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一個手機APP,就能改變你的性格?|PNAS

一個手機APP,就能改變你的性格?|PNAS

想要變得更善交際?還是不想再當受氣包了?這款試驗性 APP 或許能幫你改進。

原作 Kasra Zarei

翻譯 許楚楚

編輯 魏瀟

幾年前,瑞士蘇黎世大學(University of Zurich)的一名學生 Sibill Schilter 得知,她的學校正在招募人員,以測試一款智能手機 APP 能否能幫助人們改變他們的性格特質。作為展現人們思維、情感和行為的形態模式,人類的性格特質通常被分為五類,亦稱「大五人格」(the 「big five」):開放性、公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經質。

為了能夠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好奇心的促使下,Schilter 報名參加了這個項目。她覺得自己的性格可能有些太過隨和了,她自述道:「我是那種總想讓身邊每個人都感到滿意的人。但其實我想讓自己變得更懂得說『不』,尤其是遇到那些自己內心抗拒的事情的時候。」

數十年來,心理學家們一直在爭論,人們的性格特質到底是固定的還是可變的。此次 Schilter 所參加的研究就希望弄清楚,如果一個人連續三個月每天使用這款 APP,是否足以讓性格特質產生明顯且持久的變化。

這款被命名為「桃子」(Peach,取自 PErsonality coACH,即「性格教練」)的 APP,其工作原理類似於將日記本、控制面板和簡訊發送器整合在一起。在控制面板中,用戶可以看到他們所設目標的概述、能夠顯示其進度的日曆、以及本周的任務安排。比如,一些想要變得更加勤勉的用戶可能會在下課後被分配做一個小時的家庭作業。每天,APP 會向用戶發送兩次通知來提醒他們(完成任務),如果用戶取得了進展,它就會在控制面板上有所顯示。

用戶還可以與該軟體內的數字教練進行對話,談論他們的日常活動。那是一個同樣被稱作為「桃子」的聊天機器人,它會詢問用戶最近正在做些什麼任務,或者詢問他們的壓力大不大。用戶還可以選擇每天寫下日記,對上述五個主要性格特質進行每日的自我評估。比如:你會怎樣描述今天的自己?是害羞還是外向?

「桃子」 APP 的使用界面。

圖片來源:Stieger, M., Ni?en, M., Rüegger, D.et al.PEACH, a smartphone- and conversational agent-based coaching intervention for intentional personality change: study protocol of a randomized, wait-list controlled trial.BMC Psychol6,?43 (2018).

通過實驗,研究人員最終得出結論:這款 APP 確實有效。相關研究結果於2021年2月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上。據介紹,這項研究共有 1,523 名志願者參與。與對照組相比,接受智能手機干預被試的自我報告顯示,他們的性格特質往他們的目標方向更近了一步。總體而言,參與者的朋友、家人和親密夥伴在自願觀察他們的過程中也注意到了他們性格的變化,在研究結束三個月內,參與者和觀察者都報告稱這種變化持續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根據觀察者的報告,那些想要增強某一特質的人發生了十分顯著的變化,而對於那些想要減弱某一特質的人,其變化卻並不大。這表明,相比於消除某一特性,當一個人增強某一特性時,其他人可能更容易觀察到。

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國布蘭迪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生命發展心理學實驗室(Lifespa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Laboratory)的博士後研究員 Mirjam Stieger 稱,當用戶每天與「桃子」 APP 多次互動時,這種干預行為的「高劑量」特性,是推動性格改變的關鍵。「這就是『重複』的力量!」

項目 PI 、蘇黎世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Mathias Allemand 對此表示贊同,並補充說,人們可能嘗試的其他干預手段通常並沒有那麼密集的頻率,比如看心理醫生或參加冥想課程,一般都是每一到兩周進行一次。而這款 APP 的可達性、可用性和可變性,讓它變得更具吸引力,比如用戶可以每天和「桃子」進行不同的對話。Allemand 對此評價說:「這就好比你的口袋裡同時擁有了一部智能手機和一個能陪你聊天的教練。」

Schilter 也認可這一觀點:「我真的很喜歡這款軟體,因為每周都會有一個新目標等著你去追求。而且智能手機便於隨身攜帶,因此沒有那麼多使用上的障礙。」

不過,Schilter 也承認自己並不總能完美地遵守 APP 給出的指令。有幾周她能夠完成 APP 分配給她的任務,有時就不能。比如,她順利完成的任務包括:在別人讓她做一些她不想做的事情時表示拒絕,以及寫下自己未來五年想要完成或者經歷的事情。失敗的任務則包括不讓別人插隊,那是因為當時就沒有人想插隊(這是在 Covid-19 暴發之前,那時陌生人之間還沒有安全距離一說)。但她說,使用這個 APP 確實讓她對過去發生過的事情進行了反思。

