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攔壩近20年的三峽水庫,是魚兒的天堂,水庫里的魚最大有多大?

攔壩近20年的三峽水庫,是魚兒的天堂,水庫里的魚最大有多大?

三峽大壩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之一,也是我國有史以來建設的最大的水壩,為我國防洪抗旱、發電、調節水流等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三峽大壩在修建之後,大壩的壩頂最高程達到了185米,在平時正常的蓄水位是175米,枯水期的最低消落水位是155米,在雨季時的防洪水位是145米。

超過百米的水位,再加上不允許隨意捕撈,使得這裡成為了魚類的天堂,它們能夠在這裡自由的覓食,自由地繁衍後代。那麼問題來了,三峽大壩里的魚類經過多年的休養生息,現如今最大的魚有多大呢?

三峽大壩里的魚

在了解三峽大壩里最大的魚類有多大,我們要先知道三峽大壩里都有什麼樣的魚類。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內生活著424種魚類,其中包括稀有生物:中華鱘、達氏鱘、長江白鱘(已滅絕)等生物,還包含比較常見的草魚、鱅魚、鰱魚、鯽魚、鯉魚等。目前為了保護長江的生態環境,我國實行長江全流域禁漁10年,三峽大壩里的魚類也在保護區域內。

從體型上來看,中華鱘是長江流域內體型最大的魚類,體長可達5米,體重在500多千克,體型最大的可達到700千克左右。

從分布上來看,中華鱘是一種江海洄遊性魚類,它們雖然生長速度較快,但是性成熟時間較晚,需要在海洋中生活9-18年左右,沿著長江洄遊到長江上游四川宜賓以及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季節時,它們會溯游到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帶產卵,然後再和幼小的鱘魚一起前往海洋生活,等到下一次繁殖期到來。

然而三峽大壩與葛洲壩的修建,阻攔了它們洄遊的腳步,導致它們喪失了大部分產卵地,以至於中華鱘數量不斷下跌。

由於三峽大壩以及葛洲壩阻隔了中華鱘的洄遊道路,所以現如今的三峽大壩里沒有中華鱘的存在,即使在修建時有部分中華鱘被攔截在三峽大壩上游,它們也無法生存,原因是因為它們需要到海洋中覓食,海洋中的食物總量較多,能夠滿足它們對能量的需求。

除了中華鱘之外,三峽水庫之中還存在著許多超大魚類,曾經有報道說有人捕撈到了一隻體重達到400多斤的青魚;除此之外在重慶雲陽龍缸景區的長江支流中,還有人捕撈到了體重超過300斤的鱅魚,該魚還被當成水怪報道過。根據當地漁民表示,像這樣的魚看到過許多次,也就是說這裡生活著不止一條大魚。

?三峽大壩與生態

三峽大壩修建完成之後,除了巨大的經濟價值之外,生物學家也對此有所擔憂,擔憂它的存在會威脅到長江的魚類,尤其是魚類產卵。

根據統計發現,長江是我國魚類最為豐富的水系之一,據不完全統計當地一共生活著424種物種,而黃河卻只有150種。長江不僅魚類種類豐富,而且有許多是當地特有的品種,比如長江鰣魚、白鰭豚、中華鱘等。

然而長江自古以來又是一條桀驁不馴的河流,因為長江位於我國800毫米降水線以南,以至於在雨季時長江流域降雨量較多,導致河水暴漲,當暴漲的河水衝破河堤時,就會造成長江流域發生洪澇災害,威脅著兩岸的人們。經統計發現,在三峽大壩修建之前,每隔10年左右長江流域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洪澇事件。

為了減少洪澇災害的發生,也為了利用長江水系資源,我國修建了三峽大壩,它可以在汛期時攔截洪峰,在旱季時開閘放水,確保當地河流不斷流,保證了我國長江流域的安全。

但是有利就有弊,三峽水壩不僅攔截了洪峰,還攔截了泥沙,使得江水變得清澈,而長江白豚又需要一定的泥沙量,清澈的江水對它們的生存造成了不利。不過對白豚影響最大的並不是大壩的修建,而是人類的捕撈以及水體污染,改變了它們的生態環境。

除此之外三峽大壩對魚類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導致生物在溯游、洄遊時遇到難以翻越的障礙,以至於物種種群數量銳減,中華鱘就是如此。

不過好在我國為了保護它們,一直在努力地進行人工繁殖,目前每年都會向長江投放中華鱘魚苗,確保該種群基因延續性得到保障。還有一大批科學家們正在努力地為它們重建棲息地;我國也推行了長江10年禁漁,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它們,保護長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鍾銘聊科學 的精彩文章:

光是如何達到光速的?誰給它的動力?
育種公司的陰謀?為什麼農民不能自己留種子,只能買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