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春困」睡不醒,5張經典方全面解決

「春困」睡不醒,5張經典方全面解決

悅讀中醫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鮮的

中醫藥權威精品知識

喜歡,就為我標星

小編導讀

睡眠問題是當代人生活中常常會面臨的疾病之一,大多數有睡眠問題的人多是因為失眠而發愁;而有一部分人則正好相反,他們因睡得多而發愁,無法遏制的睡意將他們的生活攪亂……睡得多也是病,這種病應該這麼治——

一、診斷

1.患者表現為白天難以遏制的睏倦和睡眠發作,癥狀至少持續3個月以上。

2.幼兒可表現為夜晚睡眠時間過長或白天打盹時間延長。

3.嗜睡癥狀無法用睡眠不足、藥物所致嗜睡等原因解釋。

4.或伴有猝然跌倒。

5.可做多次小睡潛伏期試驗、夜間多導睡眠圖、腦脊液檢查等輔助診斷。

二、辨證要點

多寐之病機,不外乎虛實兩端,其病變不論虛實,均與脾腎肝膽功能失調有緊密關係。因此,辨證時當首辨寒熱虛實,次辨臟腑。其中膽熱嗜眠、瘀血阻滯為實,余則為虛;膽熱嗜眠為熱,余則為寒

若由情志不暢所致,伴有口苦心煩者,多為膽熱;若有外傷史,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者,多為瘀血;而伴頭暈身重、胸脘痞滿者多為濕邪困阻;濕邪常在脾虛的情況下為患,濕邪久困則更易導致脾氣虧虛或陽虛陰盛,伴見倦怠乏力、納少便溏者多為氣虛;四肢逆冷、畏寒倦怠者多為陽虛。

總之,多寐常起病緩慢,病程較長,癥狀較為複雜,往往是虛中夾實、實中有虛。故在臨床辨證中,應當根據病史、癥狀表現、舌苔脈象,判定病之標本。

三、治療原則

多寐的辨治,關鍵在於區分虛、實、寒、熱,辨別其受病的臟腑。在濕邪為患所致多寐病的治療上,應以脾胃為重點如濕困脾陽者,宜溫中化濕或燥濕健脾,治療上應當注意病有標本、治有先後,如脾虛是本,濕邪為標,健脾祛濕當為正治;但當痰濕壅盛,阻塞氣機之際,又當以祛痰為先。何緩何急,總以病情為轉移,醫貴變通,方是圓機活法。陽氣虛衰者,則以溫補腎陽為要;瘀血阻滯者,則宜活血通絡;膽經鬱熱者,又應清熱醒神。至於其他兼證,當隨其不同,而分別選方遣葯。若症見虛實錯雜,則當權衡其主證與兼證,確定治療措施。如氣虛夾痰,益氣為主,兼以化痰;陽虛夾瘀,溫陽為主,兼以化瘀;年高髓海不足兼痰瘀阻竅,益腎填精為主,參入化瘀通絡之品。

四、辨證論治

1

濕盛困脾

【癥狀】頭蒙如裹,昏昏嗜睡,肢體沉重,偶伴浮腫、胸脘痞滿、納少、泛惡。舌苔膩,脈濡。

【治法】燥濕健脾,醒神開竅。

【方葯】平胃散加減

蒼朮,藿香,橘皮,厚朴,生薑,石菖蒲。

【臨床應用】濕重者,加佩蘭、薏苡仁、豆蔻;痰多者,加制半夏、膽南星;濕郁化熱者,可加黃芩、梔子;大便溏薄者,可加車前子;納食不香者,加雞內金、谷芽等。

2

脾氣虛弱證

【癥狀】嗜睡多卧,倦怠乏力,飯後尤甚,伴納少便溏、面色萎黃。苔薄白,脈虛弱。

【治法】健脾益氣。

【方葯】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党參,茯苓,白朮,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

【臨床應用】心神昏瞀顯著者,加石菖蒲;若見於長夏之中,中氣虛弱,並傷於暑,脈象緩者,宜以人蔘益氣湯或清暑益氣湯;若見於秋令,脾胃氣虛,肺氣亦弱,致陽氣不升,兼有輕度惡寒,胃納不開者,治宜昇陽益胃湯。

3

陽氣虛衰證

【癥狀】心神昏濁,倦怠嗜卧,精神疲乏懶言,畏寒肢冷,面色?白,健忘。舌淡苔薄,脈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溫陽。

【方葯】附子理中丸合人蔘益氣湯

附子,乾薑,炙黃芪,人蔘,白朮,炙甘草,熟地黃,五味子,川芎,升麻。

【臨床應用】兼氣血虧虛明顯者,加當歸、白芍;兼納呆腹脹、便溏者,加茯苓、豆蔻;兼小便清長者,加金櫻子、益智仁、韭菜籽;四肢不溫明顯者,加桂枝;腰膝酸軟、耳鳴耳聾、記憶力下降、思維遲鈍者,可合用六味地黃丸或左歸丸以填精益髓。

4

瘀血阻滯證

【癥狀】神倦嗜睡,頭痛頭暈,病程較久,或有外傷史。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

【治法】活血通絡。

【方葯】通竅活血湯加減

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生薑,黃酒,老蔥,麝香,紅棗。

【臨床應用】若有外傷或病後導致肢體乏力、活動障礙者,可加黃芪、地龍、當歸;頭痛頭暈者,加天麻、石菖蒲;有心悸耳鳴、記憶力減退者,可加地黃湯;納谷不香者,加砂仁、雞內金。

5

膽熱氣實證

【癥狀】精神昏憒,時時欲眠,口苦煩熱,胸膈時感不暢。舌紅苔黃,脈弦或滑。

【治法】清利膽熱。

【方葯】生棗仁散

生棗仁1兩,研末,每次服1~2錢。

【臨床應用】若兼見頭暈、目眩、胸脅悶脹、便秘、小便赤澀等症,則宜清肝膽實火,可用當歸龍薈丸、龍膽瀉肝湯加減;若煩熱,胸膈不利而多痰者,宜清膽泄熱,方用蒿芩清膽湯加減。

《心病臨床論治精要》

全書內容包括上、下兩篇,上篇心病基礎篇,系統闡述了中醫心病的源流,心的生理學特性,心病病因病機,心病診斷方法,心病辨證,心病治則與治法;下篇心病臨床篇,選擇15種常見及多發心病,每種病闡述了該病的概念、沿革及臨床特點,病因與病機,診斷與鑒別診斷,辨證要點與治療原則,辨證論治,名醫經驗精粹等,對提高中醫臨證思維能力以及其臨床實踐具有參考價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過敏啦,經方搞定
中醫與我:哪個瞬間,讓你覺得中醫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