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兩黃金一兩茶」,誰炮製了幾十萬元1斤的天價茶?

「一兩黃金一兩茶」,誰炮製了幾十萬元1斤的天價茶?

天價茶亂象背後

本刊記者/周群峰

發於2021.4.19總第992期《中國新聞周刊》

清明節剛過,一則「10公斤茶鮮葉拍出1068萬元」的新聞刷爆網路。4月7日晚,由中國茶葉拍賣公司選送的「2021『錦繡茶尊』10公斤茶青開採權」,以168萬元的底價在阿里拍賣平台公開拍賣。最終一位編號為「X8634號」的競買人,以1068萬元的競價成功奪得該開採權。「錦繡茶尊」古茶樹位於雲南省臨滄市,專家稱樹齡達3200多年,2015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評為「最大的古茶樹(栽培型)」。

清明前後是新茶上市的季節,但今年的茶葉市場卻早已暗流涌動,全國各地的茶城、茶葉市場成了重點「監管對象」。杭州是知名龍井綠茶產地,杭州市區內知名度最高、專賣店最集中的茶葉市場位於上城區解放路附近,最新採摘的2021年龍井新茶已在此上市。3月15日,上城區紀委區監委派駐第二、第三紀檢監察組聯合市場監管等部門到此開展了專項監督檢查。婺源綠茶是江西上饒的特色名茶,截至3月底,上饒全市累計出動執法人員850餘人次,巡查茶葉經營單位630餘家次,發放告誡書630餘份。

各地執法力量「聞風而動」的原因,在於「天價茶」背後的送禮之風、奢靡之風。48萬元/斤、45萬元/斤、38.8萬元/斤……今年春節假期剛過,多款武夷岩茶因驚人的天價再次引發關注。新華社發文稱,「天價武夷岩茶」愈演愈烈,少數岩茶被炒作成「辦事茶」「送禮茶」,成為熱門高端禮品,並滋生回收、代售等變現業務,「天價茶」的背後暗藏「四風」等腐敗動向。這已是「天價岩茶」第三次被新華社曝光。

賣茶靠「講故事」,收益靠噱頭炒作,普通茶附上「大師」的簽名和照片,價格翻了十幾倍。當前茶葉市場一個字:「亂!」在3月10日福建省召開的一場研討會上,福建省消委會秘書長薛承楓直言,等級亂標、價格亂喊、名字亂取已經成為當前茶葉市場三大亂象,亟須整治。

(位於雲南臨滄市的「錦繡茶尊」古茶樹。圖/視覺中國)

「天價茶」並非武夷岩茶獨有,雲南普洱、安溪鐵觀音、太平猴魁、西湖龍井等茶葉也都有過每斤數十萬元的拍賣價。無論是業內人士、資深茶友還是普通消費者,都有共同的感受,部分茶葉正從農產品演變成奢侈品,甚至成為越來越受青睞的雅賄媒介,這些異化現象,集中發生在最近十餘年。《中國新聞周刊》近日採訪了解到,業內苦「天價炒作」久矣,但行業頑疾積重難返。

「一兩黃金一兩茶」

武夷岩茶產於福建省武夷山市,是具有岩韻(岩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分為大紅袍、水仙、肉桂等產品。武夷山市政府官網上介紹,武夷岩茶距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被評為中國十大名茶,武夷岩茶已知品種就有264種。

目前,武夷岩茶的價位絕大多數在每斤數百元到數千元之間。武夷山市大葉岩茶廠法定代表人肖衛財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以他自己門店的銷售情況分析,大多數消費者購買的茶葉價位都是300~500元/斤,追求生活品質的顧客會選擇1000~2000元/斤的茶葉,特別富裕的會購買2000元/斤以上的茶。

但是,隨著武夷岩茶知名度的提高,近年來「天價茶」頻頻出現。福建省茶葉學會原常務副秘書長、教授級高級農藝師姚信恩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進入茶葉行業已經有五六十年,最近幾年才知道市場上出現了每斤十幾萬元、幾十萬元的天價岩茶。

