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優秀的綿羊:美國精英的教育失誤和有意義的人生之路|CHS

優秀的綿羊:美國精英的教育失誤和有意義的人生之路|CHS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威廉·德雷謝維奇(William Deresiewicz)的《優秀的綿羊:美國精英的教育失誤和有意義的人生之路》(Excellent Sheep: The Miseducation of the American Elite and the Way to a Meaningful Life)探討了美國當今的教育系統和精英大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及相應的解決方案。本文對全書的內容進行了概括和解釋。

【譯文】

第一部分:綿羊

第一章:學生

在全書第一章中,德雷謝維奇討論了所謂的當代精英大學生,指出這些學生面對巨大的壓力,常常感到抑鬱,並對未來猶豫不決。他所謂的精英是「看起來能毫不費力地掌握一切的人,平靜自信,讓成年人和同齡人都感到敬畏」。但他隨即指出,要「看到他們謙和自信的外表和天衣無縫的良好適應能力」之下的本質,這些精英們經常充滿恐懼、焦慮、抑鬱或孤獨感。精英學術生活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殘酷的競爭和課餘活動佔據了他們所有的時間。

作者隨後指出,孤立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主要因素:這些精英把所有時間都花在學習上,沒有機會交友或認真談戀愛。有人傾訴是他們減輕痛苦的最好辦法,但由於害怕自己看起來像是唯一一個不能忍受壓力的人,他們往往不會這樣做。這種程度的壓力會導致心理健康問題、飲食失調、焦慮,甚至自殘。而這還不是全部,這些學生「在學術上就相當於美國隊級別的運動員,從小就開始接受全方位的指導和訓練」。問題是他們對教育的理解就是作業、考試和分數。一言以蔽之,他們在「做一個學生」方面非常優秀。他們並不會把上大學當做是發展和探索的機會,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沒有強烈的想法或激情,只是認為大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高GPA,積累令人印象深刻的簡歷,因此,做一些不屬此類的事對他們來說常常是不可想像的。作者稱這是一種文憑主義(credentialism)。

大多數精英學生畢業後都會進入金融和諮詢兩個領域。儘管他們其實都有大量的選擇,但到了必須選定一個的時候,其他所有選項都會被放棄。因此,這些學生竭力推遲選擇的時間。這可以被描述為一種「潛力的悖論」。這兩個領域——特別是諮詢業——薪酬豐厚,簡歷好看,也不會限制離職後的選擇。所以它們被選中了。

作者認為,這些學生畢業前後都經常被失敗的恐懼所困擾。他們無法承受「浪費了所有這些年的辛苦努力卻沒有取得成功」的狀況,因此認為自己不能犯任何錯誤,便和其他人一樣停留在同一條軌道上,並不會做出各種嘗試或真正進行思考,而這正是大學本來的目的。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家都歸結到了同樣的少數幾個領域。作者認為這種類型的「多樣性」好比「香草的三十二種口味」。

作者在本章結尾提到了他過去的幾個學生,他們現在想做一些比大學裡的選擇更有趣的事。有些專業人士後悔自己只是匆匆度過了青春,沒有停下來考慮真正適合他們的是什麼。精英們不會顛覆期望,也不會甘居任何比自己教育程度低的位置。他們很難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標,除了所有其他精英都會加入的行業之外也想不到其他領域。最後,作者寫道:精英們「會沿著現有的道路走下去,卻沒有想像力、勇氣或內心的自由去創造屬於自己的道路」。

第二章:歷史

在第二章中,作者檢視了精英大學的歷史,他從美國南北戰爭前的三大精英學院開始,按時間順序追溯到當代的精英學院,並對其錄取過程進行了調查。

在十九世紀後期,常春藤聯盟的學院規模很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地方性的。但南北戰爭之後,工業化蓬勃開展,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形成了財閥統治。當時的上層階級中充斥著反猶太主義和反天主教主義,導致了「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WASP)」的形成,並最終形成了一個新的美國貴族階層。

