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培養一個只有分數的機器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培養一個只有分數的機器

作者:主創團·安歌

最近,有網友分享了一段視頻。

視頻中,有個男孩考試沒考好,媽媽特別憤怒,一邊呵斥他把試卷拿出來,一邊在街上就對孩子動起手來。

男孩又怕又不敢躲開,只能哇哇大哭,看得人揪心不已。

有人說,當教育開始內卷,這代家長和孩子的壓力和焦慮是前所未有的。

其中,焦慮的核心莫過於孩子的成績。

成績就是孩子未來的保障,成績就是孩子評價體系里的唯一。

可是,在這種緊張激烈的氛圍下,被成績裹挾著往前走的孩子,內心又是怎樣的世界呢?

成績很重要,但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應該只是成績。

只有成績的人生,刺傷了多少孩子

當一個孩子的成長中只剩下成績,那孩子離危險也就不遠了。

電視劇《了不起的兒科醫生》中,小宇媽媽是很多焦慮父母的縮影。

她離婚後獨自照顧孩子,於是把生活的焦慮和不如意,漸漸轉變成了對孩子的期望和壓力。

小宇的成績是她生活里唯一的重心。

她讓小宇讀最好的學校,請昂貴的家教,購買各種學習資料,甚至不惜耗光自己全部的積蓄。

可小宇偏偏是一個喜歡畫畫,但學習普通的孩子。

在媽媽巨大的壓力下,小宇生病了,但即便坐在病床上,都要完成密密麻麻的習題。

小宇其實已經非常努力了,但他的成績依然不能讓媽媽滿意。

媽媽歇斯底里地訓斥他,撕掉他喜歡的畫,為他報更多的補習班,讓他更拚命地用功...

最終,小宇在一次意外時陷入了昏迷,但他沒有絲毫的求生欲,再也沒能醒過來。

小宇媽媽無疑是嚴厲的,可她也在用自己的全部來愛孩子。

只是,她偏執地把成績當作唯一的出路,催著孩子往前走,最終逼得孩子無路可走。

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所有期待,最終都會轉化成,孩子弱小肩頭的壓力。

當父母越是為了孩子的學習付出一切,孩子表現得不好時,就越會自責和焦慮。

而這樣的孩子,內心大多痛苦不堪。

貴州市某小區30樓的天台上,有一個孩子用粉筆寫下了密密麻麻的留言。

「爸媽,我沒有他們優秀,我也一直很努力,我一直這麼努力就是不想給你們增加麻煩,我好累……」

「我好像堅持不住了,我真的好想死……學習真的不是我的強項,我真的有錯嗎?……」

當所有的老師、家長、整個氛圍,都把孩子往成績、分數、考試那個方向趕,那孩子們真的就只能往一個狹窄的方向發展。

而所有孩子擠在這個狹窄的空間時,對於成績不好的孩子而言,世界的艱難可想而知。

這種心理上的壓力和絕望,日積月累足以摧毀任何一個孩子。

只剩下成績的孩子,時刻走在危險的邊緣

北大心理諮詢中心主任方新教授曾分享說:

「北大每年都會有那種只會學習的孩子,什麼都不用干只會學習,可這種孩子很難有自信的。

他們的自信建立在學習好的基礎之上,這種自信很脆弱,孩子的心理特別容易崩塌。」

北大有位男生曾經流淚錄製了一段視頻,訴說自己進入大學後的失落和抑鬱。

作為學霸的他,學習之路是異常順利的。

從小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高考時更是以全省前十的好成績,如願進入北京大學。

然而,這份自信和驕傲,卻在他進入北大后土崩瓦解。

因為,周圍的同學都是學習的佼佼者,同樣的課程,他們不需要花時間思考,答案就能張口就來。

而他,每天要學幾個小時,最後也只能勉強及格。

有的同學選修課程只是為了刷高績點,而他連保持優秀都要苦苦掙扎。

有的同學出國留學,名校申請一個不落,可他只能看著,眼紅地喘不過氣來...

