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衡》:歷史上第一本反忽悠大全——王充的「疾虛妄」及其現代意義|姬揚

《論衡》:歷史上第一本反忽悠大全——王充的「疾虛妄」及其現代意義|姬揚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聯想到現在還有的各種宗教迷信,不禁又讓我們覺得,人類的進步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王充(27~97年)是著名的思想家,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論衡》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然而,王充其人其書都已經有接近2000年的歷史了,為什麼要向《現代物理知識》的讀者推薦他和他的這本書呢?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文理交融,還可以讓我們更多地了解忽悠和反忽悠。

據說,著名物理學家狄拉克(P. A. M. Dirac)認為,文理是不相容的(具體表現在科學研究和作詩方面),「科學是把以前沒有人了解的事情用大家都能明白的話來說清楚,詩卻是將大家都已經知道的東西以無人能夠理解的方式表述出來。」而英國科學家和小說家斯諾(C. P. Snow)在1959?年的一個講座里提出:整個西方社會知識分子的生活分裂為兩種文化(即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嚴重阻礙了我們解決世界上的問題。

現代科學技術以及工業革命的興起,再加上啟蒙運動和現代教育的發展,自然科學對世界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現代物理知識》的讀者對自然科學的了解很多,對社會科學的了解可能有些不足,讀一些文史方面的書應該會有些幫助。我國古代的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並不都適合現代社會,我覺得最主要的問題是懷疑精神不夠足,而王充和他的《論衡》卻是個例外。

王充的時代是封建迷信極為流行的時代,而且是政府帶頭造假,漢武封禪、王莽篡位、光武復興,無不藉助於「天人感應」說和各式各樣的圖讖符命,各種怪力亂神之說滿天下。而且那時候教育資源匱乏,信息閉塞,人們分辨真假的能力和意願也很低。

另一方面,王充的時代又是天文學大發展的時代。漢代的天文學觀測和曆法有了很大的進步,先後出現了太初曆、三統曆和四分曆,將曆法預測的月食與實際觀測的結果進行對照,是確定採用哪種曆法的關鍵。所以說,漢代天文學是很有實證精神的。王充關心當時天文學的問題,就必然受到當時的科學精神的影響。所以胡適認為,「王充的哲學,只是當時的科學精神應用到人生問題上去。」

《論衡》共3085篇文章(其中《招致》一篇僅有題目),20多萬字。在古代已經算是卷軼浩繁了(司馬遷的《史記》記錄了3000?年的歷史,只有大約50?萬字),但是用現在的標準來看,並不是特別多:在長春出版社的《諸子集成》中,只有大約240?頁;中華書局出版的《論衡校釋》是上下兩冊,大約1200頁,但是其中包含了很多注釋和說明,反而更容易讀一些。

圖1?中華書局的《論衡校釋》以及歷代的評論乃至批評(有詳細的注釋和說明)

圖2?長春出版社《諸子集成》中的《論衡》(只有原文)

再說,也不需要每篇都仔細地讀。《論衡》的主旨是疾虛妄,也就是批判荒謬邪說,85?篇文章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寫書的理由集中在最後兩篇文章里,都值得認真看看。《對作篇》講普通人為什麼喜歡聽「虛妄」之說,因為「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語,說虛妄之文。何則?實事不能快事,而華虛驚耳動心耳。」《自紀篇》講自己批駁時持論公允,「《論衡》者,論之平也,口則務在明言,筆則務在露文。」

論述性命問題(大約14?篇文章)、天人關係(大約21?篇)以及人鬼關係和各種禁忌(大約16?篇)的文章,佔了很大一部分,即便讀者只受過中學教育,也會覺得王充的批駁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可以挑幾篇來看看,了解兩千年前的普通人是如何看待世界的。《自然篇》反映了王充的自然主義天道觀,而《逢遇篇》作為本書的第一篇,更是肯定要讀的,「操行有常賢,仕宦無常遇。賢不賢,才也;遇不遇,時也。」這樣的世界觀肯定有部分來自於他的懷才不遇。《齊世篇》里說的現象,「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貴所聞而賤所見」,即使到了今天也是仍然存在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王充絕不是厚古薄今,而是認為世界是不斷前進的。然而,看到他在多篇文章中反覆闡明的人死無知,不能為鬼,更不能致人禍福,聯想到現在還有的各種宗教迷信,不禁又讓我們覺得,人類的進步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評論以前圖書里的天人感應說和虛妄之言(大約24?篇)。古人對老師、對圖書是非常尊敬的,輕易不敢批評,而王充的這些文章充分表現了他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和實事求是的精神。「九虛三增」這12?篇文章可以挑幾篇讀讀,《問孔篇》和《刺孟篇》一定要讀,因為孔子是「至聖先師」、孟子是「亞聖」,而王充卻毫不客氣地質疑他們,他也因此而受到歷朝歷代文人們的指責和謾罵。《談天篇》和《說日篇》也很重要,等會兒我再專門說一下。