白人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們創建了一系列學校,而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成了有錢的年輕男孩徜徉其中的頂級精英學院,這三所學校被合稱為「三巨頭」。它們最初的校園生活集中在課外活動上——主要是體育運動,學生人數大大增加,但學業要求卻沒有了。到二十世紀早期,三巨頭將他們的錄取標準改為了由推薦信和面試決定,並首選運動員和「領袖們」。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哈佛大學校長詹姆斯·科南特(James B. Conant)想要「利用國家人才庫」,因而推出了SAT考試。後來,耶魯大學校長布魯斯特(Brewster)提高了該校的學術要求,減少了對運動員的偏好。該校在1969年成為男女同校之餘,學生也從貴族階級變成了精英階級。

在那之後,學生們就進入了錄取競爭。到這個時代,三巨頭的錄取率已經下降到20%左右,學生們開始聘請SAT輔導教師、申請材料顧問,及採用其他申請策略。

在本章最後,作者列舉了常春藤盟校當今的申請條件。他稱這些精英為「超人」:他們平均必須參加八門AP課程和十項課外活動。而「沒有人需要20000枚核彈頭,直到對手擁有19000」,他們的AP課程和課外活動也是如此。這就是今天的精英們所忍受的生活,他們就像一群優秀的綿羊。

第三章:訓練

第三章中,作者談到了當代的精英育兒經驗及它所帶來的影響。他認為專橫的「直升機式」父母和溺愛孩子的父母本質上是一樣的:兩種行為都是幼稚化的表現,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說明他們似乎還不能照顧好自己。

而這些方式也是一種過度投射。換句話說,父母想把孩子變成他們自身想要的樣子,並用孩子的成就來充實自己。對這些父母來說,如果孩子「進入一所名校,就彷彿他們自己的育兒成績得了A」。因此,他們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做到更多的事,而這個領域內的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

同時,這些父母通常會忘記他們的孩子正在經歷什麼,或實際想要什麼。作者以蔡美兒的書《虎媽戰歌》為例描述了這方面的一個案例:由於父母逐漸學會了忽視孩子在這些方面的要求,並最終失去了認可這些要求的能力,他們變成了「直升機式父母」。這會最終導致孩子們產生類似於第一章所描述的心理痛苦。

在本章結尾,作者總結說,這一制度「剝奪了孩子們的童年和青少年的青春期」。孩子們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學習和成績上,沒有時間去探索或者做任何自己的事。他們因而漫無目的地進入了頂尖的名牌大學,並無任何目標或職業道路可循,也不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作者稱這個系統已經「失去了理智,今天的父母們不能再繼續走這條路了」。他告訴父母:「如果想讓我們的孩子變得不一樣,我們就必須以不一樣的方式撫養他們。」

第四章:學院

在第四章中,德雷謝維奇觸及了精英大學本身的主題。他稱大學不僅沒有對精英階層的狀況採取任何措施,還讓情況變得更糟了。用哈里·劉易斯(Harry R. Lewis)的話說,大學「已經忘記了他們對大學生更大的教育作用」、「哈佛不再知道什麼是好的教育了」。作者解釋道,這是由於如今研究佔據了教授工作的主要部分,他們已經沒有理由去關心學生的狀況了。除了研究和傳播自己的研究成果之外,他們再沒有其他的職責。

而精英教育的另一個問題在於他們只教授對學生的商業生涯有幫助的東西。除了四大領域(法律、醫學、金融和諮詢)之外,他們在其他領域提供的機會不多,也不鼓勵學生思考有關目的或目標的大問題。這導致學生畢業後缺乏方向或責任感。

此外,作者認為有些課程也存在學術不嚴謹的問題。學生希望儘可能少學,而研究教授們也希望儘可能少教。精英大學的分數膨脹也是一個問題。近年來,學生的成績穩步提高,平均分已經比1900年代要高得多。現在的教授已經很難再給高年級學生打低分,也越來越難以給學生提供真實的反饋。作者認為如今的精英們並不能很好地應對批評意見。

作者將現在的精英大學與其他企業相提並論,認為學生是「客戶」,把自己看作「供應市場」。他甚至以一種微妙的方式稱之為「把你的學生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因為精英大學只會為某些職業提供良好的資源。

在本章結尾處,作者表示,儘管有著種種的犬儒主義和競爭,但精英們還是有著「青春的渴望」。學生們想得到學校沒有提供的東西,也想要更大的目標感,還希望得到「關於人生重要問題的指導」。作者認為有方法能夠滿足他們對意義和方向的渴求,下一部分將談到這一點。

第二部分:自我

第五章:大學是幹什麼的?

