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大城市給了你漂泊感還是歸屬感

大城市給了你漂泊感還是歸屬感

漂泊感和歸屬感不在微博熱搜里,而在自己的生活里。

? ? ? ? ? 文 | 郭秋林 陳冬艷 編輯 | 王卓嬌? ? ? ? ?

2月16日,顏如晶在《職場是個技術活》特別節目之「開工節」中提到,在北京生活七年,她已經將大城市視為故鄉。當日,就在「打工人」們還在哀嘆假期餘額不足之時,#大城市給了你漂泊感還是歸屬感#這一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

2019年,上海、廣州、深圳、北京分別以927.69萬、967.33萬、818.11萬、794.3萬的流動人口數量成為中國城市流動人口最多的四個城市。在「到大城市尋求機會」與「回到小地方享受安穩」的抉擇中,很多人選擇了前者。

但是,越來越多的對大城市生活壓力的吐槽與顏如晶的觀點讓人們不禁發問:北上廣深的生活真如想像般好嗎?

王薇,「北漂」6年

「我不想成為那個最後離開的人」

今年是王薇在北京工作的第六年。薪資從剛來北京實習時的兩千五到現在的一萬五,王薇語氣的變化,透露出在職場上的成長,「剛來的時候,是要看公司給多少,現在,是準備問公司要多少。」

剛來北京的頭兩年,王薇內心有個奔頭:要比同期進公司的人做的都好。因此,她幾乎把生活所有的時間都投入了工作,沒有社交,沒有興趣愛好。加上娛樂影視行業的常規性熬夜,有一段時間,王薇天天早上九點出門,晚上凌晨到家。這樣日子維持了三個月。

電視劇《北京女子圖鑑》中「北漂」女孩陳可

2019年初春,王薇暈倒在地鐵里。身體給她提了個醒,生活,不光是「錢」的事了。直到現在,她還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感覺,「就是突然腳發麻,一直到手到全身,然後耳朵就聽不見聲音了,眼睛也看不見了。」

28歲的王薇還沒有對象。身邊的同齡人扛不住生活壓力的都回家了,扛得住的人還在北京堅守著自己來時的初心,依舊熱血沸騰。

儘管圈層仍無法突破,在北京仍無法紮根,王薇還是想留下來。「因為我喜歡大城市的秩序井然,喜歡這裡能經常看展覽看話劇的文化氛圍,喜歡這裡的行業圈子。」對她而言,老家固然能提供歸屬感,但這些,是老家的社會所無法提供的。

王薇說,如果有一天,內心對年齡的恐慌和對單身的焦慮蓋過了對這座城市的眷戀,她也會選擇離開。「如果我的朋友都走完了,那我也會趕緊離開,因為成為最後一個離開的,也挺恐怖的。」

黃秋河,「深漂」10年

「這裡沒有家,但至少能掙錢」

「他們說廣東能掙錢,我就出來了。」2006年春節剛過完,18歲的黃秋河跟著熟人到了廣州的一家鞋廠工作。

「廣州、東莞、佛山,我都待過,結婚前一年來了深圳。」到廣東的前幾年,黃秋河經常換工作,但選擇的城市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工廠的工資水平高。婚後,他沒有前往廣州與妻子劉燕團聚的原因也只有一個:老員工福利好。

黃秋河曾工作過的工廠宿舍

黃秋河和劉燕的矛盾在女兒7歲那年爆發了。2018年的春節,劉燕提出辭工帶女兒到深圳與黃秋河團聚。孩子的教育是劉燕的心頭大事,身邊留守兒童輟學的例子,讓她一直盤算著把孩子帶在身邊:「村子裡的小孩都不想讀書,她也不想學怎麼辦?」

黃秋河忍不住回嘴:「我那點工資,除去租房、生活開銷、孩子上學,一個月能剩下什麼?」「你怎麼不想想孩子的未來,不想想我有多想孩子。」劉燕聲音越來越小,最後無奈地嘆了口氣。

