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脾不好,唇先知!唇乾、唇紅、唇癢,一張清脾方解決,值得一學

脾不好,唇先知!唇乾、唇紅、唇癢,一張清脾方解決,值得一學

(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藏象生理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給你聊聊嘴唇和脾之間的關係。

我從前在學習中醫理論的時候,老師反覆給我們講,說脾其華在唇。唇和唇四周部位,為脾所主。嘴唇生病了,考慮問題在脾。

當時的我,特別不理解。嘴唇和脾,怎麼就扯上關係了?誰能證明?

後來,我看的醫案多了,臨床經曆日益豐富了,我這才知道,嘴唇和脾之間的聯繫,並非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聯繫,而是古往今來治療經驗和臨床規律的總結。

我給你舉個生動的例子吧。

話說,老早年,有這麼一個中醫臨床家。他叫做宋鷺冰。這個人,生於1905年,是四川人。他早年是學習外語的,後來自學中醫,最終登堂入室,經過考試合格後,懸壺於重慶等地。上世紀五十年代,他還執教於成都中醫進修學校,曾任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四川分會常務理事等職。

應該說,這位老先生的經歷,充分體現出那個年代的中醫人,不斷鑽研、厚積薄發、大器晚成的成長特點。

話說有這麼一回啊,宋師接待一個患者。

這個人,當時是40歲,女的。

她什麼毛病啊?就是嘴唇特別瘙癢,刺撓,已經半年多了。

一開始,她以為自己肯定是過敏了,所以服用過撲爾敏、B族維生素等,效果不好。

怎麼辦?她經人介紹,輾轉找到宋鷺冰老先生。

刻診,見患者舌紅,苔白膩,脈濡數。兩片嘴唇,看上去發紅,而且發乾,一張嘴,口臭明顯。另外,這個人小便發黃,大便乾燥,腹部脹滿。

當時,宋師就說了,你這是裡頭有東西憋的。我給你通開就好了。

接著,看老人家開方,但見——

黃芩10克,黃連6克,蒼朮10克,藿香10克,陳皮10克,厚朴6克,酒軍6克,甘草3克。

這些葯,口服兩劑之後,嘴唇瘙癢、口臭、腹脹的現象都改善了。大便通了。但是,口唇依然色紅,灼熱,略有瘙癢,舌紅少津,脈數。

這個時候,宋師換了方子,但見——

焦梔子10克,石斛18克,藿香10克,防風10克,玄參18克,玉竹10克,花粉10克,荷葉10克。

這一次,方子用了4劑,諸證悉平。接著,再用4劑鞏固。最終,患者痊癒,經過隨訪未曾複發。

這就是醫案的經過。現在,我給您說說這背後的道理。

其實,宋鷺冰老先生說的話,已經非常明確了。這就是,患者的問題,根在脾胃,就是裡頭「堵住了」所致。

怎麼堵的呢?你看,此人在一診的時候,舌苔白膩,舌質紅,脈濡而數。這是不是有濕熱啊?脈濡苔膩,主有濕。舌紅脈數,主有熱。

濕熱這個東西,憋在身體裡頭,會傷陰的。一旦傷陰,大便就乾燥。所以這個患者,大便乾結,而且小便發黃。這都是濕熱傷陰的結果。

濕熱在裡頭,大便還不通,污濁之氣沒處安排,只好上犯到口腔,形成了口臭。

我們的嘴唇,正常情況下,應該是紅潤的。現在,脾胃濕熱濁邪上犯,累及嘴唇,再加上熱邪傷津,於是嘴唇就干、紅,發癢。

所以說,這個人的嘴唇奇癢,病不在唇,而在脾胃。

既然如此,就得清化濕熱,通利濁邪,使之排出。脾胃一通,嘴唇就好了。怎麼操作呢?宋師當時用的配伍,其實是平胃散加減。咱們再來看一下:

黃芩10克,黃連6克,蒼朮10克,藿香10克,陳皮10克,厚朴6克,酒軍6克,甘草3克。

這是一診時開的方子。這裡頭,蒼朮、陳皮、厚朴、甘草,就是平胃散的基本構成。這個配伍,我以前多次提到了,它是化脾濕的。蒼朮燥濕,陳皮行氣除濕,厚朴理氣除滿。在這個基礎上,配黃芩、黃連來苦寒清熱,配藿香來醒脾,配酒軍來通便瀉熱,使濁熱之邪外排出去。

這樣一來,裡頭的濕熱濁氣沒了,問題自然緩解大半。

當然,緩解大半,不代表完全緩解。後來,患者舌苔不膩了,口臭、腹脹、口唇刺癢都緩解了,但是口唇依然色紅、乾燥,而且舌紅少津。這就說明,濕熱之邪沒了,但是體內陰津被耗傷的狀態顯露出來了。怎麼辦?就要滋陰去火。你看看宋師二診的方子——

焦梔子10克,石斛18克,藿香10克,防風10克,玄參18克,玉竹10克,花粉10克,荷葉10克。

這個,其實是瀉黃散的變化。其中,梔子去火,防風散火,藿香醒脾。石斛、玄參、玉竹、花粉,這都是滋陰清熱的。荷葉升發脾胃清陽之氣,令陰津向上升騰,滋潤口唇。

這就是基本意圖。

說起來,整個治療的經過,圍繞一個中心思想,這就是通過調理脾胃,由內而外地改善嘴唇的狀態。脾,其華在唇,唇為脾所主,這在醫案當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其實啊,現實生活中,嘴唇容易出毛病的人很多。口腔潰瘍的,唇角發紅上火的,很多見。前幾天,還有鄰人問我,家中小孩嘴角容易發熱發紅,怎麼回事。我的回答是,先從飲食調節入手,少吃點肉。可是孩子姥姥說了,不吃肉,那哪行,根本吃不下飯啊!

所有這些,我覺得,都應該考慮從調理脾胃入手。脾胃有熱,上犯於唇舌,就容易鬧病。醫案里這個嘴唇瘙癢的患者,算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了。類似的病人,我知道,還有很多很多。

所以我說,脾不好,唇先知。脾胃有熱,嘴唇乾紅髮癢。脾虛呢,嘴唇還容易色淡。如果說一個人,大病之後,嘴唇都變薄了,那就是脾胃之氣大傷的結果。通過嘴唇,我們可以探知,脾作為後天之本,它的運作狀態,到底如何。

眼下又到春天了。嘴唇犯毛病的人,又會多起來。我建議大家,認真思考本文所述的思路,從調節飲食,優化脾胃狀態入手來改善問題。尤其是唇乾、唇裂、唇癢的人,不妨在中醫師辨證指導下,從清化脾胃濕熱等角度來調治。 文中所列的方葯,僅供參考。非專業讀者,應該在中醫師的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我個人感覺,宋師先後用平胃散和瀉黃散來治病的思路,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好了,事情到這裡,就說這麼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