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歷史學家指出,安史之亂是必然的結果?但真實的原因不會告訴你!

歷史學家指出,安史之亂是必然的結果?但真實的原因不會告訴你!

安史之亂確實是必然的結果,但並不是什麼統治階級的荒淫腐朽,驕奢淫逸造成的。以這些理由作為評價歷史事件的基本態度,不是無知,就是蓄意裝傻。讓人們感覺歷史很無聊,歷史很無恥,僅此而已。實際在歷史上,安史之亂的爆發與其說是所謂的統治階級荒淫無道,倒不如說當時唐朝改變了中國近千年的軍事組成制度。

正是因為軍事制度的改變,使得當時的安史之亂成為必然,這也是一個制度在剛出現以後必然會遭受的因不成熟而導致的社會動亂。唐玄宗之前在中國實施了千年的徵兵制,就是需要的時候徵集士兵,由武將訓練,然後領兵打仗。軍隊和將軍之間的關係除了在作戰時有直接聯繫之外,其他的時間都是分開的。並且由於大統一的原因,曾經的社會軍民融合變成了軍民分開,大量的人口和勞動力都放在種地上,而只有少量的人口被征做士兵。

這也是為什麼在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進行作戰的時候,我們總是吃虧。因為徵兵制是指徵集國內人口的一部分作為軍隊,而且這個軍隊並不是常備軍。不僅需要輪番換崗,交換地點,同時兵役的服役期也有一定日期。所以在徵兵制的前提下,為了能夠降低軍事支出的成本,往往是就地徵兵。這也是為什麼漢朝的人口規模比匈奴很大,但是漢朝能夠徵集到的士兵卻很少,屢次被匈奴侵犯邊疆。

就是漢武帝時期徵集了幾十萬大軍的北擊匈奴,但是就打那麼三次,整個國家的國力就空了,甚至有一些地區爆發了流民起義。除了漢武帝之外,一般沒有人,也沒有皇帝敢這麼做。大部分的時間實行徵兵制的都就地徵兵。方圓不足最多就是想邊疆移民,然後在移民中徵集士兵。

但是在唐太宗天寶年間以後,進行了兵制改革,由原先的徵兵制轉變為募兵制,募兵制就是由將領自己徵集士兵,並且朝廷錢糧作為軍費。軍費到底是中央給還是地方的武將自己籌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會有不同的解決方式。一開始唐朝政府確實是想把軍事財政權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但一方面支出太大,另一方面,當時的唐朝內部人口老齡化以及少子化現象跟現在一樣嚴重,沒有足夠的稅源,所以最終就把軍事財政權也下放到了個地。

這一點保證了地方統帥的軍事財政權。他們本身就有軍事指揮權,負責安定邊疆秩序以及對少數民族出擊。他們有軍事保有權嗎?一開始是沒有的,但是後來由於常年作戰,這種軍事上的保有權,他們也獲得了,最後就是行軍打仗必須要的糧食,這個糧食在最開始也並不是給這些地方軍官的。而是嚴格控制,但還是那一點成本太高,中央財政無力支付。

這才把這一個特權下放給了節度使。這麼做在當時有幾個好處,第一個,中央財政獲得極大緩解,沒有了曾經的壓力,因為當時的唐朝政府最缺的就是錢。巨大的開支被剝離掉了,對於唐朝政府確實是好事一樁。同時,這些權力下放給了周邊的節度使,不僅拱為了邊疆,而且在對外作戰中。軍事力量也得到了提高。唐朝最繁華最鼎盛的時候就是唐玄宗放權任用節度使的時候。不得不說,唐玄宗的一系列政策既造就了唐王朝最後極度的繁華,同時也造就了逃亡潮前所未有的曠世災難。

但是這種兵制改革究竟成功了嗎?我認為是成功的,因為在唐玄宗之後的將近1000年的時間裡,募兵制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兵力徵集模式。唯一一點區別,就是大家都吸收了安史之亂的教訓,把其他的軍事權力做到儘可能的分割,而不是全都委任給節度使。之後的王朝為了這一點也費盡心思,比如說宋朝,為了不讓地方軍政官員掌握糧食,寧可把糧食浪費在道路上。

也絕不允許地方軍官私自屯糧,甚至北宋寧願默認運糧官的貪腐,也不能讓地方有一點兒能夠私吞糧食的可能。到了明朝,除了邊疆移民,屯田以及嚴格控制之外,甚至還把自己的國都放在了邊境線上。形成了天子腳下地方官和武將不能輕舉妄動的局面,但這也使的核心統治區暴露在邊疆一線,甚至在後期畏首畏尾,在需要放權授予地方武將全權處置大權去鎮壓農民起義的時候,中央依然不肯放手。最終導致前線軍隊的作戰能力下降,軍費無法得到彌補。進而造成了很多正規士兵叛逃進入農民軍反過來進攻明朝軍隊的窘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史圖鑑 的精彩文章:

現代化影響傳統文化生存?不能才是假的,關鍵還是傳統的現代化
中國月收入1000比美國民眾更幸福?國富民強是該有個先後順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