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驚奇 > 馬爾地夫還能撐多久?海平面將上升66米,專家:拯救已來不及

馬爾地夫還能撐多久?海平面將上升66米,專家:拯救已來不及

筆者 東邪

氣候專家通過研究發現,地球過去的氣候會出現周期性變化,即冰期和溫室效應交替上演。地球上一次冰期結束後,人類的祖先從自然界中脫穎而出,利用智慧創造了人類文明,並延續至今。人類在利用自然資源發展文明的同時,也對自然環境氣候產生了影響,這種影響隨著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而擴大,以至於現在人類不得不面對溫室效應的威脅。

早在上世紀末期就已經有科學家提出「地球將再次發生溫室效應」的預言,進入21世紀後,這一預言逐漸靈驗,許多地區的人們感受到氣溫一年比一年熱,南北極地區的冰川開始融化,使得一些海拔較低的地區面臨著被淹沒的危險,其中就有著名的旅遊勝地馬爾地夫。那麼你知道溫室效應是怎麼回事?馬爾地夫還有多久會被淹沒?

氣候變暖是怎麼一回事?

大家都在說氣候變暖,都明顯感覺到平均氣溫一年比一年高,但很少人了解氣候變暖形成的原因。氣候變暖無疑是一種自然現象,在人類出現之前,地球就已經發生過幾次了,因此按照歷史演變的輪迴,人類並不是溫室效應的始作俑者,人類發揮的作用是加速了溫室效應的進程。人類開啟工業革命後,大量燃燒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出現。

同時,人類為了獲得木材不斷砍伐森林,導致能夠回收大氣二氧化碳的植物減少了。有些森林發生火災的過程中釋放了大量二氧化碳,這種溫室氣體對可見的太陽光具有高度透過性,但對地球發射出去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簡而言之,太陽光能透過溫室氣體直接照射到地面上,地面反射的長波輻射又被溫室氣體所吸收,最終導致溫室效應。

另外,大部分溫室氣體都是從陸地排放出去的,導致陸地的平均氣溫升高,與海洋的平均氣溫差距減小,降低了空氣的流動性,使得一些城市的霧霾無法在短期內被氣流帶走,從而出現霧霾現象。中國現在許多城市已經開始實行汽車限行以及控制工業氣體排放,雖然這些措施在短期內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並未能在根本上改變氣候變暖的趨勢。

如果馬上停止排放溫室氣體,地球能立即逆轉氣候變暖嗎?

前段時間,氣候專家阿列克謝·可可林在《世界自然基金會》發文表示,地球現在面臨的氣候難題基本是人類活動造成的,如果再不逆轉氣候變化的趨勢,那麼未來海平面將會持續上升,而且上升的高度可能超過10米。對此不少網友表示,既然工業排放加速了溫室效應的發生,那麼立即停止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阿列克謝也在文章中說到這個問題,他認為即使現在全世界同時停止排放溫室氣體,也無法在短期內逆轉氣候變暖,因為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21世紀初到現在已經21年了,溫室效應也發展了21年,但仍然還沒有釀成類似歷史上那樣慘重的生物大滅絕事件,這說明溫室效應是緩慢效應,即使要逆轉,也需要付出足夠的時間和行動。

然而現實情況是,世界上沒有一個擁有工業的國家能夠立即停止溫室氣體的排放,因為化石能源的使用已經深入到工業生產的許多方面。從宏觀的角度來看,人類要改變的是能源格局,傳統的能源格局中化石能源佔主導地位,未來的能源格局需要打破這一壁壘,以清潔、友好可再生的新能源為主導。

馬爾地夫還有多久會被淹沒?

21世紀頭十年,有科學家預言溫室效應會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海洋上許多島嶼都將會被淹沒,其中就包括馬爾地夫,這個國家將會在50年內被淹沒。馬爾地夫作為一個由印度洋上群島組成的國家,整個國家有1200多個珊瑚島嶼和26個珊瑚環礁,但平均海拔只有1.5米左右。即使海平面不上升,只要海面上出現大規模的動靜,就會導致馬爾地夫部分地區被淹沒。

實際上早在2004年的時候,南亞海域就發生過一次大海嘯,當時馬爾地夫有四成的陸地都被淹沒,超過10萬人在那一次海嘯中失去了家園,馬爾地夫人從那時候起就意識到了大海的無情。大海嘯過後,馬爾地夫人又將面臨著永久性失去居住地的問題,2009年馬爾地夫總統召集內閣成員在水下開展會議,以對外界表明全球變暖對低洼國家的威脅。

據了解,馬爾地夫總統納希德和其他13名官員在水下前簽署了一份緊急求救文件,文件的大致內容是呼籲全世界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確定馬爾地夫未來的發展方向。然而如今已經過去了十一年,氣候變暖的情況並未好轉,據說馬爾地夫總統已經在安排將國民移送到其他國家去,爭取在國家被淹沒之前轉移所有國民。

馬爾地夫可以通過填海造陸來應對海平面上升嗎?

