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喜新厭舊生吃人心?沒錯,最初的白娘子就是這麼生猛!

喜新厭舊生吃人心?沒錯,最初的白娘子就是這麼生猛!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分別是《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白蛇傳》。這四個傳說故事都與愛情有關,要麼說的是人與人的愛情,要麼說的是人與神(妖)的愛情。

四大民間故事誕生的年代不同,其情節各有千秋,但如果非要分個高低,以故事的曲折以及結局的舒適程度作為判定標準,《白蛇傳》當之無愧位於第一。

一個妖怪不愛大神,愛凡人,這是什麼樣的情懷?

同樣是跨界相戀,《牛郎織女》的格局就遠遠不如《白蛇傳》,牛郎在老牛的攛掇下,用卑鄙無恥的手段(偷走仙女的衣服)獲得了愛情,而《白蛇傳》則恰恰相反,洞中修鍊了上千年,僅僅只為了報恩,而主動投懷送抱。這樣的義妖可謂有情有義,世間難找。

然而你知道嗎,白娘子最開始可不是這樣,不但喜新厭舊,還是一個生吃人心的狂魔!

這是怎麼回事呢?

根據考證,《白蛇傳》雛形起源於宋代話本《西湖三塔記》。說的是南宋時期,臨安府有個俏公子,名叫奚宣贊。一次偶然的機會,結識了迷路女孩卯奴,熱心將其送回家。然而誰知道卯奴的母親白衣娘子居然一眼看中了他,強行將其扣留,做了不記名夫妻。

白衣娘子雖然中年婦人,但身材苗條,風情萬種,奚宣讚樂不思蜀,以為自己撿到便宜。可誰知白衣娘子喜新厭舊,還沒幾天又看中了其他的漂亮後生,對奚宣贊心生厭倦,計劃活宰挖心肝下酒。

所幸,卯奴良心不忍,偷偷放跑了奚宣贊。依靠叔叔奚真人,用道家法術強力壓制,逼迫白衣娘子母女現了原形。

原來,白衣娘子是白蛇妖,而卯奴是鳥雞精。兩個妖怪幾十年的時間害死了不下百人,罪行罄竹難書,血債累累。毫無爭議地被奚真人壓在了西湖內的石塔中。

和之後的《白蛇傳》對比,不難看出《西湖三塔記》中的白衣娘子,是冷酷無情的女魔頭,雖然主張婚姻自由,敢恨敢愛,但也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慾,以色相勾引男性,且喜新厭舊,殺戮無情,毫無人性可言,成為反面角色典型。

中國的民間文化和主流文化,從古到今,大多時候處於隔離狀態。老百姓喜歡,文人鄙棄,文人喜愛的,老百姓看不中。

在民間,蛇與其他幾種神靈(狐狸、黃鼠狼、刺蝟、老鼠)被視為「家仙」,位列「灰白狐黃柳」之一。很多地方如果見到屋邊有蛇,都不會喊打喊殺,相反還會恭恭敬敬地燃香焚燭,祈求保佑。而遠古時代,人們更是把蛇作為重要圖騰,把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媧作為祖先加以膜拜。

然而在封建文人的筆下,蛇的形象截然相反,變成血腥恐怖亂性的代表。

文人們從「蛇」的爬行動作,聯想到了風情女子搔首弄姿的體態,繼而把蛇與「情慾」聯繫在一起,認為女子追求個性解放導致社會墮落,與蛇一樣有著極強的破壞性。

在封建社會對婦女根深蒂固的偏見下,蛇成為了一種「不祥之物」,類比女人以色像迷惑男人。編織各種蛇精害人的故事,宣揚封建倫理綱常。

在封建儒家文化中,主題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女子的地位極為低下,只是繁衍的工具。將女性妖魔化,有利於統治階級進一步遏制人類的天性,將女性捆綁在道德枷鎖上,成為男性的附屬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南宋話本中的道德衛士奚真人,到了明代,變成金山寺長老法海和尚,雖然不是一家人,但同為封建倫常的鐵杆捍衛者。女孩卯奴變成了青蛇,其同情弱勢群體,支持男女平等婚姻,成為「女權至上」思想的反對者,讓故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節曲折生動。

從宋到明,三百年間,民間並不滿意文人對於白蛇形象的塑造,從樸素的愛憎觀出發,不斷加工修改,把最初《西湖三塔記》中善用美色、崇尚女權的蛇妖,演變成具有鮮明下層市民思想、追求男女平等的白娘子。除了保留了「人妖相戀」的基調,還增加了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男女私奔」,以及「大團圓」的結尾。

拋開《白蛇傳》的迷信色彩,整個故事情節圍繞著夫妻渴望幸福生活,但卻遭到各種反對勢力的阻撓,在愛情遭到挫折和破壞的前提下,白蛇以「水漫金山」的暴力方式,表達了自己堅決的態度和鬥爭的勇氣。而這也正是老百姓內心深處的最大呼聲。

反對封建壓迫,希望美滿幸福的幸福生活。寧可愛一個吃人的妖怪,也要牢牢的把幸福抓在自己的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酒歌說文 的精彩文章:

民間故事|亂世道人探奇事,善惡和尚辨人心
民間故事:光棍偷嘴交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