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帝內經》說到的「五虛五實」,是什麼意思?

《黃帝內經》說到的「五虛五實」,是什麼意思?

了解中醫名詞的人都知道「虛實」這個概念。

什麼是「虛實」?

內經曾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這就是有關於虛實的最原始解釋。

用我們現代人的話來說,「實」就是邪氣強盛但正氣也足,而「虛」則是正氣不足而邪氣可強克弱。

《素問.玉機真臟論》: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岐伯曰:五實死,五虛死。帝曰:願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

從這段原文我們可以看到,內經對於虛實的論述,並不簡單限於虛實二字。也就是有「五虛五實」之說,虛實之間各有五種情況。

而五實與五虛的概念,對健康調治的預後是有指導意義的。古代中醫認為,如果出現五實或者五虛,都可能關係到人的死生,五實能出現危機,五虛同樣也能預後不好。

所謂五實,指的是:

第一是脈盛大,脈盛大說明心的運轉狀態過於繁忙,心臟處於緊急狀態,負擔特別重。表面看上去似乎是心的能力強大,但過猶不及,很可能轉瞬就沉了強弩之末;

第二是皮熱,肺主皮毛,所以皮膚屬於肺統管,說明肺氣特別洪盛,同樣預示著情況緊急;

第三是腹脹,腹部中焦,為脾胃之所居,但以脾為中心,說明脾氣壅盛;

第四是前後不通,也就是大小便不通,因熱而實。古人認為,腎司開闔,大小便都由腎來控制,說明腎的機能也處於過於盛大的危急關頭;

第五是悶瞀,也就是熱昏了頭。古人認為這和肝氣過於盛大、肝陽上亢引起的。

上述這五種情況如果同時出現,全身必然就處於緊急狀態,如果在這時候不能得到及時的轉向,預後是很不好的。比如傷寒里的承氣湯證,就有「四大」之證:大渴、大熱、大汗、脈洪大。

所謂五虛,指的是:

第一是脈細,說明心氣的機能不足;

第二是皮寒,說明肺氣的功能不足;

第三是氣少,說明肝氣不足;

第四是泄利前後,說明腎失去控制,功能不足。比如現代人所說的大小便失禁;

第五是飲食不進,說明脾氣不足。五臟都處於虛弱不足的狀態。

中醫有雲「得胃氣者生」,飲食不進,也是預後較差的表現。

最後,原文中還有一中和預後相反的情況,岐黃問答之間,也闡釋了其原因:

黃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歧伯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活。此其候也。

之所以出現五虛五實而並沒有太差的預後結果,歧伯從兩方面給了回答: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

也就是說,如果調理得當,即使泄瀉特別厲害、其下如注的情況有所改善,而人又能進一些流食粥漿之類,就可以逐漸恢復五臟功能,這種五虛證就會逐漸恢復。

如果是五實證,只要調治得當,能夠使二便通利,全身發汗,就可以解除五臟大盛大實的緊急狀態,五實證也可以轉危為安

我們從五實與五虛的癥狀看,根本原因可能集中在消化道相關。可能是由於古人的飲食條件差、飲食衛生不周造成的。

如果再加上傷寒感冒,常常會形成二便不通、或瀉下如注,進一步導致其它緊急狀態,而出現危及全身的「五虛五實」。

對我們現代人而言,比如所謂的「胃腸型感冒」,也同樣有可能出現五實或五虛的,必須提前對策預防。

而內經認為,對於五實證,發汗通二便最重要,這就是讓癃塞之邪有竅可散。

對於五虛證,止瀉與進粥養最重要。這就是既維固脫越之正氣,又培補後天之胃氣,得胃氣者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養生談 的精彩文章:

賈寶玉出家做和尚而非道士,不但是佛道之別,更是和黛玉的約定
幽門螺桿菌都是「吃」出來的!不想胃受傷,3種廚房調料最好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