2021年1月11日,一份「2019~2020年度武夷岩茶」榜單在網上熱傳,榜單列舉了22款武夷岩茶價格,價格最低的一款為1.8萬元/斤,最高則為45萬元/斤。其中,價格在6.6萬元(含)/斤以上的佔了17款。因為該表格為黑底白字,所以在業內被稱為「黑表格」。

該表格製作人為陸建強,是上海的一名「岩茶發燒友」。陸建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是一名武夷岩茶的消費者,也是某武夷岩茶上海茶友群成員。早在2018年,他就製作過一款「黑表格」。當時,他了解到一款名為「遠香」的武夷山岩茶,成交價 48萬元/斤,就突發奇想,想把一些高價的武夷岩茶做個統計。同年4月30日,他製作的「黑表格」發布,共收錄了19款岩茶。最低級的一款3萬元/斤,最貴的一款為520萬元/斤,「遠香」岩茶排名次席。其中6.6萬元/斤(含)以上的佔了15款。「其實,天價茶的『含水量』也是很高的。所謂天價茶几乎都是茶企自己定價,成本可能只有幾千元/斤,但是可能賣到十幾萬元/斤」。

「黑表格」中那款520萬元/斤的茶格外引人關注。2005年4月17日,在第7屆武夷山紅袍節上,20克武夷山九龍窠「母樹大紅袍」拍賣出20.8萬元的天價,競買人為新加坡人陳漢民。「我算了下,摺合人民幣520萬/斤」,陸建強稱。母樹大紅袍生長在武夷山九龍窠景區,只有三棵六株,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年產量不足1斤,且早已停采。2006年,為防止品種種性退化,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決定對母樹大紅袍進行停采留養。

「黑表格」中一款名為「國賓大紅袍」的岩茶,售價9.999萬元/斤,該款岩茶由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推出。公司工作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該款岩茶確實為其公司製作,每年限量100套,每套60克。「每年都能賣完,有的人買了收藏或送人」。

近日,《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福建武夷山、南平、福州等地採訪時發現,有的茶企在定價時,按照「一兩黃金一兩茶」的標準,給一款茶定價十幾萬元,有的價格甚至遠超金價;有的茶企自稱製作了一款「非賣品」或「品鑒茶」,但流向市場後,被炒成天價茶;有的茶企為博人眼球,會給某款岩茶起諸如「坑爹」「勾魂奪魄」等惡俗花名。

一款名為「坑爹」的岩茶,由武夷山市永鵬茶葉有限公司推出。與該茶企相關的宣傳資料顯示,這款茶由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吳永鵬手工製作,每年產量約為60斤。2017年市價為13.6萬元/斤,與當時的實時黃金價格相當,堪稱「一兩黃金一兩茶」。因為製作這款茶的原茶,取材於牛欄坑最早種植的那一批肉桂茶樹,是牛欄坑的「爹」,故取名「坑爹」。

在網傳的武夷天價岩茶名單中,除了茶企明碼標價的一類,還有一類茶企,對外打出「非賣品」「品鑒」等字樣,並不標價。武夷山市一位茶企老闆稱,有的天價茶打上「品鑒」「非賣品」等字樣,也是茶企的一種營銷手段,會讓人覺得更加神秘和珍貴。在這種心理下,能拿到這種茶的,會覺得很有面子。

並非所有高價茶都是炒作。也有受訪者認為,對一些真正有高技術含量和品質的茶葉而言,很難用成本價衡量其價值,也為天價茶的出現提供了空間。相比綠茶、白茶等其他茶種,武夷岩茶等茶類製作工藝非常複雜。《福州日報》旗下客戶端「掌上福州」曾介紹,以最著名的大紅袍茶為例,它工序繁複,涉及採摘、倒青、做青等十多種技藝。需要至少幾十個人在短時間內爭分奪秒地做茶,任何一個大師根本無法獨自完成。此外,由於武夷岩茶剔凈茶梗只留葉片,加上足火焙制,所以約8斤武夷岩茶鮮葉才能做成1斤干茶。中國其他茶類,鮮葉和干茶比例大多為4:1,僅為武夷岩茶的一半。

武夷山市茶葉局局長王曉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生產岩茶非常損耗身體,為了生產一桶茶,師傅要不間斷地看火候等,需要24小時不睡覺。肖衛財介紹,岩茶製作周期特別長,每年4月中下旬到5月中旬是做茶季,需要經過采青、晾青、做青、炒青、烘乾、篩選老葉老梗、焙火(退火)、拼配等程序,一般到了農曆八月後,才能喝到當年的新茶。

誰炮製了天價茶?