馬爾地夫是世界文明的旅遊勝地,這個國家的主要產業就是旅遊產業,許多人在聽說馬爾地夫未來將永久沉沒後,紛紛去到馬爾地夫旅遊。因此在過去十年里,馬爾地夫的旅遊業發展十分蓬勃,根據馬爾地夫官方2017年發布的數據顯示,靠旅遊業的帶動整個國家的GDP達到了45億美元,而馬爾地夫的人口總數也只有42萬左右,人均下來馬爾地夫是南亞地區最富有的國家。

既然是南亞最富有的國家,那麼在面臨國家土地將被淹沒的問題時,是否能通過填海造陸來應對這一危機呢?從理論上來說,填海造陸確實行得通,因為馬爾地夫所處於的印度海域並不是特別深,最深也只有5、6米,普遍只有兩三米。再加上馬爾地夫許多島嶼原本就有環形島鏈的保護,他們只需要稍微填埋一下,國土面積就立即增加了。

如果將所有環形島鏈都填埋了,那麼馬爾地夫的國土面積將增加10倍左右。然而現實情況是,馬爾地夫不可能完成如此大規模的填海造陸,因為他們缺乏資金。雖然旅遊業給馬爾地夫帶去了巨大的經濟推動,但馬爾地夫自身的經濟體量非常小,填海造陸所需要的資金超過了他們的GDP,因此這項計劃對他們來說是行不通的,除非有其他國家支持。

除了馬爾地夫,這些國家也將可能被淹沒

實際上,世界上第一個可能被淹沒的國家並非馬爾地夫,而是位於南太平洋的島國吐瓦魯。這國家的平均海拔比馬爾地夫還要低,而且它所處的太平洋比印度洋還要兇猛。吐瓦魯的國家氣象局曾進行過推算,發現只要海平面上升37.6厘米,至少有六成左右的國土會徹底被淹沒。如果溫室效應再持續50年,那麼最先被淹沒的應該是吐瓦魯。

另一個氣候變暖的受害國是吉里巴斯,那裡是地球上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但是它可能也逃脫不了被淹沒的命運。根據新聞報道,2010年4月30日,吉里巴斯的兩座島嶼已經被海水吞沒了,這對吉里巴斯人來說大自然已經敲響了警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這三大洋上如今還存在著許多海拔較低的島嶼,但未來它們可能都消失了。

為了應對氣候變暖,我們能做些什麼?

儘管氣候變暖是大勢所趨,我們在短短几年內無法逆轉這一趨勢,但未來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夠在地球上生存,我們必須現在就行動起來,那麼我們可以做些什麼呢?氣候專家認為,氣候變暖的問題要從源頭上解決,既然人類對溫室效應最大的推動是溫室氣體排放,那麼就採取措施減排。減排的途徑有很多種,例如工業減排,汽車減排等等。

在工業生產上,國家制定相關的標準和法律法規,嚴格限制工廠的溫室氣體和有毒氣體的排放。在汽車減排上,鼓勵人們多乘坐公共交通,少開車,多支持新能源汽車。此外,我們還要逐漸改變能源格局,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能源,發展循環經濟,讓能源利用最大化。

在生態建設方面,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天然固碳作用,提高生態系統的碳吸收和碳儲存能力。而在生態系統中,森林發揮主要的吸碳和固碳作用,因此我們應該儘力保護現有的森林,防止森林因為人為原因遭到破壞。同時還要儘可能擴大森林覆蓋面積,提高地球生態圈的處理碳的能力。

逆轉氣候變暖的趨勢,光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是無法實現的,人類應該在這方面達成共識,把眼光放長遠一些,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雙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體使者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在月球陽面發現水分子,是否能證明月球隱藏著特殊生命?
為了煉金,他收集5500升尿液,最終的發現比黃金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