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庫爾斯克核電站:因俄羅斯專家一意孤行,20億美元打水漂

庫爾斯克核電站:因俄羅斯專家一意孤行,20億美元打水漂

1986年4月,烏克蘭普里皮亞季附近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發生爆炸,按照聯合國原子能機構的預測,爆炸產生的輻射線劑量是廣島原子彈的400倍,在之後30年時間裡共損失2000多億美元、8萬人死亡。

這場核電事故引起世界各國反思:是繼續大力提倡核電設施,還是引以為戒止步深淵呢?

作為當事國,蘇聯用了三年時間來探討這個問題,爭議中心最終歸結到庫爾斯克核電站,因為蘇聯預期目標是要將庫爾斯克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核電站,工程跨度從1972年一直跨越到2019年,共分為八個單位19台機組,預計整體完工後的年發電量可達5萬兆瓦(相當於兩座日本福島核電站),不僅可供庫爾斯克州電力所需,同時還能為周邊19個地區提供併網電力。

然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爆炸使庫爾斯克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因為第5個單位的三個反應堆都是按照切爾諾貝利來設計,就連結構都一樣採用RBMK類型,而且在爆炸發生前就已經安裝了反應堆大廳70%的設備、主結構完成95%,渦輪機也安裝了90%。

1989年,蘇聯決定無限期關閉庫爾斯克5號單位,而6號單位則一直拖到1993年才停止施工,於2012年正式關閉。自此,投入超過20億美元的兩個單位宣告廢棄。

俄羅斯嚮導妮薩琳指著地圖說:「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核電站,也是唯一一個對公眾無條件開放的核電設施,如果錯過,我不知道你這輩子還有沒有機會參觀核電站」。之所以說最安全,是因為這兩座核反應堆還沒正式運轉,因而並不存在核輻射的顧慮。

考慮再三,我們最終還是買了車裡雅賓斯克的機票,下飛機後轉火車前往160公里外的庫爾斯克,核電站離市區只有20多公里距離。

庫爾斯克地處歐洲地界,與烏克蘭有245公里的邊界線,是俄羅斯中部至關重要的軍事高地之一,曾爆發二戰史上規模最大的對攻戰役,蘇德雙方在一千多公里長的陣線上共投入280萬士兵、5000多架飛機、35個坦克師,創下人類戰爭史上的兩個世界紀錄:參戰坦克數量最多,單日空戰規模最大。

這場戰爭被認為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德軍從戰略進攻轉為防禦,而蘇軍則展開大規模收復國土的進程,所以,庫爾斯克也被列為「英雄城市」之一(後期會詳細寫)。

在庫爾斯克住了一晚,第二天凌晨趕往核電站,嚮導在車上解說道:庫爾斯克5號之後的單位之所以在2012年才決定正式關閉,是因為俄羅斯之前一直在準備重新啟動,但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泄漏影響太大,使得俄聯邦不得不慎重對待,最終在國際原子能的建議下才正式廢棄。

在6號核電站邊緣轉了一圈,發現高牆尚在維護中,除了銹跡斑斑略顯蕭條外,四周叢生的雜草似乎也在述說著這座核電站的前世今生。

最早讓庫爾斯克核電站出名的攝影師是Lana Sator,第一組照片面世時被誤以為是切爾諾貝利,這也間接證實了嚮導所說的「庫爾斯克幾乎百分百複製了切爾諾貝利的設計」,包括核電站的管道、通風以及集污系統。

按照切爾諾貝利的設計,庫爾斯克第五座機組之後就禁止使用任何木材、塑料等易燃易爆材料,所有水泥建築的厚度都超過了1米,最厚部分達3.3米。穿過一條充滿鐵鏽味的走廊就是輔助反應堆大廳,由於大門年久失修無法打開,我們只能鑽過一道40公分厚、1.2米高的小鐵門,才能進入真正的核電站核心區域。

輔助大廳的四個牆體布滿了各種管道,據說這個大廳耗費上億美元,造價最高的是5個重達10噸的綠色容器,專門用於存貯核廢水。當核廢水趨於穩定狀態後,再通過不同的管道輸往外部進行罐裝,最終被沉入廢料湖中。

為了加大輸送管的壓力,庫爾斯克還史無前例的增設了13台蒸汽壓力泵,嚮導說這是準備將核廢水以最短的時間直接輸送到廢料湖中。這個做法引起了國際原子能的強烈反對,當時BBC的評論是:俄羅斯人比蘇聯人的膽子還大,他們不在意風險帶來的損失,考慮的只是減少成本。

庫爾斯克核電站第二大變革性的創新,是將各個類型的管道轉化智能集成中控,當反應堆全面啟動時,這些管道會根據智能系統的調配即時切換最安全、最快捷的線路。然而,這個創新同樣被認為是「缺乏嚴謹的實驗」,挪威核安全部門曾多次指出:過度依賴智能系統,會導致更加嚴重的悲劇,一旦系統出現不可逆的錯誤,會威脅到其他核反應堆。

渦輪機一共有八組,全部是上個世紀末最先進的技術與最新型材料,第一個動力塊的應急控制室牆沒有按照常規設在隔壁,而是直接改裝到樓上,使渦輪機大廳更顯寬敞。地下部分則是3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結構,上下兩端增設減震層,確保渦輪機的振幅不會影響反應堆運轉。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6號單元應該有4組反應堆,按照規劃與切爾諾貝利一樣是石墨沸水反應堆,砌體直徑12米,立孔高7米,整體重量在1700噸左右。不同的是,切爾諾貝利只能安插1680根燃料管,但庫爾斯克6號單元最多能裝2500根,由於蘇式反應堆的石墨砌體直徑太大、壓力管承壓極易出現滿載,因此4組反應堆只有2組設置了安全殼,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爆炸的就是不設安全殼的4號反應堆。

用現代核技術來評判庫爾斯克,專家們說的最多的還是石墨沸水堆的設計缺陷,比如堆芯空泡增加會導致功率劇增,而功率劇增又會連帶增加空泡使之失控。於是乎,蘇聯科學家在切爾諾貝利的基礎上又研發了一種「閃蒸」技術,在反應堆安全範圍內設置30-50組冷卻劑泵。

這個設計不可謂不大膽,但最終還是被各國專家證實可行性不高,至少在風控方面的掌握度太低。

核電站的頂部是一個直徑4米左右的「大煙囪」,從底部延伸至頂端大約有25米。據嚮導說,5號單位的規模比6號更大,可惜的是,由於俄羅斯核專家的一意孤行,最終導致20億美元打水漂。

臨走時嚮導問了我一個問題:站在21世紀角度來看,核電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呢?

我想了想只能回答:存在即合理。

(紀實類旅遊文章不好寫,希望能得到您的認可與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在陌路 的精彩文章:

奧伊米亞康有多冷?自駕千里5次危機,一次失誤就是永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