天價茶是如何進入市場的?2月20日,《楚天都市報》記者在武昌區一家裕昌隆茶行採訪,老闆稱,該店是武夷山瑞泉茶葉有限公司的湖北經銷商。店內最貴的「瑞泉聖匠」,為38.8萬元/斤,「這個貨很少,武漢暫時沒有,需要的話付了定金隨時給你發貨。」武夷山瑞泉茶葉有限公司股東黃聖強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承認這款茶是出自其公司,但否認該價格是該公司制定。「這是一款『非賣品』,價格怎麼出來的,我們也不清楚。因為這款茶產量太少,我們沒有賣。但是我們公司每天接待很多人,有時也會給一些朋友一兩泡。」

王曉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天價茶價格並非來自茶企,有些經銷商炒作成天價茶後,「茶企(為了商業利益)也只好認賬了」。浙江茶文化學者梁宏亮認為,相對來說做茶的思路閉塞一點,賣茶的腦洞大一些,「(他們)聯合起來,搞出知名度和暴利何樂而不為?」

(2014年4月3日,2014西湖龍井茶拍賣會在位於浙江杭州市的中國茶葉拍賣交易服務有限公司開拍。圖/新華)

多位武夷山茶企老闆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其實很多天價茶就是個噱頭,一些茶企靠著天價打名氣,目的其實是賣普通的茶,「還有一類老闆比較好面子,他們看到別的茶企推出天價茶,覺得自己沒有會低人一等,於是也跟著推天價茶,不在乎能不能賣出去」。

茶企和消費者,是天價茶鏈條的首尾兩端,生產心理與消費心理共同炮製了天價茶。業內人士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天價茶消費群體主要有三類,一類是具備極高消費能力的人,買茶的標準往往是「誰貴買誰的,誰知名度高買誰的」;第二類是一些岩茶發燒友或茶企同行,他們聽說一款天價茶後,偶爾會高價買一泡(一般8~10克),目的是滿足好奇心,或研究好茶的工藝提高自己認知;第三類就是送禮所用,往往是「買的人不喝,喝的人不買」,這類消費也能滋生官場腐敗等不正之風。

在「炒茶」江湖中,一些傳統的制茶「大師」也成為推手。從事茶行業生產和研究20多年的浙江茶文化學者梁宏亮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大師、非遺傳承人」,多為傳統工藝即將消失,工業機器即將完全替代人工的產物。

新華社報道稱,一款在武夷山當地只賣每斤三四百元的平價茶,在外地企業的包裝炒作下,被渲染成「大師」工藝、「大師」水準的高價茶,附上「大師」的簽名和照片,價格翻了十幾倍。多位業內人士印證,不少「大師茶」並不是高品質茶,也不是「大師」製作的茶,有的就是一些大眾茶改頭換面而成,有的還打著大師「監製」「封存」「推薦」等擦邊球,賣出高價。

(2017年12月8日,碧水丹山?岩骨花香——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系列之王順明武夷岩茶(大紅袍)展在北京舉行。圖/中新)

岩茶是武夷山的特產,由於獨特的製作工藝,別的茶葉產區幾乎無法模仿。2006年,武夷岩茶 (大紅袍)製作技藝被評定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年,劉寶順、劉峰、王國興、劉國英等12人成為首批國家級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傳承人。

王曉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大師」是民間的稱呼,準確的說法應該叫「武夷山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目前,武夷山市國家級、省級、武夷山市級的岩茶、紅茶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共21人。其中,劉寶順與王國興目前在武夷山市茶業局茶科所任職。「劉寶順的孩子有茶企,王國興是幫人家製作茶葉,他們的(這個)情況都跟組織和紀委報備了。」 王曉軍說。

