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瑜伽 > 收藏級乾貨!陳思:從《奧義書》到《瑜伽經》——瑜伽與印度哲學

收藏級乾貨!陳思:從《奧義書》到《瑜伽經》——瑜伽與印度哲學

編者按:

陳思院長,早年就讀於印度德里大學歷史系,曾受邀在德里大學哲學系講授中國哲學,2011年邀請艾揚格大師首次訪華引起世界轟動,2012年在艾揚格大師的支持下在廣州創辦了艾揚格瑜伽學院,從此拉開了艾揚格瑜伽在中國傳承的序幕。

陳思院長多年來對東西方哲學和瑜伽有深入的研究,部分線下學員有幸聆聽過陳思院長關於瑜伽與印度哲學的專題講座。以下內容來自2019年陳思院長在北京瑜伽學院分享的講座——」從《奧義書》到《瑜伽經》——瑜伽與印度哲學「,由學員 [ 漫步」原始「 ] 整理成文,對這位同學的學習投入以及整理記錄表示敬意和感謝。

」? 以下為講座內容整理,有部分刪改 「

全文共22000字,閱讀時間57分鐘,建議收藏以便學習。

陳思院長:今天來北京分享印度哲學,主題叫「從《奧義書》到《瑜伽經》——瑜伽與印度哲學」。在正式進入主題之前,我想非常快速的梳理一下印度文化或者印度文明,為什麼它的關注點是這樣的。

我們大概的都聽說東西方文明不一樣啦,西方注重外部、物質、探索,東方尤其是中國和印度更加註重的是內在、身心這些,為什麼?為什麼結果不是西方更側重於內在和身心,而東方更側重物質的外部的邏輯?

丨2011年1月,陳思院長在印度普納拜會艾揚格大師

丨2011年,艾揚格大師與陳思院長在第一屆中印瑜伽峰會現場

有人能舉出世界上文明出現的順序嗎?就是古老文明出現的順序,第一個古老文明是蘇美爾,蘇美爾文明發源地是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大概三四十公里左右的區域,有的時候也叫做兩河流域。

就是蘇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兩條河,基本上都是從土耳其高原這邊發源,流經沙漠,這兩條河在中東沙漠最靠近而且水域交織的那一片水域,有很多的沖積、淤泥堆積等,在沙漠中心有一塊非常龐大的肥沃的土地,那兒長了很多的莊稼和農作物,被人類進行採集和馴服,再次培育,一般來說蘇美爾地區建立的文明被認為是人類在這個星球上據考古發現是第一個文明。距現在大概是多少年呢?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時候。

丨蘇美爾城市

我們不會去精確到多少,但一般來說我們有證據——考古的發現,是公元前4000年,現在是公元後2019年,我們說的是公元前再往前數大概4000年左右,人類的第一個文明就出現了。

第一個文明出現,它有一些標誌:

1、人類聚居;

2、構成了社會;

3、有規劃的建立了一個城市,它用土磚,有公共會所,有公共的排水設施,有農田規劃,有丈量,有灌溉等等。

那麼第一個文明出現了以後,它就向兩邊開始擴散,旁邊就是第二個文明——古埃及,按時間出現來說,第二個就是古埃及。第三個,我們一般認為就是古印度。當然在這期間的有一些不是特別被稱為是世界聞名的一些屬於主源頭性的文明。

丨古埃及遺址

譬如敘利亞、波斯,也開始在這個時期陸續的出現了,古埃及大概是公元前3400年左右,印度大概是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國大概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

我們要說明一點,四大文明是中國提出來的,在世界上沒有四大文明一說,如果一定要排,按照時間順序排四大文明的,中國還排不上四大文明。問題是這四大文明,它們起源當然跟時間沒有關係,都是在先後的幾百年間,人類文明就突然間都紛紛成型了,在地球的不同的區域開始紛紛成型了。

但是,地理條件確確實實能夠影響一個區域的文化,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所謂的或者說窮山惡水出刁民等等,反正我們大致心裏面都知道山水、物質,都能影響一個區域的文化和民風風氣。包括經濟模式,產業結構等等。