在和同學的差距中,他的自信一點一點地瓦解,覺得自己一事無成,一度陷入了抑鬱。

孩子的生命本該是多元的,成長中需要豐富的精神體系來支撐。

可當所有的一切都被成績來取代,評價的標準只有成績,他的世界就會變得非常狹窄。

何況在這條廝殺的路上,孩子不可能永遠都是贏家,一旦失去了對學習的自信,孩子就會在挫敗中迷失自己。

紀錄片《差生》中,跟拍了一群成績不好的孩子,可那些處在成績「頂端」的孩子,內心也同樣充滿著恐懼。

常考第一名的女孩,偶爾成績下滑一點就會覺得「人生完蛋了」。

另一位男生說:「成績下降的感覺,比看100部恐怖片還令人絕望。」

最終,所有的孩子都成了分數的囚徒,他們拚命努力,卻又內心虛弱,無法掙脫。

當成績成了孩子唯一的信念,孩子離墜落也就不遠了。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能力

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說過,分數不該是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

他在13年的教學經驗中發現:真正決定孩子未來能走多高,走多遠的,不是那個分數,而是孩子具備的能力。

事實上,有了能力做基礎,孩子的成績往往也差不了。

在清華附中,分數最高的不是整天刷題的人,而是喜歡泡項目,研究學習的人。

表面上看,他們學習的時間不多,可他們的學習動力更強,思維更開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出色。

刷成績或許是教育的捷徑,但是只走捷徑,卻會錯過真正的風景。

正如王校長所說,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在漫長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能力。

與其只盯著分數,不如用心培養孩子在這三個方面的能力。

1、獨立生活,學會自我管理

生活中,很多父母會對孩子說「你什麼都不要干,管好學習就行。」

他們替孩子代勞一切,孩子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

可是,這樣的孩子,根本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也很難會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他們就像一台只會學習的機器,被父母安排著往前走,等失去父母的掌控時,就會覺得茫然困惑。

小時候,培養孩子自理的能力,勝過多做幾套題。培養孩子分擔家務的意識,勝過考試得第一。

因為,只有能管理好生活瑣事,才能擁有管理自己人生的能力。

2、與人交往,學會適應社會

孩子的成長中,並不是只有學習,他需要朋友,也終將與人交往,走進社會。

作為父母,不該功利性地剝奪孩子交往的機會,而是要幫助孩子走進人群,儘早地適應社會。

《老師請回答》中,男孩凱凱成績優異,堪稱做題達人,一個假期可以完成三百多張卷子。

媽媽為他感到欣慰,可她看不到的是凱凱在社交上的問題。

他自卑敏感,連做自我介紹都不敢開口。

他不知道如何融入,要麼方式不對,要麼捂起耳朵裝作不在意。

原本是一群孩子的活動,他卻始終獨自徘徊在外...

跟分數相比,能被人接納才是孩子未來最基礎的能力。

3、自我接洽,重塑價值體系

越是小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就越會依賴周圍的環境。

父母和身邊人對成績的在乎,因為成績對他引發的不滿,都會成為孩子否定自己的根源。

時間長了,當孩子無力改變,就會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

就像,西安9歲的女孩會因為完不成作業,就從15樓決然跳下,因為自己「幹什麼都不行。」

成績很重要,可它遠遠沒有孩子本身的閃光更重要。

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長處,接納自己的不同:他可能成績不夠出色,可動手能力很強,畫畫很好,亦或人緣很棒...

不是所有的魚,都要生活在同一片大海。

孩子的生命,也不必非得走向一個流向。

那些未來能走的遠、走的好的孩子,前提一定是能夠接納自我,相信自己值得美好。

跟孩子的壓力相比,父母其實更矛盾

都說,這個時代的孩子,是最艱難的孩子;可這個時代的父母,又何嘗不是最艱難的父母。

我們害怕孩子落後,只能跟著一起往前沖;可我們也心疼著自己的孩子,怕他們承受太多壓力。

只是,成績不該是孩子成長中的全部,他們需要有更多的生命體驗。

成績也不該是評價孩子唯一的指標,那個學習不好的孩子,依然值得被肯定,依然能夠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

在大環境無法改變的情況下,父母應該是孩子最強大的後援和支撐。

鼓勵他去學習,引導他發現學習的樂趣,而不是強求一定的分數。

在他遇到打擊時,接納他,無條件地愛他,讓他建立屬於自己的精神體系。

終有一天,你會發現,真正決定孩子未來能走多高、走多遠的,

不是那個分數,而是他面對這個世界的能力。

作者:安歌。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東方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專家建議開放三胎,評論區留下1000句髒話:生孩子前,從沒人告訴我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