Allemand 說,這款 APP 的作用之一,是提醒人們他們正在做的事情和他們想要達到的目標之間的差異。無論是通過自我評估還是完成每周任務,如果用戶沒有朝著他們設定的目標發展,儀錶板上的圖標將閃爍黃色(毫無改變)或是紅色(與預期目標背道而馳)。就像接受諮詢一樣,APP 可以通過讓人們保持工作狀態和參與度來幫助他們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在實驗的最終階段, APP 通知 Schilter,她已經成功實現了自己所期望的目標,不再是一個「太」好說話的人了:儀錶盤因此亮起綠燈,並給她發送了一個鼓勵的信息,提醒她繼續練習這項技能。Schilter 說:「現在,我更善於堅持自己的觀點,或者在我覺得對某件事不適時表達自己的感受。此外,在某些情況下,我感覺自己不表現得那麼隨和也沒有什麼不妥。」

在此次活動中,Schilter 的觀察者朋友們填寫了三份關於她性格的在線調查:一份是在她使用該 APP 之前的一周(作為預測試),一份是在 10 周使用期結束後的第一周(作為後測試),還有一份是在使用期結束的三個月後。研究結束後,通過給她的表現打分,他們認為 Schilter 能夠更好地堅持自己的想法了。

雖然一些專家仍然認為性格是固定的,但如今「大多數的專家相信,人的一生中性格特質會發生變化。」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心理學教授 Brent Roberts 提出上述觀點,他同樣也是這項研究論文的合著者。

美國休斯敦大學(University of Houston)社會心理學助理教授 Rodica Damian 並未參加此次項目,但對這一觀點表示贊同:「人們的性格會在日趨成熟中發生變化。例如,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為了應對生活,大多數人會變得更認真、更隨和、不再那麼神經質。」

然而,專家強調,由於對某些情況或生活的某些方面不滿意,有一些人有些人必須要改變自己的性格。這種改變最終來自於他們自身。Allemand 說道:「其實,改變人們的並不是 APP,而是人們自己。APP 只是達到該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已。」

作為此次項目的參與者,Schilter 也有同樣的感受:「你必須想要改變。你必須反省自身。你必須每天都能有一些時間(去做這些事),不用太多,但它仍要佔據你日常生活中的幾分鐘時間。」

Damian 表示,她對這項研究印象深刻。相較於其他治療方法,她認為:「這項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有據可依。它有可能提供一種更易於獲取的干預手段,這有助於進行快速的、個性化的改變。」儘管如此,她也指出,因為隨訪期為 12 周,所以「我們還不知道在這之後,這種變化會持續多久」。

因此,Stieger 和 Allemand 希望通過觀察一部分被試來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他們將在一年後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提供相關數據信息。此外,研究小組還從用戶的智能手機中收集了一些數據,這些數據被稱為「數字足跡」(digital footprints),其中包括他們發送和接收的電話和簡訊數量,以及通過藍牙功能檢測到的附近設備的數量。研究人員計劃檢驗諸如撥打更多電話或發送更多簡訊等指標是否能表明某人變得更加外向。

https://www.wired.com/story/can-an-app-help-change-your-personality/

論文信息

【標題】Changing personality traits with the help of a digital personality change intervention

【期刊】PNAS

【時間】February 23, 2021

【作者】Mirjam Stieger, Christoph Flückiger, Dominik Rüegger, Tobias Kowatsch, Brent W. Roberts, Mathias Allemand

【DOI】https://doi.org/10.1073/pnas.2017548118

【摘要】

Personality traits predict important life outcomes, such as success in love and work life, well-being, health, and longevity. Given these positive relations to important outcomes, economists, policy makers, and scientists have proposed intervening to change personality traits to promote positive life outcomes. However, nonclinical interventions to change personality traits are lacking so far in large-scale naturalistic populations. This study (n = 1,523)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a 3-mo digital personality change intervention us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nd the smartphone application PEACH (PErsonality coACH). Participants who received the intervention showed greater self-reported changes compared to participants in the waitlist control group who had to wait 1 mo before receiving the intervention. Self-reported changes aligned with intended goals for change and were significant for those desiring to increase on a trait (d = 0.52) and for those desiring to decrease on a trait (d = ?0.58). Observers such as friends, family members, or intimate partners also detected significant personality changes in the desired direction for those desiring to increase on a trait (d = 0.35). Observer-reported changes for those desiring to decrease on a trait were not significant (d = ?0.22). Moreover, self- and observer-reported changes persisted until 3 mo after the end of the intervention. This work provides the strongest evidence to date that normal personality traits can be changed through intervention in nonclinical samples.

【鏈接】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8/e2017548118

點個「在看」,分享給更多的小夥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研圈 的精彩文章:

薦號|一個人讀了碩博士會有哪些改變?
從投稿到發表:Hindawi提供極簡的出版流程,給科研人員帶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