從這裡來看,首先是美蘇爾(美索不達米爾),就是後來建立了一個王朝,叫巴比倫,巴比倫王朝就是美蘇爾文明建立起來的一個王朝,其中特別有名的王朝,前一點、後一點它還建立了其他的王朝,亞瑟王朝等等這些都是那一帶,我簡稱蘇美爾地區。

丨蘇美爾文明分布地圖

造成他們的文化文明特質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地方,現在講一點地理特點,兩河流域的地理特點,雖然蘇美爾文明是第一個文明,但它叫兩河流域的文明,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是兩條河水的汛期以及發洪水的時間都不可預測或者說很難預測,而且非常頻繁。

也就是說整個兩河流域的人們,他們一方面當然是通過農耕來維持它的生存發展和繁衍,但是另外一方面就是這個文明裡的人,花了他們整個社群的最大的精力去預測和防範這個洪水,是這個文明所需花的最大的力氣。

可能大家都知道,第一個人類城市就是蘇美爾建立的,蘇美爾建立了人類的第一個城市,建立了第一個公共的排水系統,建立了第一個丈量系統,數學系統,還有灌溉系統等等。

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另外的系統的話,前面的這些努力很可能都白費,這個是什麼系統呢?這個就是占星系統,就是你們現在所聽到的各種雙魚座,獅子座,射手座,白羊座都是蘇美爾人建立的。

建立的本意不是為了告訴你雙魚座跟什麼座比較匹配,獅子座的人做工作有什麼特別,不是的,其實更多的還是預測洪水以及保證他們的生存。所以就是說人總要有一個辦法對於外部的力量,希望能夠了解、能夠預測和能夠控制來保證自己的生存,是吧?

埃及的洪水情況稍微好一點,埃及的尼羅河的洪水,它每年的汛期都很準確,而且基本上可以精確到每年每月的那一個星期內它就要到來,但是它跟兩河流域的情況不一樣,就是它的洪水量特別巨大。

丨古埃及的最大疆域範圍

尼羅河是世界上最長的河,因為它貫穿了好幾個國家,差不多是從中非一直流到地中海,所以它從很多的支流匯聚起來的水量,等於是積累了幾千公里的汛期,各種支流全部都在那一個很短的時間內,積累到了這個幹流上面,所以它的水量非常巨大。

因為它汛期特別準確,特別可預期,那麼除了日常的收成以外,全國人的所有的精力、材質,都要在想明年的這一個汛期的洪水該怎麼弄?所以久而久之,埃及人規劃建造龐大的建築和工程的能力就慢慢地形成起來。

至於他們建造金字塔的這個能力,我們可以知道埃及人是有可能建的,不一定是外星人,因為他們習慣了要做這種宏大的規劃和建造。有另外一個文明,你可以理解為是埃及文明的一個延續。

埃及、巴比倫和另外小一點的叫敘利亞文明,這三個文明的一個小的延續,或者結晶為希臘,因為一般來說,大多數人如果簡單的說,就說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很簡單的說,一般就是這樣說的。

丨古希臘城邦

但問題希臘文明並不是簡單的突然冒出來,它繼承和梳理了埃及、巴比倫和敘利亞文明的那些元素,彙集成了希臘。希臘文明的一個特點,也是比較糟糕,它是千島,自古它基本上沒有多少農地,它很難建造一個像樣的,尤其是能夠維持它的不斷增加的人口的那個莊稼。

所以希臘人他只好去貿易,跨過地中海之後,對面是希臘,旁邊就是那個巴比倫河和敘利亞,或環地中海,這邊是土耳其,土耳其下來就是敘利亞、巴比倫了,所以無論通過海路還是陸路,希臘人都可以到達這些地區。

問題是希臘人拿什麼來跟那些地區的人進行貿易呢?你們知道希臘人賣什麼嗎?(同學:賣啟士、石頭。大家笑)你們知道奧運會源自於希臘吧,希臘人的代表和平、代表勝利的都是橄欖枝,這並不是希臘人有多愛橄欖。