在這些「大師」中,劉國英因一款名為「空谷幽蘭」的天價武夷岩茶受到關注,該款岩茶12.8萬元/斤。2019年5月20日,武夷山市岩上茶業有限公司發布「聲明」稱,該公司與劉國英合作研發的「空谷幽蘭」,2007年問世。公司將每年所產出的少量「空谷幽蘭」作為禮品贈送給優質授權經銷商和茶友以供分享、品鑒。劉國英現任武夷山市茶業同業公會會長,他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應:「空谷幽蘭」這款茶的確是他指導著(這個茶企)做的,「但這款茶是非賣品,也不是我定的價。」

定價混亂背後的標準之痛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會長王慶曾公開批評,近年來,市場上天價茶、山寨茶、以次充好、以舊摻新等銷售「潛規則」頻現,並且茶葉好壞、真假全憑專家一張嘴,這讓原本就缺乏科學評判標準的茶葉市場更加混亂。

「天價茶」並非新生事物,也並非武夷岩茶獨有。2006年極品信陽拍賣會上,信陽毛尖茶王「藍天玉葉」以74.5萬元/斤的價格成交;2007年,首屆「黃山杯」精品名茶拍賣會上,50克汪滿田牌極品黃山毛峰以8.5萬元的天價成交;2009年,濟南「國禮茶安徽太平猴魁名茶拍賣會」上,100克太平猴魁拍出了20萬元;2011年,在都勻毛尖新茶拍賣會上,貴州「都勻毛尖特製珍品茶王」二號(150g裝)最高成交價格達10萬元;2012年,中國海峽名器名茶春拍上,安溪茶王賽清香型鐵觀音以6.7萬元/100克價格成交……

「當前存在一個怪象是,茶葉包裝昂貴精美,只裝一泡、兩泡,包裝的費用都超過茶葉本身。」在3月10日福建省的一個研討會上,有業內人士指出。

肖衛財稱,茶葉圈水分大得很,有些茶企鋪天蓋地地做各種虛假宣傳。比如,金駿眉最快4月初才開始陸續採摘製作,但每年3月初就有人在網上放出視頻說,武夷山的金駿眉新茶上市了。「這不明擺著就是欺騙消費者嗎?」再比如,金駿眉的茶青最低是200元/斤,按照4斤茶青出一斤茶來算,生產一斤金駿眉的茶青成本得800元左右。現在市場上充斥著兩三百元的「金駿眉」,甚至有人在抖音上打出「99元/斤包郵」的金駿眉廣告,則必定是假的。

在茶葉圈,為了借勢抬價,冒名頂替、虛假宣傳等都是一些茶企的慣用手段。武夷山瑞泉茶葉有限公司股東黃聖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該公司做出一定影響力後,曾被人冒用品牌。「我們即便發現,也找不到根源。他們的包裝做得和我們一模一樣,連包裝上的電話都留的是我們的。甚至我哥黃聖輝(瑞泉公司法定代表人)的姓名都被人註冊過,後來經過溝通,他們才把名字改過來了。」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因炒作而身價倍增的「頂流」,是這幾年紅透業界的大益茶。從2015年到2020年,連續6年,大益茶都位居「雙十一」天貓、淘寶茶葉銷售排行榜第一。其火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自己做成了「金融茶」。

大益茶是由雲南大益茶業集團推出的普洱茶,由該茶企開始,將普洱茶賦予了期貨模式。紅星新聞報道稱,在這種獨特的模式下,只要有貨單,就可以找茶客繳納定金,但不做實際交易,等茶葉價格攀升後,由上一個茶客再賣給下一個茶客,如此循環往複、「擊鼓傳花」。在這樣的模式下,用「自己賣,自己買」來抬價的手法一度非常普遍,導致普洱「期貨單」交易量異常活躍的同時,普洱茶的價格也飛漲,於是又被形象地稱為「金融茶」。