剩下的文章(大約8?篇)主要是講用人制度,如何辨別君子小人、有才無才的,雖然現在看已經是老生常談了,跟諸子百家裡的其他說法也沒有太大差別,但是從中可以看出王充對自己的評價。《程材篇》、《別通篇》和《超奇篇》都可以看看。

《論衡》這本書畢竟是兩千年前的作品,裡面有很多謬誤。即使像王充這樣偉大的思想家,有時候也發現不了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常識。這更說明自然科學的進步絕不是輕而易舉的,如果只有定性的解釋和說明,而沒有數學上的定量化(至少半定量化)的研究,就很難發現自然現象背後的物理規律。下面用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在《談天篇》里,王充認識到在相距很遠的兩個地方,太陽看起來都是一樣大的:「從東海上察日,及從流沙之地視日,小大同也。」我們現在知道,這是因為太陽離我們很遠很遠的緣故,王充卻只能推斷出「相距萬里,小大不變,方今天下得地之廣少矣。」並得到了大地是東西南北各十萬里的結論,卻沒有懷疑「秘傳或言天之離天下六萬餘里」的說法(也就是說,太陽離地的距離是六萬多里)。

在《說日》篇里,王充說「試使一人把大炬火夜行於道,平易無險,去人十里,火光滅矣」。在平原上,讓一個人拿著火把在夜裡行走,他走出十里地的樣子,你就看不到火把了。我們現在知道,這是因為地球是圓的(希臘人看到海面上返航的船先露出桅杆,是一樣的道理),甚至可以由此推算出地球的直徑大約是10?萬里。然而,王充卻認識不到這一點,而是把這個作為「蓋天說」的證據,反駁(我們現在看起來更有道理的)「渾天說」。

當然,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而是要更多地關注他們的閃光點。比如說,王充就預見到了「時差」。還是在《談天篇》里,為了反駁太陽出於扶桑(古代認為最東邊的地方)、入於細柳(最西邊的地方)的說法,他說,當太陽「在扶桑、細柳之時,扶桑、細柳之民,謂之日中之時」,因為「皆以其上者為中,旁則為旦夕,安得出於扶桑入細柳?」他在此前也說過,「當日入西方之時,其下民亦將謂之日中。」不同地點的時間依賴於當地當時的太陽位置,這就是時差啊。雖然古代希臘人早就發現了時差,中國關於時差的認識卻還要等到成吉思汗西征的時候(大約在1220?年,耶律楚材提出了「里差」的概念)。實際上,在中國古代幾乎從來沒有時差這個概念,大家都認為到處都是同一個時間:「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由此更可以看到王充的偉大了。

我們的時代很重視國民教育,九年制義務教育以及比較高的高中和大學入學率,使得大部分人都接受了初步的自然和社會知識。但是對反面案例和負面信息講得很少,而為了考試而學習的態度又讓許多人把課本里的內容當作教條,只會生搬硬套,不能靈活應用。

我們的時代和王充的時代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以前是有用的知識很少,也很難得到,學習的成本很高;現在是有用的知識很多,但是垃圾信息更多,搜索的成本很高。現代人需要的一項重要技能就是如何判斷信息的真偽,這就要求用來學習的案例有正反兩方面的信息。《論衡》這本書就提供了很多這樣的案例,還是值得讀讀的——當然要批判性地閱讀。

最後再補充一句,如果你只關心忽悠和反忽悠,我還可以推薦另外一本書:連闊如的《江湖叢談》,客觀而又全面地介紹20?世紀初期的江湖行當、行話和內幕,勸誡人們不要貪便宜上當受騙。雖然他揭露的是從清朝末期到20?世紀30?年代流行的江湖內幕和各種騙術,但是在80?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本文選自《現代物理知識》2020年第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雲之聲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評論各國量子計算實力,你猜最大的喜劇和悲劇是誰?|科技袁人
恆河為什麼會成為印度的聖河?(上)恆河之水天上來|隨水文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