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地球正在接近生死臨界點,全球灰鯨大規模死亡,科學家:太可怕了

地球正在接近生死臨界點,全球灰鯨大規模死亡,科學家:太可怕了

2021年3月31日,一頭成年雌性灰鯨屍體在舊金山克里斯菲爾德發現被衝上岸,4月3日,一頭雌性灰鯨屍體在聖馬特奧縣莫斯海灘被衝上岸,4月6日,一頭半成年的雄性灰鯨屍體被發現漂浮在伯克利碼頭附近,不得不用拖船拖走,4月7日,繆爾海灘發現一頭成年雌性灰鯨屍體。

短短八天之內四頭灰鯨屍體接連被發現,除了一頭灰鯨被MMC(海洋哺乳動物中心)的科學家發現死於船隻撞擊外,其他幾頭灰鯨死因不明!一種詭異的氣氛籠罩在美國西海岸上空!

4月6日,一頭37英尺(11.3米)的成年雄性灰鯨被發現漂浮在伯克利碼頭,

灰鯨大規模死亡,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災難?

「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灰鯨的規模性死亡已經不是第一次了,2019年1月21日美聯社就曾報道,從1月1日以來,至少有81頭灰鯨屍體在加利福尼亞,俄勒岡,華盛頓和阿拉斯加被衝上岸,如果加上墨西哥和加拿大,灰鯨的死亡總數已經超過了160頭。

灰鯨體型在鯨類中不算大,最長16米,體重接近40噸,一般壽命可達50~60年,每年來往於攝食區與繁殖區域,目前太平洋上有兩大族群,一個300頭的小族群路線在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之間,另一個則在阿拉斯加和下加利福尼亞州之間。

加州附近海域是灰鯨的傳統繁殖地,但在1857年被人類發現之後,灰鯨幾乎被屠殺絕種,不過在1949年開始被國際捕鯨委員會(IWC)立法保護後,數量開始恢復,到2016年初時,沿著美洲西海岸遷徙的灰鯨數量恢復到了27000頭左右。

但此後開始就不斷出現UME事件(海洋哺乳動物非正常死亡),迄今為止的統計至少已經發現378例死亡事件,NOAA(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的科學家介入調查這種灰鯨非正常死亡事件,發現死亡原因比較複雜,原因有如下幾個:

1、船舶撞擊死亡,占很小的比例

2、非正常的消瘦、鯨的脂肪厚度不夠

3、其他不明原因的死亡案例

其中第二個案例正是科學家所關心的,灰鯨是一種鬚鯨,它們主要捕食浮游生物比如磷蝦和其他甲殼綱動物和片腳類動物等,異常的消瘦原因來自營養不良,也就是說食物不夠,無法支撐它們在漫長遷徙過程中的消耗,最終在海洋中失去控制被衝上海灘擱淺死亡。

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弗雷德里克·克里斯蒂安森(Fredrik Christiansen)博士稱,他們一直在在用無人機監測鯨的體重以及脂肪含量,方法是鯨浮出水面呼吸時,無人機拍攝圖像,研究人員再根據圖像評估鯨的身體健康狀況,結果發現從最早2017年來,鯨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

灰鯨體型逐漸邊得瘦小

克里斯蒂安森稱白令海的食物供應是罪魁禍首,這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鯨的種群數量增加食物競爭影響,其二則是北極地區的氣候快速變化所致。對於前者博士的解釋稱灰鯨過去的數量遠比現在高得多,因此後者才是最大的問題根源。

近年來北極海域的變暖速度達到了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每年的秋季海冰面積都屢創新低,這極大的影響了氣候模式以及位於食物鏈底層的浮游生物的活動,由於水溫異常升高已經威脅到了這些浮游生物的生存。

灰鯨死亡地點

NOAA(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在2020年的一份報告中的數據,2020年的白令海的浮游生物原始生產力明顯低於平均值的水平。令人意外的是,大多數被調查地區都呈上升趨勢,比如雖然大多數北極地區(如格陵蘭島)的初級生產力都有所提高,但白令海已基本趨於平坦,而且還有所下降!

