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孔子說錯話,被人抓住把柄,他的回答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說錯話,被人抓住把柄,他的回答值得我們學習

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生主張「禮」和「仁」的學說。對於春秋末年,禮崩樂壞的現實,孔子總是痛心疾首,為此不惜四處奔波,希望能有君主接受自己的主張。可惜,彼此的各國諸侯,為了爭地盤打破頭,根本沒有人聽從孔子的「仁」,孔子的一生可以說是鬱郁不得志。

但是,這並沒有影響孔子在隨後的兩千年之間,成為讀書人心目中的「聖人」,因為孔子的見解,確實能在很大程度上,指引人們走向成功。

不過,就算是一位「聖人」,孔子也並非沒有犯過錯誤。在《論語·述而第七》中,記載了孔子犯下的一個過錯——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孔子退,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

簡單翻譯一下:有一位姓陳的、主管司法的官員問孔子:「魯昭公知禮嗎?」孔子回答:「知禮。」孔子走了只有,陳司敗就向孔子的學生巫馬期作了一個揖,請他走近自己,說:「我聽說,君子是沒有偏私的,難道君子還包庇別人嗎?魯國郡主娶了吳國的女子做夫人,吳國和魯國是同姓國,所以稱這位夫人為『吳孟子』,做出這件事的魯昭公,如果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巫馬期就把陳司敗的話告訴孔子。孔子說:「我孔丘太幸運了啊,如果我犯了錯,一定會有人知道(並且提醒我的)。」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非常講究同姓不通婚。魯國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國,姓姬;周朝還沒有建立的時候,部落首領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為了讓父親把首領的位置傳給弟弟季歷(周文王的父親),而跑到了蠻荒之地,建立了吳國。所以,吳國也是姓姬。魯昭公娶了同為姬姓的吳國女子做夫人,這是不符合當時的禮儀的。

春秋時期諸侯國夫人的名字,是她出生的諸侯國加上她的姓,在丈夫死後,是丈夫的謚號加上她的姓。此時魯昭公還在世,所以這位魯國的夫人,其實應該被稱為「吳姬」,但是因為魯國也是姬姓,只能稱呼她為「吳孟子」。

但是孔子很顯然忽略了這一點,在陳司敗問他對魯昭公的評價時,孔子回答「知禮」。這就讓陳司敗抓到了孔子的把柄,說孔子偏袒魯昭公。因為孔子是魯國人。

孔子知道了自己這個失誤之後,卻說了一句令人很敬佩的話:「我孔丘太幸運了,我只要犯了錯誤,就有人給我指出來!」

此時的孔子,其實已經有了很大的名氣,但他依然很坦陳地面對自己犯下的錯誤,並沒有因為這件事可能會損害到自己的名聲,而藏著掖著,或者惱羞成怒地進行辯駁。這才是孔子磊落的胸襟。

其實,在《論語》中,我們不難找到孔子對人犯錯誤時,該怎麼辦的指導方法。《論語·子罕第九》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子曰:「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孔子說:「做人要以忠和信這兩種道德為主,不要同自己不同道路的人交朋友。如果有了過錯,就不要害怕改正。」孔子正是用這樣的言行,來要求自己。誰都不可避免,會犯錯誤,犯了錯誤,不要害怕去改正。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孔子說:「符合禮法的話,我們能不聽從嗎?改正錯誤才是最可貴的。恭維讚許的話,誰聽了不高興呢?但只有認真地推究,這些話的真偽是非,才是最可貴的。只是高興而不加分析,不知道人家恭維你的話是真是假,只是表示聽從而從不改正錯誤,這樣的人,我實在是沒有什麼辦法的!」

現實中也確實有很多這樣的人,他們犯了錯誤也承認,但是承認了也不改,這才是最讓人頭疼的。不僅我們頭疼,孔夫子也頭疼,也不知道該怎麼對待這種人。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讓自己也成為這種人。

孔子作為兩千多年前的一位哲學家、思想家,可能有一些觀點已經不符合現在的趨勢,但其中依然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值得我們學習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順說名著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和賈母平輩的老人,遭到王熙鳳捉弄,原因很可悲
嚴寒的冬季,豪門賈府用六種方式取暖,有一種今天我們還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