因為它那地方基本也就沒別的,它的那個土質、土地和山地的情況,特別適於種橄欖,種其他的也就不太適合,從物種上來說橄欖樹特別多,就好像有些西安人問我,說:你知道我們西安為什麼是中國面的種類最多的地方?各種面或者說各種面製品是全國最多,全球最多。

我說:為什麼?他們說:我們就沒別的(大家笑)。所以唯一豐富的就是面,麵糰、麵粉,但是你不能老吃一種,同一種原料你得讓它的口感、口味豐富起來。

同樣古希臘利用橄欖,橄欖油、橄欖干、腌橄欖等等,各種各樣的東西,還有衍生品,各種各樣的罐子,在罐子上面刻各種畫畫的東西,後來也成為了特別暢銷的其中一個衍生品,也就是說希臘人為了滿足他們生存的需求以及他們生活物資的豐富性,他必須把自己剩餘的東西跟外面進行貿易。

丨橄欖樹

在貿易的過程中,你看這幾個文明裡面只有希臘,是不得不貿易才有足夠的物資的,貿易的文明它就會梳理、會總結、會記賬,尤其是會選擇那些好的,以及尤其它在哪個地方學習回來的花紋、雕塑,刻在陶罐上面,賣了別的地區,下一次這個圖文不好賣,他就不再畫了。

就是他有一個基本的市場遴選機制來幫助他們梳理,從希臘,從巴比倫河,從敘利亞地區學習過來的各種文化,雕塑,繪畫,美術這些元素,包括圖騰,所以為什麼你會發現,哇,這些很粗糙的而且從造型上非常巨大的有威懾力、有震懾力的這些雕像、圖騰、繪畫到了希臘以後,幾乎是同時期希臘人把它做得像天神一樣的美。

因為要賣價錢的呀,誰買、買來幹什麼呢?是有錢人家買來做裝飾。你不可能買一些很嚇人的東西來做擺設的吧?

所以古巴比倫,古埃及,古敘利亞和古希臘這幾個源頭有一個特點,他們為了生存,為了發展,尤其是為了生存,還暫時不一定說得上發展,他必須花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整個民族必須化在防禦、預測、抵禦、抵抗外來的這種生存威脅上面,否則他們將會家毀人亡了,你根本就沒有辦法生存。

所以如果一個區域的大的群體,它延續了幾百年上千年,他們的整個精力和智力都放在這個領域,他所創造出來的一系列的機制、文明的個性,以及代代相傳的教訓及這種智慧經驗,是不是基本上就為這一個文化和文明定調了?

丨古印度文明地圖

為什麼印度和中國又不同?這裡應該有不少人到過印度的吧,印度在古文明國家裡面是一個非常奇葩的非常例外的一個存在。印度的次大陸是類似於鑽石這麼一個形狀的,地理學上叫次大陸,因為它不是一個完整的大陸,喜馬拉雅山在印度的上面把它一橫橫斷,使印度幾乎不跟其他的大陸相連。

它被喜馬拉雅山脈切斷,然後自己成為一個三角形,你說它是半島,它又被比半島大,你說它是大陸,它又是獨立的,又不是大陸,所以印度是次大陸。

那個地方有一個特點,喜馬拉雅山下面基本上第一沒有特別大的高山、沙漠、山地,你如果在印度坐火車旅遊過的話,你會發現從東到西,從南到北,無論你是做什麼方向的火車,如果需要坐幾天幾夜的話,基本上你隨時看外面的話,看到外面基本上都是黑黝黝的土地。

中國目前的國土疆域是印度的三倍,但是印度的可耕種面積是中國的三倍。所以你可知,在印度現在的人口都能夠承載,在文明濫觴時期,基本上你撒點什麼,它就生長了。

我在印度讀的是歷史系,我問過老師的,印度有沒有印度的古代農業科技史這樣的題目或者書,老師說:沒有,我們不需要。那麼人的精力啊,只要吃飽了其實都一樣的,就是他總要折騰一些東西。