有人用「一夜暴富一夜赤貧」來形容普洱茶金融化的特點。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梅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普洱茶可以長期存放,這是其能被炒出來金融化特點的原因之一。這種炒作背離了茶文化,但這種現象不具有普遍性,只有極少數品牌、極少數品種被市場炒作。

天價茶雖是極端例子,但定價體系混亂、標準複雜卻是長期痼疾,導致了茶葉價格的不透明。與咖啡等飲品相比,茶葉的標準化更難,導致茶飲價格體系長期比較混亂。梅宇介紹,我國現行茶業國家標準166項,行業標準171項,還有茶業地方標準826項。不過,全國茶標委制定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均是推薦性標準,不具有強制性。同時,標準內容中只明確規定了產品品質特徵和基礎理化指標,並不涉及價格。現在茶葉的定級與定價都是茶企的自主行為。

(天價茶事件整頓後,福建武夷山市天心村打出的關於依法經營的宣傳橫幅。攝影/本刊記者?周群峰)

在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會長王慶看來,標準是市場經濟發展、市場秩序規範管理的基本起點,也是政府現代治理體系和現代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體現。「只有實現了標準化,中國的茶葉才能有快速的發展」。

「官方標準沒有正岩、半岩、洲茶之分,更沒有細化山場,正岩茶、山場茶的標註屬於企業行為。」武夷山市茶業局相關領導曾對媒體說。2006年,武夷岩茶國標取消了山場劃分,但也並沒有扼制住商家宣傳山場、消費者追逐山場的風向。被坊間戲稱為「牛肉」的牛欄坑肉桂,來自名為牛欄坑的山谷,一斤售價數萬元乃至一二十萬元不等;被稱為「馬肉」的武夷山馬頭岩肉桂,一斤價格數千元至上萬元不等。

中糧集團中茶福建公司總經理陳金春最近建議,對武夷山岩茶「三坑兩澗」的茶場實行認證,從源頭做好監管。「一年產多少茶,嚴格認證,不能一年只產500斤茶,卻滿市場充斥著幾百噸的『馬肉』(馬頭岩肉桂),『牛肉』(牛欄坑肉桂)。」

陸建強稱,現在,應該重點打擊那些有價沒有品質的「天價茶」,有價又有品質的茶太稀缺了。他認為,武夷岩茶要想賣高價,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產區可精確追溯(採摘、製作、包裝全程監控),結合價格嚴格控制產量,行業聯合盲品審評認定其高品質,連續若干年品質穩定,銷售可追溯,各類指標檢測合格等。

整治風暴後向何處去?

《中國新聞周刊》在武夷山市茶業局採訪時,看到該局公示欄上貼有多份茶企老闆簽訂的「承諾書」,上有茶企老闆個人親筆簽名與公司蓋章,落款時間為2021年2月6日。這些老闆包含武夷山市祥岩茶廠法定代表人王昇等多人,他們在承諾書中稱,堅決反對「天價茶」,不參與虛標茶價、炒作天價,不變相銷售非賣品和贈品,茶葉每500克定價不超過6萬元,不過度包裝、不起惡俗名字等等。

((資料圖片)茶葉博覽會上展出的黑茶展品。圖/視覺中國)

3月上旬,《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武夷山、福州等地暗訪了多地茶店,門店負責人紛紛表示天價茶已下架,不再銷售6萬元/斤以上的岩茶。比如武夷星茶業有限公司、武夷山瑞泉茶葉有限公司、武夷山市手尚工夫茶業有限公司稱目前價格最貴的一款分別為5.5萬元/斤、5.8萬元/斤、6萬元/斤。

針對最高定價不超過6萬元的說法,業界反應不一。武夷山市茶業同業公會會長劉國英表示,以目前的岩茶行情而言,好的岩茶原料每斤成本高達大幾千元,所以,經過合理的測算,武夷山市茶業同業公會將武夷岩茶的上限定為6萬元/斤。姚信恩對此認可,以目前的岩茶行情來看,好的岩茶原料每斤成本高達幾千元甚至一萬多元,所以,將武夷岩茶的上限定位在每斤6萬元合情合理。

