根據新法案,長期居留且積極納稅的非法移民將獲得合法身份,而戰區難民和未成年非法移民將獲得更快的入籍速度。

加西亞質疑拜登的動作有悖於他「重新團結美國」的承諾。「他在就職第一天就推翻了7項特朗普時代的政令。」加西亞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作為總統,他當然有權這樣做,但考慮到當天他宣布將重新團結所有人,他應該選擇稍晚的時機再做這種事,現在這不能不讓人懷疑他的誠意。然而,根據CNN的最新統計,拜登當日簽署的17項行政命令中,有9項推翻了特朗普此前的政令。」

拜登的移民改革尚未啟動就已遭到國會共和黨人阻擊。1月19日,共和党參議員霍利阻止了對拜登國土安全部提名人馬約卡斯的快速審議程序。此前,馬約卡斯表示不會執行特朗普時代國會關於保護「邊境牆」的法律。

佐格比對《中國新聞周刊》指出,這預示拜登改革方案在參議院的未來並不樂觀。「就職典禮上,因為國會山暴力抗議事件和特朗普缺席,共和黨領導人都與拜登站在一起,保持團結,但這不會持續太久。」

1月20日下午2時,簽署完第一批文件的拜登開始接受國會兩黨領袖贈送禮物。按慣例向副總統哈里斯授予美國國旗時,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不僅盛讚拜登和哈里斯是卓越的政治領袖,還開了個玩笑:「二位都跳過了為眾議院服務的過程(拜登和哈里斯都僅擔任過參議員)」,逗樂了兩黨議員。

但與此同時,麥康奈爾與未來的參議院多數黨(民主黨)領袖舒默尚未就本屆參議院的權力分配達成協議。這項協議將決定參議院各委員會的組成結構,並對50:50的特殊參議院如何運作提供原則性指導。達成協議也是拜登尋求國會共和黨人合作的前提。

CNN援引消息人士的話指出,目前協議爭論的焦點是,麥康奈爾要求確保不改變拖延規則。根據國會議事規則,任何參議員都有權力通過無限時發言拖延法案的表決,而終結這種發言需要60票多數通過。舒默試圖將60票規則降低到51票,以方便參議院通過拜登的改革法案。不過,一些民主党參議員已經表示不應如此草率地改變議事規則。

在20日前後的公開表態中,拜登和麥康奈爾都主張尋求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共同點,並在此基礎上開展被特朗普時代中斷的合作。不過,麥康奈爾比拜登多強調了一句:「合作的同時也必須進行互相監督和平衡。」

「11月的選舉並沒有授權任何一方徹底改變意識形態。美國人選出的是一個勢均力敵的參議院,一個勢均力敵的眾議院,以及一個自稱能代表所有人的總統。」這位當前共和黨最重要的領導者表示。

「拜登沒有時間」

1月20日就職典禮結束後,華盛頓中心地帶的封鎖尚未解除。地鐵過站不停,特區警察和國民警衛隊在北到拉法耶特廣場、東至國會山、西至林肯紀念堂的「紅區」每個街口都布置了檢查站和路障。

《中國新聞周刊》在就職典禮前夜探訪「紅區」外圍地帶時發現,現場已沒有特朗普的支持者活動,只有少數常駐國會山附近的示威者,打著反對特朗普的旗號。然而,兩黨分析人士都擔心這將成為拜登時代華盛頓的常態。

「儘管經歷了國會山事件,但華盛頓並非戰區,當前的危機應對方式將使我們的民主走向軍事化。」《新共和》政論作家雅各布墊希爾弗曼指出。奧巴馬政府的國土部長傑·約翰遜1月20日表達了相似的擔憂:「本世紀以來的教訓是,一旦你動用武裝力量,以後就很難再回頭了,我們只能期待這是非常臨時性的舉措,拜登能很快改變。」

另一方面,安全問題是新一屆政府面臨的現實威脅。就職典禮籌備期間,就有12名警衛因疑似與右翼運動有關聯而被撤職,聯邦調查局還截獲了右翼極端分子試圖偽裝成國民警衛隊士兵混入典禮現場刺殺拜登的計劃。如何平衡安全與民主自由,也將成為拜登團結美國社會的挑戰。

作為民主黨人,佐格比更擔憂的是拜登對前任總統的態度。就職演說中,拜登雖然向特朗普的支持者拋出橄欖枝,但並未如一些民主黨智囊期待的那樣迴避特朗普、多談論未來。相反,他不點名地指責「過去數周乃至月余,我們看到了真相與謊言的鬥爭,我們應當說出真相,擊敗謊言。」

同時,包括前國家情報局副局長蘇珊·戈登在內的華盛頓建制派人士正向拜登建言,請他出於國家安全考慮,改變給予前任總統情報特權的政治慣例,不再向特朗普提供總統每日簡報等信息。

對此,佐格比對《中國新聞周刊》援引了林肯在結束南北戰爭時的名言:「對任何人都不懷惡意,對所有人都公平。」他認為「拜登不應該特意給特朗普支持者提供彈藥。他不應該直接面對過去,這些(有關特朗普的)事情應當由(正處理彈劾案的)參議院和法院來決定。」

「拜登與前幾任總統不同的是,他其實沒有『百日新政』的時間,一切都需要儘快解決。」NBC評論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以需求側改革為契機釋放消費潛能
北大學子弒母案:親屬憤怒困惑希望輕判,吳謝宇能否適用死刑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