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智慧淮安里的「城市陷阱」

智慧淮安里的「城市陷阱」

中興之後,浪潮和浙大網新的聯合體再次折戟智慧淮安項目。

一個價值近9億元的智慧城市項目,被兩次意外「喊停」,諸多巨頭競相出入,有始無終。這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

據雷鋒網了解,2015年12月,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8.56 億元中標淮安市智慧城市PPP項目。(PPP項目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2015年10月12日,中興就與淮安市市人民共同成立了中興(淮安)智慧產業有限公司,並且中興持股51%。

據淮安市工信局表示,此前,中興已經開始了項目實施,後因中興方面的原因終止了該項目。

2019年7月12日,中興通訊退出中興(淮安)智慧產業有限公司,由淮安新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接手其股份(該公司由淮安市人民政府持有),該項目折戟。

隨後,2020年2月,浪潮軟體集團有限公司(牽頭方)、浙大網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員)8.9 億元中標智慧淮安項目,但就在2021年3月21日,淮安智慧城市建設項目(一期工程建設)再次對外招標,預算31459.18萬元,這預示著浪潮和浙大網新聯合體也折戟在智慧淮安項目之上。

同樣,據淮安市工信局表示,此次也是因為浪潮浙大網新的原因導致該項目終止。

不同於以往的是,此次採用普通招投標形式,棄用PPP模式。

雖然,官方給出了原因。但有一個值得注意的背景是,就在兩次項目終止的前後,淮安政府都有一些人事變動。

根據其他媒體預測,紫光或將會中標。

事實上,智慧城市「光鮮亮麗」的背後,不乏諸多爛尾、重複建設的工程,甚至一些智慧城市項目淪為拿地的噱頭。本著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理念,我們不妨釐清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隱性「傷害」,讓「後來者」不再「踩坑」。

一把手工程的背後

無論是行業專家學者、政府工作人員、企業等業界人事,但凡提到智慧城市建設,總會將智慧城市是一把手工程掛在嘴上。

眾所周知的原因,智慧城市建設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把各委辦局的數據打通,一把手工程則是實現數據打通的重要前提。

顯然,這個一把手指的是:能夠協調各部門人員、調配各部門資源的城市領導。以此才能保證智慧城市建設不會出現條塊分割、難以整合的問題。

一把手推動的數字廣東取得顯著成效

諸多城市的實踐中不難發現,一把手的重視極大推動了智慧城市以及數字政府的改革建設,諸多城市成功的案例,也讓更多城市領導開始重視起智慧城市的建設,尤其是在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肆虐以及新基建政策的鼓勵之下,各地方主政領導更加重視智慧城市的建設,同時,各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也更加依賴於一把手的「推動」。

就如同每一枚硬幣都有正反兩面一樣。智慧城市成為一把手工程之後,也給智慧城市帶來了一個「隱性危害」:即人走事易

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的過程。

這也是行業內大家的另一個共識,但我們看到,很多城市隨著領導班子的更迭,智慧城市建設出現了項目終止、停滯的事情發生,甚至會出現,隨著領導的更迭,其智慧城市的建設模式也隨之發生更迭。

一位智慧城市從業者對雷鋒網表示:「很多智慧城市項目都是政績導向,這也就導致了智慧城市建設會出現因為往複交替的地方政治周期,所帶來的凡事因人而興因人而廢的魔咒。」

就在這種政績導向下,很多城市的地方領導也會將智慧城市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手段。

據行業人士對雷鋒網表示,中興等公司目前在智慧城市領域都是「帶資進場」(即採用的ppp模式),在這個模式之下,中興等廠商會給政府作出各種招商承諾,以此拿到項目,而最後承諾沒有到位,則就會黯然離場,導致項目終止。

行業立法刻不容緩

除使得項目終止之外,以政績為導向的智慧城市建設,也會出現其他怪象。

就在近日,一位業界人士同雷鋒網交流時表示,我國某一個城市高新區,一個區內就引入了6家智慧城市頭部玩家入場做項目,其背後的原因,是當地希望這些廠商都可以落地成立區域公司,以此拉動區域GDP的增長。

據了解,這個區域內正在重複建設著多個應用,在將原本城市數據壁壘打破的同時,也在「築」其新的壁壘。

此外,相斌斌對雷鋒網表示到:「因為政府不是一個純技術的角色,所以對於技術的把控很大程度上是受服務提供商的影響,而這將會給政府帶來一個新的挑戰:政府對於新技術的應用節點的把握。」

「Gartner認為,政府如何做到不盲目地被新技術所引導,不盲目地去做風險較大的投資,或者說不合時宜的投資,對於政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而在這背後,則是行業還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政府盲目跟風。

就以城市大腦為例:

「城市大腦」源於市場,自始至終缺乏一個權威的、精確的定義,很多地方或廠商將「數據聚合展現」和「局部決策」等能力認定為城市大腦,造成了「此腦非彼腦」的情況。

其次,很多地方政府在治理能力現代化浪潮中普遍產生的「數字化轉型焦慮」,在缺乏科學頂層設計的情況下,盲目複製發達先進地區的數字化能力,正中市場側業務拓展下懷,建設了很多以大屏系統為代表的「空腦」系統的情況。

在這兩重原因疊加,以及缺乏統籌和頂設情況下,政府治理條塊中普遍產生各種大腦,與已有的治理體系和服務對象產生排斥作用,造成了「腦梗」現象普發的情況。

同樣,整個智慧城市行業目前都缺少相應的法律以及標準,而這也讓城市的領導會更加註重的自己的業績,從而忽略智慧城市的長遠的發展。

智慧城市需要「補足」頂層設計這一課

智慧城市一直都有一個簡單但卻永恆的問題,智慧城市的建設到底是為了什麼?

可喜的是,經過行業的不斷探索已經達成了「優政、惠民、興業」這三個共同的目標。

圍繞這一共同目標,城市領導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需要因地制宜、科學地規劃好屬於自己城市的智慧化升級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

對此,行業人士表示,要制定一個完整的總體規劃和頂層設計大概需要4~6個月的時間。但回顧此前我國智慧城市申報過程,從下發申報通知到申報截止,這期間留給城市的時間並不充裕:首批試點的申報時間為40天,第二批為59天,第三批為40天。

智慧城市作為一個全新的概念,很多地方的領導甚至都不了解其內涵,但為了能夠申報上去,則學習先進地區的規劃,或是選擇向規劃類企業購買服務,委託他們進行規劃。

此前,住建部一位主管領導曾在一次內部試點培訓會上指出,首批智慧城市試點申報時,存在多個城市申報材料相同的情況,有的城市的申報材料上甚至寫著其他城市的名字。

而這也就造成,我國諸多智慧城市建設是缺乏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的,在實施過程中也並未從城市實際出發,上了很多不必要的項目。

有的地方在此前也表示,智慧城市是個新概念,涉及的面比較廣,地方對它的把握也不是很全面很深入,所以並不敢輕易地去編製規劃,也不確定是否能做好。

如今,智慧城市的建設逐漸走向成熟,無論是縣城地級市,省級都出現了一個又一個可以借鑒的案例。在此背景下,正在開展智慧城市建設的地方應該及時補上「頂層設計」這一課。

讓智慧城市的建設真正意義的從「人文」出發,而不是政績工程。

文章參考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拜登成「救星」?欲將對美國半導體供應鏈加大投資
交通銀行AI全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