所以沒有生存的威脅,但是精力還在那兒,那他就會考慮名譽啊,地位啊,幸福啊,職稱啊,所謂的幸福感吶,生存的意義啊,生命的意義呀,以及這些東西的背後是什麼呀?甚至有人開始考慮我怎麼可能擺脫生死這個事情?這些都考慮了。

而且恐怕在這個世界上到今天為止,我說到今天為止,甚至到未來的500年,1000年我不敢說,我認為都沒有公元前的1、2千年前的印度人整的這麼龐大,這麼細緻、系統和徹底的,印度人在這幾千年真的是整的很徹底、很明白的。

所以現在有個共識的,學科技,我們到美國去,學身心靈還是在印度,因為所有的一代代人,整個國家的一代代人的最聰明的頭腦都在研究、實踐、觀察、總結、傳承這些東西。

丨印度僧侶

那中國是什麼樣的?中國很有意思,中國在介乎西方的那幾個國家和印度的中間,就是說中國有很糟糕的地方,也有很富饒的平原。我們在學古代歷史的時候,有句話:民族遷徙的歷史就是中國農業技術傳播和發展的歷史,這句話的總結是很準確的。

雖然中國歷史的90%都是錯的,但上面這一句話是真的(大笑),這句話確實是真的。中國有很大的沙漠、戈壁、山地、丘陵和沼澤,中國的國土,只要看一下中國地形圖,你就會發現中國其實絕大多數的面積都不適宜耕種農業。

有一些特別艱苦的地區,它必須發展出一些技術來,發展出一些工具來改善他們的灌溉、肥沃土地的質量和種子的質量,以及收成的品質,這些技術隨著民族的遷徙、融合,這些技術本來掌握在很艱苦的地區的人們的手裡,但他們遷徙到比較平坦的富饒的地區的時候,在這些地區定居、富裕、穩定,更重要的是他們有了印刷技術,有書,可以把這些東西刻錄、收集並傳播下去,又把它進一步的擴大化,比如《天工開物》《齊名要素》等都是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的集成、集要。

我是中國人,知識分子的職責就是要找出自己自身的毛病,我們知識分子的職責就是批判,是吧?因為中國的這種狀態,所以你說它向外探索和掙扎求存的任務很迫切嗎?也不是很迫切,對吧?

你說它沒有生存的威脅,全身心所有的時間都能夠放在生命的意義上面探索,好像也還沒有吧,它就介乎兩個極端的中間,但在這兩個極端的中間它有好處。即西方把整個工業文明、科學技術以及現代的各種的科技開發出來了以後,因為我們好歹有這個DNA,我們承接起來很快,比印度快,印度對接科技肯定我們沒快。但我們也有內在的一些東西,也有這個DNA,承接印度的那一套又比西方人快,總的來說我們還是挺好的。

印度文明為什麼是這個調性,我們大概就梳理清楚了,接下來我們就要進入正題,印度既然是這樣,那它的整個理路和理論脈絡是怎麼樣的?

丨哈拉帕城市

更早的時候,所謂的哈拉帕文明,就是我剛才說的印度文明起源於公元前大概3000年,指的是哈拉帕文明的這一個時期,但哈拉帕文明是怎麼起來的,怎麼消失的?它是什麼人種?用什麼語言?都沒有定論。

有的時候是說原住民,有的說是早期的所謂的雅利安人等,也一直是猜,誰都可以猜,最終沒有一個統一的、令所有的學術流派、歷史流派都能夠接受的觀點,尤其是關於哈拉帕文明建造了城池,創造了還不錯的這個文明,但後來怎麼消失的也沒有定論。

有人說是瘟疫,有人說是水源枯竭,有的說是戰爭,都沒有一個有最終的說服力的。現在的問題就在於,甚至我當時在課堂中都提出過質疑,說:你怎麼能夠把這個當做是一個文明的源頭呢?你沒有足夠的說服力啊。