這一章集中討論了大學的目的,包括大學應該為學生做什麼,學生應該從大學得到什麼,以及大學的「回報投資」問題。作者指出,諸如平均收入或最高就業率這樣的問題是有排名的,但「最令人愉快的工作」或工作滿意度之類的問題並沒有排名。許多學生認為大學的目的在於將來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但這真的是大學應該做的嗎?

實際上,大學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是教會學生思考,這意味著學生們不能「把事情想當然」,要得出自己的結論。作者稱社會是一個「讓人遠離真相的陰謀」,許多人的生活都「淹沒在宣傳之中」,而大學應該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此外,大學應該是學生「置身於現實世界之外」的一個機會,讓他們在直面現實之前喘口氣。這是個自由的機會,是人生兩個階段之間的停頓。這個機會不應該被無數的課外活動或者太多的學習浪費掉,以至於沒有時間做其他事,這會讓人沒辦法從大學生活里得到任何好東西。

而大學提供的另一樣東西是教授。在大學裡,有許多出色的教授可以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帶來不同的觀點,甚至有些教授可以讓你在以後的生活中繼續求助。另外,大學可以帶來新的朋友,有些友誼也會持續終生。

所以最重要的是學生要為自己著想,即所謂「建立自我」或「自我發現」的過程。大學為學生們提供了改變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機會,這是他們從童年到成年過渡的一個重要階段。

在本章的最後,作者陳述了大學的總體目標,即「把青少年變成成年人」。大學可以幫學生渡過或許會十分艱難的一個人生階段。最後作者強調,受到教育的是「你」本人,這是在一切都被遺忘後留下來的東西。大學將「不可避免地從記憶中消失」,而剩下的只有「你」。

第六章:創造你的生活

第六章包括方向和風險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闡述了當學生對自己有所認識後,需要選擇一個職業和他們想走的路。他還提到了道德想像力和道德勇氣的特徵,以及熱情和幸福的問題:它們可能會幫助精英們遠離無趣的未來。

大學畢業後,學生們需要找到一份工作。要做到這一點,最好是問一個人擅長什麼或者關心什麼。實際上,在大學這個階段,人們就應該開始尋找他們的工作——或是職業。而要做到這一點,學生們必須「解放」自己,讓自己在成長過程中敢於面對分數和考試之外的事。

而大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道德想像力」,即能夠「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做出選擇」,或能夠想像做事或生活的新方式。這需要個性而不是智力。但擁有道德想像力並不容易,因為周圍的人並不贊同你這麼做。畢竟,沒有多少人會贊同「道德勇氣」,這可能會導致一段孤獨的大學經歷。

在第一部分的結尾,作者舉了自己的大學經歷的例子。他年輕時喜歡讀書和寫作,高中時則開始對生物學和心理學感興趣。當哥倫比亞大學開設這兩個專業的聯合課程時,他抓住機會,選修了其中大部分的課程,但沒有鑽研於其中任何一個。後來,當他意識到自己選錯了專業時,一切已經太晚了。他沒有上法學院,而是選擇了新聞專業。大學畢業後,他找到了一份毫無興趣卻充滿懊悔和痛苦的工作,他覺得毀了自己受教育的機會。一段時間後,他終於意識到一切其實並不太晚,因此重新申請了就讀英語專業。雖然條件苛刻,班級競爭激烈,但他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發自內心地熱愛學校,並且終於在做一些事,僅僅因為他喜歡。

