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大國競爭中,3個關鍵新興信息技術

大國競爭中,3個關鍵新興信息技術

過去幾十年,大國競爭的基礎發生了變化。由工業資源的控制地緣政治力量,轉變為如今信息資源的主導。因此,本文針對信息技術在當前地緣政治中的關鍵作用這一主題進行分析,認為中國的信息戰略將會改變全球信息流的現狀。5G通信、量子計算和人工智慧正在成為大力投資三項關鍵的新信息技術。本文認為,美國必須儘快採取行動,在知識產權層面進一步打擊中國,同時將資源優先用於與信息領域密切相關的關鍵技術,增強未來在網路空間的實力和行動能力,控制全球的的信息流,從而以應對中國的信息技術戰略與發展。

技術與地緣政治

縱觀歷史,各國為了追求政治利益而使用各種國家權力工具。20世紀下半葉,美國和蘇聯這兩個主要超級大國對全球的控制焦點主要在於意識形態上的競爭。如今大國競爭的主體分別是美國和中國,爭論的主要問題集中在:「自由主義全球秩序」是會持續下去或者被取代。雖然美國仍佔據著工業時代的軍事力量的主導地位,但中國的信息化力量正在快速發展,其力量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影響亞洲乃至歐洲的許多國家。

當今的國際體系與以往一樣,地緣政治力量主要由主要參與者可以投射到國外的經濟和軍事能力的數量決定,而這些能力反過來又由時代的主導技術塑造。在15-19世紀,經濟和軍事力量主要由海上貿易和海上力量形成。在此期間,世界規則是由那些最能控制世界海上貿易的國家制定。而在20世紀,最能駕馭工業的大國能夠帶來最多人力物力,所以能夠主宰著全球政治並制定國際規則。在當今時代,信息技術成為主宰世界經濟和軍事力量的最為關鍵的因素。在這個時代,最能控制信息在全球網路中流動的國家將成為國際體系與規則的主宰與制定者。

工業力量vs信息力量

為了研究各國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塑造地緣政治,以及在未來十年將如何利用新興信息技術,本節主要討論:發展信息技術的途徑與激勵措施有什麼特點?與傳統工業強國的塑造有什麼不同?

上世紀,一個國家的權力與其工業能力密切相關。大國為了增強其工業實力,主要進行兩個方面的途徑:一是努力鞏固在國內的製造基地,二是試圖通過軍事行動奪取其他國家的資源。回顧兩次世界大戰,其爆發原因都是因為相信可以通過奪取領土來增強國家的實力。而在整個冷戰期間,美國和西歐的國防政策大多建立在對蘇聯入侵西歐以奪取其工業資源的恐懼之上。

冷戰期間,為了對抗工業時代的侵略動機,各國建立了聯盟來增強其軍事能力;一方面擴大了常規軍事力量,另一方面還發展了大規模且殺傷力極強的核力量。工業力量發展到這個程度的結果就是:一個個軍事聯盟相互競爭、相互包圍,大量的軍事基地、轟炸機和航空母艦應運而生……擁有最大工業能力的美國和蘇聯主導著地緣政治,並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製定規則,利用其經濟和軍事力量塑造世界政治。

一個基於信息的國家戰略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試圖在虛擬網路中包圍世界,而不是直接與軍事基地、轟炸機、航母船隻等在現實物理層面進行競爭。但是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新信息時代的競爭思路與策略並不意味著常規戰爭和核戰爭即將過時,就像核力量的誕生不會削弱工業時代技術的重要性,鐵路和其他工業時代的技術也不會使海上力量變得不重要。相反,信息技術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對傳統工業技術的單純「替代」,而是進一步將技術系統分層:信息技術、工業技術與海上量作為戰略技術的不同層次而存在。

三大地緣政治目標

為了獲得從新興信息技術帶來的經濟利益,美國和眾多發達國家都進行了網路化建設,包括各類的企業、關鍵基礎設施和社交媒體網路等,都連入了互聯網之中。然而,信息技術作為雙刃劍,一方面可以讓國家享受技術帶來的紅利,另一方面,由於互聯網的公開性,所有這些機構都有可能被連接到網路的任何人利用或是破壞。

通過二十年來各國試圖利用信息作為地緣政治工具的經驗,總結出信息戰(或稱信息操控)的三個主要目標,分別是:經濟;民用和軍用關鍵基礎設施;人口。

經濟

在傳統工業時代的經濟體中,財富是以實物資產的形式產生和儲存的,這種模式在許多欠發達國家繼續存在。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發達國家越來越多的企業正在以非物質資產的形式創造和儲存財富。除了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以外,一些頂尖大學或研究院所的研究成果也被大量保存在互聯網中。在工業時代,如果一個大國希望獲得美國或歐洲最有價值的資源,就必須擊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武裝力量。而如今,只需要滲透到一些關鍵公司和非營利組織的計算機網路中就可以達到目標。

