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部日本電影憑什麼獲得奧斯卡獎?是時候談論一次「死亡」了

這部日本電影憑什麼獲得奧斯卡獎?是時候談論一次「死亡」了

小通說

歡迎來到日本通的新欄目#延遲追劇,一個不受時間限制(完全跟不上熱門)的日本影視推薦欄目,吐槽和安利齊飛。

它可以是日本經典影視作品考古,也可以是你和小通的假日片單,所以只在假期更新。

本欄目更新很慢,因為看劇從不開倍速。

你距離死亡最近的一次是什麼時候?

也許是目睹一次車禍,也許是路過ICU的門外,甚至也許,你已經歷過至親的離去。那是一種怎樣的感受?驚愕、恐懼?還是悲傷、無措?

假如一個人每天都要跟死亡打交道,又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真巧,就有這麼一種職業,每天的工作就是面對死亡——入殮師。

日本電影《入殮師》就描繪了這樣一個特殊的職業。

這部曾獲得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豆瓣評分8.9,被公認為「一生必看的經典電影」,以「入殮師」這個距離死亡最近的職業切入,來告訴我們對待死亡應有的態度。

(以下內容含輕微劇透)

「被嫌棄」的職業

在世界許多地方的文化中,關於死亡和葬禮的話題屬於某種禁忌,而這種死亡禁忌在儒家文明圈的東亞地區尤甚,以至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本能的避開這些帶有「消極」意味的事情。

電影男主小林大悟(本木雅弘飾)也是如此。丟了工作又背負著高額貸款的他,不得不帶著妻子搬回老家找工作。某天他在報紙上發現了一則招聘廣告:「幫助旅行,高薪短工時」,於是前去應聘。沒想到入職時竟被告知,這是一份入殮師的工作。

大悟出於賺錢的迫切需要,在高薪的誘惑下留了下來,瞞著家人開始了這份工作。彼時,誰都不理解這個職業,包括大悟自己。

第一次外出「接單」,是一個已經死亡兩周的獨居老太太。房間里充斥著腐臭的味道,剩菜上一群亂飛的蒼蠅嗡嗡作響,大悟直接噁心到當場嘔吐。最後好不容易幹完了活,老闆拍了拍他:「作為你的第一次,確實有些刺激過度」。大悟拿著日結的工資,第一次感受到了「錢難掙」的滋味。

電影中的入殮師主要負責舉行「納棺儀式」,這是一個為亡者進行儀容著裝最後整理的環節。大悟要做的,就是為死者擦拭身體,然後更衣、化妝。

紙終究包不住火,一段時間後,妻子美香(廣末涼子飾)發現了大悟從事的職業,夫妻矛盾爆發。大悟的好友甚至不讓家人靠近他,並正告他這份工作不正經,不便與其交往。

畢竟,在很多人眼裡,與死亡相關的是不祥不潔之兆,佛經里甚至說,「死人有五不好,一不凈,二臭,三有恐畏,四令人恐畏惡鬼得便,五惡獸非人所住處」,足以證明大家對於「死」是多麼的敬而遠之。

生與死的擺渡人

在妻子和好友的強烈反對下,大悟居然頂著強大的壓力堅持了下來,因為,他從每一次處理遺體的過程中,找到了生者和死者的感情鏈接,也就是入殮師存在的意義。

當我們面對陌生人的遺體,第一想法可能是敬而遠之,但是,如果那人是自己的熟人、親人呢?

隨著故事的發展,好友的母親意外去世。大悟作為入殮師,幫她細心地清洗遺體,穿好衣服。現場莊重肅穆,儀式感十分強烈。好友和妻子對於這個職業的偏見,都在大悟莊嚴神聖的工作過程中動搖了。

導演用樸實的鏡頭著力描寫了大悟周圍親友對待死亡的態度變化,也不禁讓我們思考起這個看起來遙遠卻又必須面對的問題。

葬禮表面上是送別亡者的儀式,但其實,這一切更多的都是為生者而做。儀式代表了生者與亡者之間的關係,是生者對亡者的評價。正如影片中開頭的第一位死者,因為生前是跨性別者,所以最終選擇哪種性別的妝容,最終是由他父母決定的,這個決定,給了他們最後一次表達愛或者贖罪的機會。

華麗的棺蓋,是生者最後一次親手奉上的心意和祝福。這個儀式除了生者對死者的告別,也是生者對過去自己的告別——接下來,我要迎接的,是一個沒有你的世界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的配樂由音樂大師久石讓親自操刀,導演將音樂和電影恰到好處地糅合在一起,大提琴的演奏代替了安魂曲的旋律,悠揚的主題曲《Memory》總是適時響起,如春風吹過草地,溫柔的撫慰人心。

日本人的生死觀

眾所周知,日本的人均壽命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除了較高的生活質量、優越的醫療條件和完善的老年服務外,日本人對待死亡的獨特視角也值得我們探尋。

日本文學對這種惜生崇死的生死觀多有描述。從《源氏物語》到村上春樹,「死」是日本文學避不開的主題——「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而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和他自殺的經歷,更是對日本的「死文化」做了一場生命的注釋。

有些人或因恐懼或因悲觀而不敢直視死亡,但事實上,死亡是我們都難以避免的最終結局,它是一種真切的體驗,但每個人經歷之後卻無法開口對他人描述這種感覺。既然所有的生命都要死亡,那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既然不可避免,反倒不如鼓起勇氣去認知,去體會,去打破生與死的藩籬。向死而生本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存在常態。電影男主的名字「大悟」,似乎也在暗示著他要在生與死面前,以入殮師的身份去思考死亡,嘗試悟出生死邊際的真諦。

在工作的過程中,他逐漸理解,死亡並不是煙消雲散的終結,而是一段鮮活生命歷程的總結,每一幀過往不會消失,而是早已刻畫進宇宙;死亡也並不是所有意義的終點,而是代表著某種更深刻意義上的新生——死的去處或許正是生的來處。

不知生,焉知死?既然萬物芸芸,又終將歸復其根,死的意義與生的意義本就是一體兩面。死者通過展示生老病死的規律不可改變,帶給生者以慧的指引、智的悟境。

也許只有在看淡生死後,才能擁有直面死亡的勇氣。飾演大悟父親屍體的演員峰岸徹在影片拍攝時已經身患癌症,電影上映不久後便去世了。很難想像,一個知道自己時日無多的人去演繹死亡時是怎樣的心境,或許他才是那個悟出生死真諦的人。

正如電影里說的那樣——死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向下一段旅程,我作為守門人,對到這兒的每一個人說一路平安,來世再見。

令人驚喜的是,《入殮師》的4K修復版今年四月份即將在我國上映。時隔十幾年,大家又可以在大銀幕上重溫這部經典,或許又是一番不一樣的體驗。

快來在留言里告訴小通,你會不會走進電影院去看它呢?

※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日本通立場。文中配圖均來自網路。

-?完 -

小通薦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日本通 的精彩文章:

戴口罩後才發現的事實……
長大後的理想型:溫柔溫柔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