儘管NOAA和以及科學界都無法確定兩者之間的直接關係,但研究人員對全球氣候變暖都非常擔憂,隨著變暖的加劇,灰鯨和其他海洋哺乳動物的挑戰正在逐年增加。

延伸閱讀:北極何時無冰?

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發布的數據表明,2021年3月份北極海冰面積是近50年來最低記錄中排名第九,北極海冰面積為1464萬平方公里,比1981年到2010年的平均水平低79萬平方公里。

北極海冰在3月份的損失主要發生在鄂霍次克海,白令海的南部邊緣以及斯瓦爾巴特群島以東和東格陵蘭海的北部。夏季北極航道已經開放,美洲前往歐洲的船舶可以通過北極最短路線到達歐洲,節省了大量的燃料,但這背後意味著什麼?

地球生態正逼近臨界點

2021年1月13日,北亞利桑那大學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在《科學進展》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以目前的升溫速度下,地球將在未來20-30年內到達氣候臨界點!

研究小組對全球主要生物群落中20多年來的數據進行了統計,發現隨著氣溫升高,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將會減半(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被植物吸收),這是植物在全球變暖中出現的溫度臨界點,氣溫增加碳吸收效率反而下降。

在過去的幾百年里,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遠高於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得全球碳排放危機更晚一些時候出現,但隨著氣溫的繼續升高,這種勉強維持的狀態將會出現斷崖式失控,如果碳吸收減半,全球氣候變暖情況將遠超IPCC的預計,從而將地球環境推入萬劫不復之地。

研究團隊根據模型,發現全球碳含量最高的生物群落,包括亞馬遜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以及俄羅斯和加拿大的泰加林(北方針葉林)將是率先達到這一臨界點的地區之一,當這個臨界點來臨,人類將要面對如何的結局,我們還真無法想像。

延伸閱讀:地球環境到底已經多糟糕了?

2020年發生了不少事情,我們以流水賬簡單盤點一下:

1月份:媒體報道珠峰6159米高度出現了植被

2月份:南極西摩島出現最高溫20度

3月份:南極的烏克蘭國家南極科學中心外的雪地上出現了大片詭異的紅色積雪

4月和5月:這倆月比較有意思,英國狂燒基站,美國人跪殺黑人,和氣候無關,僅當吃瓜

6月份:北極圈內俄羅斯西伯利亞小鎮維爾霍揚斯克測得38℃高溫,打破了北極圈內高溫記錄

7-8月份:加州火災蔓延無法撲滅

9月份:世界氣象組織稱2020年底正式出現拉尼娜現象,事實上真出現了,冷到瑟瑟發抖

10月份:Polarstern號極地考察船從北極歸來,帶來一個壞消息:北極正在死去,冰蓋面積歷史上第二小,北極熊生態嚴重惡化,北大西洋暖流深入更北地區......

北半球冬季,異常的寒冷,這是拜全球變暖所賜,因為更強勁的低緯度暖濕氣流將會讓北極渦旋突入到更低緯度,形成極端低溫,2020年冬季我們就享受了,特別是美國德克薩斯出現的接近大半個月的寒流,讓美國人記憶猶新。

延伸閱讀:日本排放核廢水

日本將排放125萬噸核廢水,這些被傾倒的核廢水將會在57天內覆蓋西北太平洋,3年內到達美國,10年內擴散整個太平洋回到西太,45年內擴散至整個太平洋,未來將會被洋流帶向擴散至全世界!

有人為日本洗地,說太平洋那麼大,排放點沒事!筆者問你們睜著眼睛說瞎話,良心不會痛嗎?有網友回:當然不會,說這話的人良心應該被狗吃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的精彩文章:

百年尋找,科學家終於發現「地心人」世界,重約230億噸!
預計4年內撞擊地球,動能達20噸TNT當量的電池被空間站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