民用和軍用關鍵基礎設施

信息作戰的第二個主要目標涉及民用和軍用關鍵基礎設施。早在2010年,當Stuxnet震網病毒惡意軟體在伊朗納坦茲核設施的伊朗核離心機中被發現時,世界各地的公司開始意識到網路攻擊的嚴重性。此外,在這次檢查中,數千家提供關鍵基礎設施的公司發現他們的計算機都感染了惡意軟體。2015年,美軍指揮官、網路司令部正式通知參議院,一些國家已經具備攻擊美國關鍵基礎設施的能力。在設想的極端情況下,這種攻擊可能導致某些民用或軍用系統暫時停止運行;甚至導致整個大陸範圍內長達數月的基礎設施故障。而這些基礎設置的故障很可能進一步導致數百萬人死亡。

與常規武器或核武器相比,使用信息技術摧毀敵人關鍵基礎設施和軍事系統的方法並不是那麼可靠,存在一定的失敗幾率。但是,信息技術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優於動力工業時代的技術。(1)成本較低。若要發展能夠向全球投射力量的軍事基地、海軍和空軍,需要花費數萬億美元,至少目前只有美國能夠完成。而通過網路攻擊的惡意軟體成本較低,許多國家/組織都可以做到。(2)對關鍵基礎設施的基於信息的攻擊可以在低強度情況下進行校準和實施。因此,一個可能害怕使用常規武器或核武器攻擊美國的國家,可能會對美國的關鍵基礎設施進行網路攻擊。這種攻擊通常不會引發美國的暴力回應,所以很可能用作威懾作用。

信息操控

信息戰的第三個目標涉及到人本身。最近幾十年里,許多公司通過社交媒體的方式獲得了大多數國家中人們的訪問許可權,並開發了人工智慧技術來操縱目標人群的購買行為。最近,各國開始使用類似的方法來操縱目標的政治偏好和情緒。越來越多的文獻表明,人類容易受到這些技術的影響。雖然這一方面對西方政治控制的影響並不明確,但是這種信息操作很有可能對當前「自由主義國際秩序」造成巨大損害。

三大信息技術競賽

雖然網路空間的競爭與戰鬥往往是為了獲得看起來微小而短暫的優勢,但以下三個領域的競爭的影響卻十分深遠,並直接決定未來幾十年網路空間的主導權。

第一場競賽:5G

網路空間的第一場重要競爭為:第五代無線通信技術,又被稱為5G。至少在未來十年的大部分時間裡,5G將成為手機通信和物聯網的主幹,自動駕駛汽車、監控和數據採集基礎設施以及軍事系統都離不開5G。因此,一個能夠主導5G系統的國家將有可能獲得並控制網路空間的大多數信息。

5G的優勢不僅僅體現在數據收集的便利性上,重要的是,國家可以通過這種訪問許可權獲得目標人群和關鍵系統相關的物理位置、網路位置等重要的實時情報。還可以破壞普通用戶或軍事人員接收的信息。這些能力將極大地提高間諜活動能力,破壞聯網機器的能力,甚至操控對手社會心等一系列操作的能力。

在5G時代之前,美國可以購買對手的信息技術設備,也不擔心對手會利用這些硬體,從而掌握了大多數軟體和硬體的實際控制權。但5G的不同之處在於,會將用戶直接與供應商聯繫。比如,在5G環境中,手機上的應用程序可能完全位於北京的伺服器上。此外,5G供應商可以使用專有軟體來執行一系列控制(這一操作在早期無線技術中由硬體完成),並通過系統所傳遞的信息掌握訪問與控制權。在一些地區,5G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比如酒店大堂或人行道所安裝的分散式攝像頭和麥克風可以識別用戶並直接響應命令。一般來說,可用帶寬越多,就能將更多控制權從用戶轉移到服務公司。

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的產業戰略以」成為5G領域的世界領跑者「為目標,通過國家直接出資支持國內領先企業,特別是華為,其最終效果是大大降低了華為的生產成本,從而使其在與西方對手的競爭中獲得價格優勢。因此,華為能夠以遠低於其他國家的價格銷售5G技術——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比市場價格低60%。除了美國等出於國家安全考慮而避開華為高質量、低成本服務的國家之外,世界上大多數安裝5G的國家都在使用華為系統。

第二場競賽:量子

網路空間的第二場競賽涉及量子技術的競爭。量子計算機的執行速度遠遠超過舊處理技術的速度,不僅會淘汰當前的加密技術,而且還可以解密幾十年前的密碼。由於加密通常是計算機防禦系統的單一故障點,因此這個功能將極大地提高量子技術持有者的能力。

幾十年來,量子計算一直遙不可及。然而,在過去的兩年里,幾家公司已經引進了擁有量子能力的計算機,雖然迄今為止並沒能破解密碼,但這項技術指日可待。而且,量子技術對解密的作用要比加密大得多,一旦掌握這項技術,無疑將會在網路競爭中獲得顯著優勢。

