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鏡頭下的中國:交公糧

鏡頭下的中國:交公糧

當年交公糧的情景

交公糧,指的是農民將所種收穫的糧食按標準無償交給國家。國家再把從農民那裡收上來的公糧作為「商品糧」分配給城裡人,那時候的農民是非常羨慕那些吃公糧的城裡人的。

在封建社會叫做交皇糧,新中國成立後,叫做交公糧。

公糧其實是政府向農民征的一種稅,在計劃經濟時代,由於商品交換不發達,政府要求農民直接按一定比例交公糧。

據史料記載,農業稅始於春秋時期魯國的「初稅畝」,到漢初形成制度。這一古老的稅種,已延續了2600年的歷史,直到2006年我國取消農業稅。

對於交公糧,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一定不會陌生。要知道,現在六七十歲的農民都是當年交公糧的主力軍,他們至少無償交公糧30年以上。

那時候農村還沒有修路,到處都是土路,遇到下雨的時候,泥濘的道路讓去交糧的極為艱難,磕磕碰碰,受傷是常有的事。

夏季像是要燒著似的,火辣的太陽烘烤著大地,糧站一棵樹都沒有,兩邊的排房牆上還殘留著白底紅字的語錄。

條件好的農民有板車,可以一板車就把公糧拉去鎮上交了。條件不好的家庭,就只能一旦一旦的挑過去。

因為交公糧是無償的,所以很多農民還要帶上辣椒、茄子等蔬菜,以便交完公糧就去集市上換幾個錢。

路途近的還好,路途遠的鄉鎮要走十把二十里山路,而且水要自帶,中午就在集市買一碗粉或幾個包子充饑,順便買幾個糖果帶回去給孩子,也有的農民買一支鋼筆帶回去給孩子。有一支鋼筆是農村孩子非常奢望的事情。

粒粒糧食,顆顆血汗。交收點一般是在鎮上糧管所,遠近的村民都齊聚,由於人多,需要排隊。

因為窮,有些村民不捨得在鎮上買飯充饑,大多都是家中帶些乾糧來充饑。有些農民沒吃早飯就出來了,可能還要餓著肚子排一天隊才能排到。

檢驗員覺得糧食可以交後,就經過一道上風車的程序。把糧食倒進風車,風車會把不飽滿的穀子麥子吹出來。

過完風車就可以過稱了,檢驗員稱糧的時候,村民都會湊近盯著稱尺看,生怕稱沒放平,不準。

稱好後將糧食扛進糧倉,交一次糧,基本掉一次皮,太累,太折騰。

糧食的驗收,全靠糧站工作人員定斷,收與不收,他們擁有生殺大權。

如果驗收不合格,比如稻穀質量不好的,還沒有晒乾的,還沒有把雜物吹乾凈的,就會被拒收,農民就要打道回府。晒乾凈,吹乾凈,下次再來。

所以,每到交公糧的時候,農民還需要察顏觀色糧站的工作人員,一般還都要和他們說些好話,討他們高興,以便一次通過。

那時候莊稼收穫的時候農民則要精心挑選上好的糧食,一畝地需要交100-200斤的公糧。

如果被工作人員刁難,農民則需要重新備好一份糧食。推著獨輪車、挑著擔子,重新走上幾里或一二十里鄉間小路,往往每次都需要交上半天,一次還交不完。

驗收合格,農民才會大大地鬆一口氣。隨後過磅,交足國家規定的數額。如果還差的,即使缺幾十斤,也要下次再來補夠。

現在的人,估計很難相信當時的糧庫,糧食全是人靠人給背進去的。

過磅後的糧食,還需要自己把一包包的稻穀往糧倉里搬,糧倉的入口在兩頭,要上個五六米高的台階,搬上去後,打開袋口,往下倒,完了把袋收好,再搬下一包,直到搬完。

那時候農民最怕的就是天災年份,這樣莊稼的生長沒有保證,到了冬季只能尋找其他的食物養活自己和家人。但是不管怎樣,交公糧是必須完成的硬性任務。

記得我那個村子,有幾戶農家因為自家農田在過高的山上,遭了旱災,他們只能向鄉親借了糧食去交上,來年等有收成了再還給鄉親。

時光一晃,幾十年就過去了。上次回到村子,看到當年交公糧的鄉親都上了年紀了,他們的子女大多務工去了。有的帶了個孫子孫女在田間勞作,這些小孩就是傳說中留守兒童吧。

農村老人沒有社保,只有年滿六十歲的才能領取每個月不到一百元的養老金。這對於他們來說是完全不夠的,農村的老人一般也不願給自己的子女增加負擔。所以,這些老人還得種地種田養活自己,而且還要省吃儉用留幾個錢給孫子孫女。

農村的老人是沒有退休金作為保障的,所以才會有「養兒防老」這個說法,他們不過是希望老了以後能有一個依靠。可是現在大多的情況是養了兒子還要養孫子,所以那個年代的農民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真是勤勞困苦的一生。

那些曾經無償貢獻了30多年公糧的已經老了的農民還要不要自己交養老保險?如果要,他們怎麼交?如果不要,他們可以領到多少養老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義吶喊 的精彩文章:

阿富/汗男網友寄來280萬美金現金?!浙江女子傻眼了
爽他爹邊道歉邊賣廣告位,這波操作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