天價茶引發的輿論風暴,在今年新茶上市前,引發了對整個行業的監管風暴。福建省多部門已開始開展針對天價茶的整治活動。2月21日,福建省市場監管局、農業農村廳聯合發出整治通知。兩天後,福建省紀委監委網站發布《關於涉及「天價茶」等名貴特產類特殊資源問題信訪舉報方式的公告》。福建省紀委書記、省監委主任李仰哲到安溪縣專題調研和督促「天價茶」整治工作。

武夷山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局長連永忠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月19日一早,武夷山市市場監管局、稅務局、公安局等就組成茶葉市場調查工作組,趕赴福州核實處置,後期又兩次組織人員去福州、廈門、泉州等地暗訪了50多家茶葉門店,市場上沒有發現銷售「非賣品」「品鑒茶」及超過6萬元每斤的茶葉。

天價茶長時間以來緣何屢禁不絕?中新網報道稱,武夷山是武夷岩茶主產地,主要消費市場卻在武夷山轄區外,存在跨區域執法的難題。連永忠稱,武夷山雖是茶葉主產地,但從檢查情況看,所謂榜單上的茶葉都是在武夷山轄區以外市場銷售。他表示,因為不能跨地域執法,所以到福州等地時,只能暗訪。

王曉軍稱,2018年至2021年,網傳銷售過天價茶葉的武夷山茶企有26家。武夷山市安排26位市領導一對一、點對點地服務和引導。「我們不是整治它,是服務它。幫助這些茶企健康發展,因為茶產業對武夷山太重要了」。

茶葉是當地重要的經濟支柱。武夷山市作為福建省茶葉主要產區,現有茶山面積14.8萬畝。武夷山市委書記江建華說,全市將通過三年努力,到2022年,實現規模以上茶企100家、規模以上茶企產值100億元、產值億元以上茶企30家以上、產值5億元以上茶企6家、茶產業稅收3億元的「11363」發展目標。肖衛財稱,計劃經濟年代,武夷山市只有一個崇安縣國營茶廠(註:1989年8月,撤縣建縣級市即武夷山市),改革開放後,武夷山茶企越來越多,很多茶農都註冊了茶企,自產自銷。「我作為茶農,也註冊了自己的茶企」。

茶葉對當地經濟的意義顯而易見。王曉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武夷山市總人口24萬,從業人員大約有12萬。截至目前,武夷山市註冊茶企5100多家。可以說茶產業是武夷山的支柱產業、富民產業、精準扶貧的重要產業,養活了武夷山市半數人口。

(2020年8月8日,位於湖北漢川市的一處普洱茶倉。圖/視覺中國)

多位受訪的業內人士分析稱,不僅僅是武夷山,全國很多地方的茶葉主產區,茶產業都是當地主要經濟支柱,而真正能推出天價茶且有市場的茶企,都是規模較大、也有一定技術含量的茶企,這類企業對當地經濟貢獻率也較大。「因此,政府整治『天價茶』的時候,也會投鼠忌器」。價格被炒高後,對茶農也帶來了衝擊。福建省政協常委、民建省委主委吳志明曾在新華社的報道中表示,一些茶企過度炒作、過度包裝,以次充好、以假亂真,岩茶的信譽度有持續下降趨勢。近兩年以來,中低端岩茶滯銷率達40%以上。

武夷山市也在通過多條途徑,力圖管住「天價茶」。官方表示,將加快健全茶葉質量可追溯體系,組建茶葉交易中心,全面梳理「天價茶」亂象背後涉及的違規違法問題,形成「問題清單」。

「這次事件所引起的政府關注度和整治力度,在武夷岩茶產業中前所未有。」成立於福建的海峽兩岸茶葉交流協會在一篇文章中評價,非健康的發展模式無法長遠,茶產業看似風光,實則虛弱不堪,專項整治的一把火也可能滅不了天價茶,更重要的是武夷岩茶產業的發展如何「藉由此次事件真正走上正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林賢治:寫作只受自己內心的支配
「逝去的未來」:非洲叢林中曾藏著一座科研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