近些年,美國在量子技術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中國的投入也開始大幅增加。儘管IBM和谷歌都推出了有限量子能力計算機,使得美國目前暫時在這場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但這種領先難以持續,從資金投入的趨勢來看,中國可能會遠遠領先於美國,贏得這場利用量子技術支持國家安全的競賽,從而進一步提升滲透和破壞關鍵民用及軍事系統的能力。

第三場競賽:人工智慧

網路空間的第三個主要競爭領域為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對國家安全影響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人工智慧在計算機防禦中的潛在用途。如:發現、利用或填補防禦漏洞來大大提高網路攻防能力。

(2)人工智慧在社會心理學的應用。目前,一些公司正在開發人工智慧,以創建客戶的個人心理檔案,向他們推銷商品和服務。人工智慧應用程序能夠處理大量的個人信息,並能針對大規模人群進行心理實驗,以發現如何預測和操縱他們的行為及信念。實驗表明,這種人工智慧通常能比被試的朋友和配偶更好地預測被試的個人決定。

目前,美國和中國都在大力投資人工智慧研究。然而,從國家安全的角度來看,中國有兩大優勢。首先,中國政府和企業能得到比美國多得多的數據,這些數據是創建人工智慧實際應用程序的重要資產。第二,美國政府在這項技術上的投資比中國政府少得多,而且中國企業能夠在一個比較均衡的基礎上進行競爭。因此,在如何在地緣政治信息中使用人工智慧方面,中國政府領先於美國政府。

大局

這三項技術競賽的結果將對大型網路空間競爭至關重要。為了在上述三項技術中保持領先地位,中國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方面投入了大量資源。在國內,中國培養的STEM畢業生是美國的八倍左右。在國外,2016年,美國理工科學校中43%的學生是中國人;在計算機相關的大學專業里,美國學生只佔21%。

在人才培養和技術共享方面,必將導致一個紅皇后問題:美國發展得越快,其為了保持領先地位就會謀求更快的發展。由於美國技術通過人才培養或其他途徑傳到了中國,如今在技術創新和投資上不太可能像30年前超越蘇聯那樣打敗中國在人力和工業能力方面的領先地位。中國在信息流動與技術方面投入了巨資,因此可以輕鬆從美國的科學技術投資中受益,如此一來,中國能將投資集中在5G、量子技術、人工智慧和其他技術上,這些技術將進一步擴大其全球信息能力。所以,美國不能僅僅通過加大研究投入來贏得地緣政治信息時代的競爭。冷戰模式在當今時代不會奏效。

未來之路

針對本章所提到的幾個問題,美國已經做出了幾次戰略嘗試。

國防部的第三次抵消戰略試圖通過比中國更快地投資新技術來解決這些問題;

《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定義了美國保持領先地位所需的具體技術,特別是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技術;

《美國國家網路安全戰略》進一步關注美國在與俄羅斯和中國的競爭中尋求的關鍵信息技術。

這些戰略方法的主要問題不在於它們的具體建議,而在於它們都是從工業時代的角度出發,傾向於將信息技術的競爭描繪成國家安全政策的一個方面,而不是未來地緣政治力量的新興基礎。誠然,在不久的將來,傳統的工業力量投射能力將在小國競爭中發揮核心作用,但就中國和俄羅斯而言,信息力量比工業力量更有可能決定長期地緣政治競爭的結果。

上文提到的幾個安全政策文件都表達了一個基本觀點,但很容易被忽視,那就是美國可以不用通過軍事力量來解決信息與地緣政治影響力的相關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必須放在議程的首位,除非這個問題得到解決,否則其他什麼都不起作用。在工業技術上無論投入多少資金,也無法幫助美國以具有美國特色的信息行動應對危機。最重要的是,必須改變思維方式,像保護實際領土一樣,守護虛擬財產和空間。工業時代已經過去,美國的國防政策是時候面對新的現實了。

免責聲明:本文根據轉自學術plus,原作者理查德·安德烈斯。文章內容系原作者個人觀點,本公眾號轉載僅為分享、傳達不同觀點,如有任何異議,歡迎聯繫我們!

轉自丨學術plus

作者丨理查德·安德烈斯

譯者丨譚惠文

編輯丨翟麗影

研究所簡介

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IITE)成立於1985年11月,是隸屬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主要職能是研究我國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政策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跟蹤和分析世界科技、經濟發展態勢,為中央和有關部委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全球技術地圖」為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官方微信賬號,致力於向公眾傳遞前沿技術資訊和科技創新洞見。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小南庄20號樓A座

電話:010-82635522

微信:iite_er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技術地圖 的精彩文章:

英國富時羅素公司將從其產品中移除8家中國公司股票
美國國家科學院發布《無止境的前沿:科學的未來75年》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