這就把我們帶到了第六章的第二部分:風險。在這一部分中,作者主要寫到了「創造生活」的具體含義,以及創造生活需要做什麼:比如克服對失敗的恐懼,或者在大學之外抽時間來思考問題,並運用第一部分所述的「道德想像力」。同時,作者還解釋了社會地位,以及在某種程度上需要克服對社會地位的需求。

作者認為,「創造你的生活」的第一步是克服許多精英學校灌輸給學生的對失敗的恐懼。學生們應該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需要學會擁抱而不是逃避失敗。如果一個人從未失敗過,那隻意味著他要麼沒有嘗試過,要麼成功標準極低。正是對失敗的恐懼,阻止了一個人去探索新事物,或者擁有道德想像力。

很多人重視社會地位,需要在其他人面前維持成功形象。但實際上,任何人都不可能擁有最高的社會地位,必須不斷為它而競爭。總會有人比你地位更高,所以你只有不斷攀登。作者從而論證,實際上,社會地位並不能給予一個人太多東西,在創造有意義的生活的道路上,需要克服對它的迷戀。

一個好的解決辦法是從大學生活中抽出一些時間,思考一下自己真正享受的是什麼,然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不要被其他事情所牽絆。創造生活「並不意味著成為一名藝術家、活動家、企業家或任何其他特定的身份,只不過是需要找到一種適合自己的工作方式」。這可能很難,但總會有辦法解決的。每個人都能找到創造自己生活的方法。

第七章:領導力

在第七章中,作者指出,像哈佛大學這樣的精英大學都重視所謂「領導力」,但這個詞的含義指的卻很可能只是攀登到企業或事業的頂峰。換句話說,他們尋找的具有「領導潛力」的學生不過就是「能爬到任何所投身的等級制度的油膩頂點」【譯註:「油膩」的原文是greasy,這個詞真的是直譯】的人罷了。從本質上講,這些人想成為某些事務的頭目,擁有一家公司,甚或開創一家公司,成為商業領袖,走向人生巔峰。而實際上,「領導者」不過是在他們之上更大的領導者的追隨者罷了。

而真正的領導者應該是什麼樣的人呢?他應該致力於幫助他人,充滿勇氣,珍視榮譽。在許多方面,一個好的領導者應該是個思想者,能夠不像其他精英學生那樣隨波逐流,他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敢於提問而不僅僅是回答——作者認為,這才是所謂好的領導者。

接下來是服務的問題。作者針對「做好事得成功」(do well by doing good)的口號提出質疑。他質疑的是「得成功」那部分。為什麼不能僅僅只是為了做好事而去做某些事呢?許多精英學生都夢想著改變或改善什麼,但這通常意味著先要到達頂峰。在很多情況下,這已經與「服務」的目的背道而馳了。

在這一章的結尾,作者指出,作個聰明人或接受精英教育並不是全部目的,這只是有助於未來的一個工具,重要的是用它們來做點什麼。偉大的事是由願意冒險去嘗試建立更好的事物的人做成的,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領導者。我們需要建立的不是我們的簡歷,而是我們的思想。

第三部分:學校

第八章:偉大的書

這一章的主要論題是人文學科及其在當今大多數流行領域中的重要性。專業學校現在已經意識到了文科在其他行業中(比如醫學和法律)的價值,藝術和人文學科還有助於人們進行自我發現和道德想像。

在本章的開始,作者給人文學科下了定義,即「為了追求知識本身而追求知識的學科」。在人文學科中,學生並不追求一個特定的主題,而是學習如何自我發現,提出更深入的問題,並對問題進行辯論和分析。這讓他們變得善於溝通和解決問題,這在許多工作中都是有價值的,所以他們選擇什麼專業並不重要。托馬斯·弗賴德曼(Thomas Freidman)就曾說過,未來是由能夠創造新工作和新職業的人創造的,而不是那些加入已經存在的工作和職業的人。實際上,文科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學會超越要求去進行思考,並「建立一個強大的、有創造力和自由的自我」。