哈拉帕文明它也可能就是確確實實的蒸發了、沒有了,現在一般來說,印度文明的真正的源頭,是所謂的吠陀文明。而吠陀文明已經是在哈拉帕文明消失了以後,就是莫名其妙的消失了以後過了幾百年以後逐漸開始在恆河流域出現的一些典籍的集合。

丨吠陀經

這就是所謂的四部吠陀經,第一部是梨俱吠陀,其他的幾部撰寫的時間跨越了可能要上千年,那都是後面的人不斷的收集,不斷的編輯,不斷的調整,至少到達佛陀時代,四部吠陀才最終完全的穩定下來。

但是我現在說的是,作為一個歷史系歷史考古的角度來說,四部吠陀是人寫的,而且是穿越了幾個世紀,最終才慢慢的穩定出我們所知道的版本。但是印度人不這麼看,尤其是印度教徒或者婆羅門,在婆羅門人的眼裡面,吠陀(韋達)的意思是知識或者說叫神聖的、特別神聖的、神的知識。

那這個知識是從哪裡來的呢?我們說的吠陀時代是從公元前大概20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跨度大概有1000年的時間,這個時間段的人的整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觀)都是由吠陀所主導。

吠陀思想一般有三大宗旨:

1、吠陀天啟,認為這個經典它不是人寫的,它是婆羅門這一個特殊的種姓在一種特殊的狀態下,聽到上天尤其是普魯薩(香)祂們在甚深的禪定裡面發出來的聲音,婆羅門憑著他們的記憶背誦下來的,這是婆羅門的描述、他們告訴大家的。這第一步的吠陀天啟確定了這個典籍的地位,至高無上的智慧。

2、祭祀萬能。人在任何時候,只要吃飽了,TA都必須要有事情去折騰,來來去去古今中外的人,最終折騰的一個事情無外乎就兩個字,幸福,幸福包含的東西很多,升職、升官發財、疾病祛除、延年益壽等等,你能想得到的、人終其一生的所有的想法,只要是你現在得不到你想得到的這叫幸福,或叫另外一個名詞——改變一下命運。

當你有疾病時你想消除,這是超越你當下的能力的,其它事情也同樣,要升職、要發財、要娶個漂亮的老婆、要嫁個好的人家、要生個兒子等等這些,都是超越你當下的能力的,至今的我們也還是在求這些,我們求的也是這些。只要涉及改變命運的任何訴求,只有一個方法達成,那就是祭祀,

3、婆羅門至上,即規定這個儀式只能由婆羅門舉辦。

這一條一條扣的是很緊的,所以說吠陀時期的三大綱領,你們可以查一下的,你就知道這是幹什麼用的?是什麼?是這個時期的,即印度文明的源頭是什麼?代表的經典是什麼?核心綱領是什麼?它核心的目的是什麼?涉及的群體利益是哪個?

這個搞了一千多年以後,有一個群體就覺得你這不是壟斷嗎,命運改變只有你們一群人可以操作?只有這一個途徑?不對吧。咱這群人通過自己的實踐、冥想,而且是離開家、離開社會,躲到森林裡面一代一代的去冥想。

不是一個人,是接力一樣的一代一代的冥想了幾百年,而且把這些感悟不斷的互相分享、互相傳送和互相分析以後,他們發現不對,改變命運的方法:

1、不是吠陀時期的途徑的;

2、也不是由你們這個群體(婆羅門)所壟斷的。

這一個反對婆羅門的這種祭祀儀式的壟斷權和命運改變的唯一方式的這個運動,以及這個運動所產生出來的典籍叫《奧義書》

在吠陀方面我想再多講幾句,講一下種姓這個問題。

婆羅門為了把整一個社會場景以及他們自己的特殊地位更加的合理化、合法化,在吠陀經典裡面是有一個概念來描述的,普魯薩(香)作為原人或者第一個神人,有點類似於上帝的角色,所有的其他人都從祂身上長出來的,但是從不同的部位長出來。

1、婆羅門從普魯薩(香)的嘴巴里長出來,他們負責的是溝通天人,代表的是教育、祭祀,代表的是曼德拉,代表的是咒語,如果沒有咒語,祭祀是沒有效果的;

