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日本排放核廢水:太平洋灰鯨正在大規模死亡,究竟是什麼原因?

日本排放核廢水:太平洋灰鯨正在大規模死亡,究竟是什麼原因?

這幾天一個令人悲傷的故事正在發生,美國舊金山發生多起灰鯨屍體被海浪衝上岸,從3月31日克里斯菲爾德發現第一具灰鯨屍體開始,短短8天內連續發現4頭灰鯨屍體,除了一頭灰鯨被海洋哺乳動物調查中心確認是船舶撞傷導致死亡外,其它幾頭灰鯨死因不明!

灰鯨死亡,到底和日本排放核廢水有關嗎?

灰鯨神秘死亡但死因不明,而NOAA的專家調查卻遲遲不出結果,有大量的網友在網上留言稱,和日本當局排放的核廢水有關,因為熟悉灰鯨洄遊的朋友知道,有一個大約300頭的灰鯨小族群洄遊路線在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沿海之間,剛好靠近日本福島核電站位置。

日本排放的核廢水到底有多毒?

2021年4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將福島第一核電站的125萬噸核廢水將排入太平洋,日本當局稱,這些核廢水已經盡最大可能無害化處理,大量放射性物質已經被去除,排放細節將待制定和批准,預計2年後將正式開始,經40年排放完畢。

核廢水和核電站冷卻水有什麼區別?

日本宣布核廢水排放以後,有很多為日本政府洗地的,說不就是堆芯的冷卻水么,全球核電站不都是直接排放冷卻水嗎?但事實上兩者差別可就大了,因為冷卻水是二次或者三次迴路中蒸汽在汽輪機中做工後,冷凝回水重新進入迴路的冷卻水,與核電站內部是隔離的,根本就不存在核反應堆內部的核輻射。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核廢水問題就嚴重了,當年311地震時冷卻水泵電源斷電,設置在地下的應急柴油機組供電啟動,結果被海嘯給淹了,失去冷卻循環水的第一核電站爆了,問題很嚴重(僅次於切爾諾貝利的嚴重程度)。此後由於沒有及時處理,堆芯融毀掉落安全殼體,再後來掉落水泥包層,需要大量的冷卻水才能帶走熱量,否則再次融化掉落掉落地下,將會遺禍無窮!

福島核電站是輕水堆,它的燃料濃比較高,所以未來會有很高的衰變功率(核電池就是衰變熱或者提供衰變電子),另一個則相當於變成沸水堆了,冷卻水直接接觸堆芯,並且堆芯已經融毀,大量的堆芯材料和衰變材料進入了水體,因此這個「冷卻水」絕不能和彼冷卻水相比,核電站的冷卻水口的魚抓起來能直接下鍋,但這種「冷卻水」中的魚有誰敢吃?

日本政府聲稱:將會精細過濾核廢水

東京電力公司TEPCO)稱,將會通過複雜的過濾器鏈(ALPS)處理核廢水,它能捕獲62种放射性物質如釕、碘、鈷、鍶同位素等,但不能捕獲氚,因為這種氫的同位素化學性質幾乎一致,除去氚的非常困難,因此將加水稀釋再排放。

當然這是你看到的過程,但事實上TEPCO也承認,比氚更危險的釕、鈷、鍶等同位素難以處理,ALPS處理系統仍然不能完全過濾,而是存在很大的漏過比例,而其中大約有71的存儲罐中含有這些物質。(原文:But in addition to tritium, more dangerous isotopes with longer radioactive lifetimes, such as ruthenium, cobalt, strontium, and plutonium, sometimes slip through the ALPS process, something TEPCO only acknowledged in 2018.)

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化學家肯·布塞斯勒稱「這些放射性同位素在海洋中的行為與氚不同,它們更容易摻入海洋生物鏈或者海底沉積物中,將會長期危害海洋。」

所以洗地的朋友們,這是Science上的報道,筆者不造謠,也不傳謠,各位有空去看看。

不過筆者要說一句,這核廢水還沒排放,和灰鯨的死亡無關!當然筆者也了解到了一個情況,有小道消息稱,日本政府在此前早已通過船舶在日本海上排放了數千噸核廢水,但此事僅為謠傳沒有來源,另外核廢水排放不太會導致海洋生物立即死亡,特別是大型海洋哺乳類的灰鯨,它們有很強的承受輻射能力,但可能會在體內累積,對下一代產生影響。

灰鯨到底因什麼原因死亡?

美聯社在2019年1月21日就曾報道過灰鯨的死亡,當時的1月份,從墨西哥到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灰鯨總死亡數量超過160頭,這種體型長達16米,體重接近40噸的鬚鯨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是比較強的。

歷史上出現灰鯨大規模減少中只有人類大量捕獲才能影響其數量,因此NOAA將灰鯨死亡稱為UME事件,而來自丹麥奧爾胡斯大學的弗雷德里克·克里斯蒂安森(Fredrik Christiansen)博士的調查則為死亡案件揭開了一角。

他的團隊在2017~2019年長期追蹤灰鯨的洄遊,利用無人機拍攝的數據對灰鯨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結果發現數年來灰鯨的體型變化很大,一年比一年瘦,而且在20201年舊金山海岸死亡的灰鯨也非常消瘦!

克里斯蒂安森稱白令海的食物供應是罪魁禍首,由於全球變暖導致北極圈附近的氣候模式大幅改變,海洋中的上升流改變了灰鯨傳統捕食區範圍,灰鯨這種鬚鯨需要大量的磷蝦以及和其他甲殼綱動物和片腳類動物作為食物來源。

全球變暖,生態臨界點正在出現

2021年1月13日,北亞利桑那大學伍德威爾氣候研究中心在《科學進展》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以目前的升溫速度下,地球將在未來20-30年內到達氣候臨界點!

研究小組對全球主要森林進行了調查與數據統計,結果發現隨著氣溫的升高,當前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1/3被吸收的比例可能會出現斷崖式下降,因為植物在更高的溫度下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反而急劇下降。

全球碳含量最高亞馬遜和東南亞的熱帶雨林以及俄羅斯西伯利亞和加拿大的泰加林(北方針葉林)將是率先達到這一臨界點的地區之一,我們很難想像全球碳排放突然增加一倍的後果,它可能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但第二張在哪裡,第三張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的精彩文章:

澳洲千米高神秘巨人像,製造者至今是謎,科學家為何不深入研究?
天問一號已入火星軌道,為何要等三個月才登陸火星?差距就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