同樣,藝術在尋找自我和發現自我方面也有很大的幫助。藝術不僅需要觀察,還需要集中注意力,觀察每一個細節,才能將其準確地記錄在畫布上。文學也是一樣,在用寫作的形式表達自己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通過故事進行自我反思,發現現實生活中的聯繫。這方面的教育可以通過一門叫做「偉大的書」的課程來實現,這門課程由大量西方經典著作和其他許多奇妙的書籍組成。

作者最後總結表示,學校不應該只是知識專門化和找工作的地方,而應該是探索、提問和發現自己想法的場所。「我們是一個共和國,我們應該共同領導。」

第九章:精神導師

在第九章中,作者談到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擁有一位好老師,他稱這些老師為「精神導師」,他們會幫助學生髮現隱藏的自我。由於思考是「一套龐雜的技能」,是直接從他人那裡學來的。因此,大多數課程不應該只是講座,而應該縮小規模到可以被認為是一場研討會。這很重要,因為這樣老師才能向學生提問,引導和鼓勵他們更深入地進行思考。

實際上,學生們並不會從輕鬆得A和課堂娛樂上得到多少快感,他們更需要的是由關心他們的老師向他們做出挑戰,並提供「真正的東西」,即指導。對學生們來說,有父母之外的指導人物——比如一位好老師是非常重要的。哈里·劉易斯(Harry R. Lewis)【譯註:劉易斯是美國計算機科學家、數學家,現為哈佛大學教授,曾擔任哈佛大學本科教務長(Dean of Harvard College)。他曾因「對本科教學的傑出貢獻」而獲獎。他的學生包括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和眾多包括哈佛大學在內的眾多大學的教授們。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時創建的「哈里·劉易斯的六個維度」網站,即是臉書網站的前身。】曾說過:「導師最重要的工作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讓他們能直面自己的決定,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支持和解放他們,讓他們自己做出選擇。」作者對此分析說,教育過程是一種情感體驗,導師在其中的指導是至關重要的。事實上,對一位教師而言,最重要的工具就是他在自己的人生中積累多年的經驗,他們可以把這些經驗傳遞給學生。

「你遇到偉大的教育時,就會知道它。」作者如是寫道。一個好教師會將課程之外的思想和實際生活經驗融入到他們的教學中,激勵學生自己去思考和發現。而現在在這個思考方向上的問題,在於學校不再重視教學質量,這一點在精英大學尤其常見,研究變得比好的教學技巧更重要。此外,人們普遍認為「最優秀的學者都會成為最優秀的教師」,但實際上「幾乎沒有理由相信這一點,反而有很多相反的理由」。一個好的教師應該把內容講得深入淺出、易於理解,用各種方式來加強教學,但學者並不天然具備這種能力。

在本章的最後,作者談及在線課程(MOOC)。他並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使教師變得愈發疏遠——而現在已經有很多學生抱怨與老師的聯繫不夠了。而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重新確立良好的教師和良好的教學的重要性。「重新將這個工作定義為更多教學、更少研究的工作」。他認為教學既非傳達信息傳遞,也非娛樂,「而是一種只有在研討會上才能進行的交流和刺激」。作者最後還提出,學習應該面對面地進行,如果人們選擇了便宜的方式,「也只會得到便宜的結果」。

第十章:排名指南

在這一章中,作者首先斷言,絕大多數精英教育機構——比如哈佛或耶魯——在「學生、教師、心態和瘋狂程度」等方面基本上是別無二致的。在這些頂級高校里,「人們會進行毫無意義的區分,以便讓自己覺得比那些和他們一模一樣的人更優越」。但另一方面,作者確實也不贊成資金不足和低水平的大學,認為它們的學生與互動無法與精英大學競爭。

德雷謝維奇認為文科院校——特別是二流文科院校——是學生的不錯選擇,因為這樣的學校會鼓勵教師積极參与校園生活,並僱傭更多以教學為核心的教授;這些大學的學生對新想法和好奇心也更感興趣。在這樣的學校里,學生們不會受到過分的壓力或遭遇過度競爭。文科院校鼓勵自我發現,學生會比耶魯的學生「更有自我意識,做出自己的決定時更加平和」。實際上,培養真正的領導力和公民意識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科院校正好可以做到這一點。