與當年一樣,這三年里關於孩子上學的爭執,都會以劉燕的妥協告終。裝修新房子、撫養老人、孩子上學……在這個樣樣都要花錢的年紀,她不敢冒險在大城市安一個家,哪怕只是租房生活。

但對於深圳,黃秋河和劉燕始終帶著感激。「至少能掙錢吧,能還債,能讓孩子上學。」女兒經常考前三名,這讓兩人很驕傲。一想到孩子不會過得比自己苦,黃秋河忍不住笑了起來。

結婚九年,黃秋河夫妻二人一邊撫養兩個孩子和四位老人,一邊將老家的一層漏水小平房建成了三層小樓。小樓的鐵門白得發亮,外圍的瓷磚紅白相間,總引人感嘆:這夫妻倆真能幹。

於東升,「北漂」11年

「一窮二白來北京,前幾年買的房,我驕傲」

春節期間,即將大學畢業的侄女提前想到北京發展,於東升勸她不要猶豫,「路都是自己走出來的,我當初也是一窮二白畢業來的北京,當時也是稚嫩的不行。前幾年不就買了房,花了不到五百萬,我驕傲。」

於東升在北京一直從事房產經紀工作,來北京11年,從最初的小職員,做到如今的商圈經理,他的口頭禪是「時代成就一些人,互聯網成就一些人,選擇能成就一些人,機遇也能成就一些人,總之,英雄不問出處。」

很多人認為房產中介的工作就如孫儷主演的電視劇《安家》那樣充滿套路,但於東升不以為然,現實中的房產銷售難度要遠高於電視劇。「從小職員一點點做起,想出人頭地在北京紮根,除了比別人更機靈更勤奮,沒有別的途徑。」他說。

在職場上,35歲的於東升,早已開始讓門店裡的年輕人管自己叫「於哥」,房產經紀人做到他這個年紀,年收入都高,「都在有房有車,即使在北京沒房,也是在環京買的。」至於中年危機,於東升也曾目睹,但他還是堅信:「很多人被淘汰,都因為太不務實了,該拼搏的時候不拼搏,等到中年的時候,危機就來了。」

兒子是老於的心頭肉,他的微信背景牆是兒子的照片。「能讓他從小在北京長大,這一點他很驕傲。」

揭群,「北漂」20年

「年輕人要對自己的未來有信心」

「大城市的節奏、包容和機會是我很小的時候嚮往的。」1998年畢業後,揭群在廣州找到了她的第一份工作。因為企業文化不對口,她選擇了裸辭,並於2000年2月快速入職無線互聯網。

突出的能力讓揭群很快斬獲了一次更大的機遇——調往北京總部。「我(19)97年到北京實習過,對這裡印象很好。」於是,雷厲風行的她舍下了廣州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人脈,前往北京重新開始。現在,她已經在北京擁有了自己的房子,每天上班、養貓、種花,也算得上是「人生贏家」。

揭群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種的花草

揭群覺得,很多人對大城市的逃避,是因為缺乏信心。「像我當年買房的時候,才4000多一平,對於當時很多打工族來說是可能支付的,只是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沒有那麼高的信心,結果錯失了機會。」

但揭群的「北漂」生活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還租房住的時候,樓下有個四十多歲的大叔經常上門找茬,居委會大媽也會叫囂著要趕我們走。」但即便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她還是喜歡這個城市。因為在這裡,只要有能力有幹勁就一定有機會,只要有自己堅持的事情就一定能找到同頻的人。

「哪裡沒有壓力呢?大城市節奏更快,競爭更激烈,但是機會更多、薪資水平也更高。」在城市的AB面里,揭群選擇了樂觀的一面。

她也鼓勵年輕人,無論選擇哪一種生活,都要遵循內心。「讓自己的內在需求與現實選擇一致,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信心,不管在哪裡,生活都不會覺得那麼苦。」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決定人生層次的,從來不是你的出身,而是你選擇堅持閱讀的訂閱號!
首相騎自行車向國王辭職,荷蘭人為何對自行車愛到痴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