在現在的時代里,除非你是個技術天才或偉大的運動員,能為自己創造未來,否則不上大學從來都不是一個好的選擇,大學仍然是「你能做出的最佳投資」,一旦選擇了一所高教育質量的好學校,會對你的未來大有幫助。但歸根結底,儘管好的教育包括許多重要因素,但最重要的還是學生自己。

第四部分:社會

第十一章:歡迎來到俱樂部

這一章探討的是缺陷重重的精英教育體系對整個國家的影響,這一體系正像「一個世紀以前的三巨頭」【譯註:三巨頭即哈佛、耶魯、普利斯頓。】那樣在「複製階級制度」。數據說明了這些精英大學對有錢學生的偏愛:學費不斷上漲,要培養出符合當今大學標準的孩子的價碼變得越來越昂貴。畢竟大學需要有足夠的學生來付全額學費,也會在招生過程中給學校捐助者的孩子以優惠政策。

實際上,精英大學會用各種方式助長學生的自負,因為這會「為未來的捐款做好準備」。但激發這種自負只會培養出自以為是的學生,他們不適合融入大多數社會。精英學生的這種優越感只會讓他們覺得自己是凌駕於中下層階級的公民之上的。

事實上,精英大學的學生是由「整整一個野戰排的顧問、導師和院長們」撫養長大的,他們會在學生遲交作業或需要任何協助時幫忙找出各種借口,而州立大學的學生並不會得到這些好處。那些自我陶醉的學生和助長他們的自負的教授們只會給有錢人帶來好處。精英大學在某種程度上只是讓有錢的捐贈者更容易得到好處,讓很多人用最少的努力換得最大的收益。作者最後提出,精英們「只是為了更大的利益而工作,犧牲每個人的利益為自己謀取財富,還用自己所謂『更好』的觀念為自己的行為辯護」。這是美國精英學生主要的一個教育失誤。

第十二章:世襲精英統治的自我改變

全書以「世襲精英統治的自我改變」這一章來結束。在這一章里,作者主張教育制度應該進行改革,以改善全書所提到的問題。他以總統選舉為例,批判了頂級大學製造出的「精英心態」,以及它們無法與教育背景不同的學校相互溝通的缺陷。

作者再次重申,今天的精英們「沒有勇氣,沒有遠見」,只能解決別人交給他們的問題。他們是專家,但並非真正的領導者,因為他們自己甚至不能決定自己解決的問題是否有意義。而高等教育工作者和「領導者們」還在濫用他們的地位和權力,忘記了伴隨著領導地位而來的責任。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首先要改變精英大學的運作方式,包括改變招生程序,減少對運動員的優待,放棄華麗的簡歷和需要大量資金的活動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學校需要「重新思考他們對於價值的概念」。大學應該招收獨立的、有創造力的孩子,優先獎勵那些不以填充簡歷為生活中心的孩子。此外,教育體制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改革。常春藤聯盟不應該是唯一能夠提供良好教育的學校,這意味著其他資金不足的大學應該得到照顧,也意味著資金的平等分配。換句話說,為了維持免費教育,需要增加稅收。

此外,高等教育的競爭並沒有在學校結束。學生們所遭遇的所有焦慮和心理健康問題都是這種「要變得比其他所有人更好」的壓力系統造成的。不要把學生推向這種製造「高智商傻瓜」的體系。在最後總結這本書時,作者要求有錢階層要更多回饋社會,並鼓勵社會公正。「如果我們要創造一個體面的社會、一個公正的社會、一個明智而繁榮的社會」,我們已經嘗試過貴族制和精英制,「現在是嘗試民主制度的時候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雲之聲 的精彩文章:

我國「三稀礦產」的資源特徵及開發利用|中國工程院院刊
吳季:諾獎多次頒給國外「空間科學」,中國什麼時候能趕上?|科技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