2、第二個種姓叫薩蒂利,是從普魯薩(香)的肩膀長出來的,肩膀是擔當,薩蒂利的角色是王侯將相軍警官兵這些人(公務員);

3、費舍是第三個種姓,是從大腿里長出來的;

4、第四個種姓叫首陀羅,有的時候把首陀羅直接叫賤民,也有把首陀羅以外的叫賤民。但實際上到後來因為社會慢慢的分化,有很多群體已經是這四大種姓涵蓋不了了,所以凡涵蓋不了的統一叫A~T~SH~即種姓外的,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地位都很高的,基本上都是A~T~SH~——不可接觸者。

費舍——第三個種姓是經商的,第四個種姓——做耕作的、清潔的、建造的、手工藝者等等都是首陀羅,如果你從今天的社會經濟結構來看,你就發現這個分法是很合理的。

它是個金字塔型,最底層的是農業、建造、和各種工業品的生產者,它生產糧食、生產產品、建造房屋、建造工事等等,最底層人數肯定是最大的;生產出來的東西需要流通,那倒數第二階層就是費舍就是商人。

有了經濟以後,你得有組織的得有管理,所以倒數第三個就是政府和軍警、公共機構;至於婆羅門,在其他的文明裡面叫祭司,但問題是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裡面,最成功的祭祀階層就是就是印度的婆羅門,其他文明的祭祀後來都變成了國王的或者說皇宮的附屬。

因為婆羅門很善巧的把全民的命運改變的這個事情、這個壟斷全放在他們自己手上,其他的文明沒有發展出這麼一套精妙的關於命運的理論體系來,讓全民都成為一套宗教信仰系統,讓全民都相信,信受奉行,直到今天。

丨1837年《印度種姓七十二圖例》中的婆羅門

當然到了今天,所謂的婆羅門已經不是那個時候的婆羅門了,現在變成了印度教,但印度教的很多的東西也還是婆羅門的那套,婆羅門今天的地位,無論是經濟地位還是政治地位,仍然是印度最高的。

你可以簡單簡單的認為現在印度的民主,從中央到省到市到鎮到村,每一個地區的頭領都是婆羅門。這很簡單,因為你從出生或者你還沒出生,你爸媽的結婚就是婆羅門操辦的,結婚的日子也是婆羅門選的。

你出生以後,你爸媽找的第一個人一定是婆羅門,來看你的出生時間,來看你的命盤,你的滿月酒的時間和儀式的主辦,你的成人禮,你的生病的時候的祈禱,你結婚時候的婚禮,你在生孩子的時候的所有的東西的操辦,包括你死亡的時候的喪禮全是你所在的這個地區的婆羅門操辦的。

也就是說,在印度沒有不受教育、沒有不受系統訓練以及不高收入的婆羅門,這一些精英群、精英家庭連續在一個地區成為文化和財富精英幾千年,你能想像這個是什麼積累嗎?

所以民主制度來了以後就很簡單,全印度從中央政府到上議院到下(參)議院,到各個省的邦主自然而然的就是婆羅門。

因為在每一個地區的人的心目中,他就是我們最博學、最有威望、最有水平、最有能力、最有見識的人,不選他選誰呀?

所以在印度很多地方不是婆羅門的你,哪怕你有五個博士學位,留學過,大學是哈佛讀的,碩士是劍橋讀的,博士是北大讀的(大笑),博士後是miT的,哪怕只要你不是婆羅門,你提前半年造勢競選拉票,婆羅門出身的人只要投票前一個月,他就能贏你,到現在為止都這樣。

當然說《奧義書》運動已經起到了一個非常大的改觀,但一個社會裡面覺悟的精英群體,其實永遠是很小很小部分的,如果這個社會絕大多數的人,他的需求還是那點事兒,整個文化就會服務這個目的。

佛陀說,眾生平等,沒有種姓的分別,沒有所謂的造物主,我們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任何一個存在創造出來的,沒有一個人的命運是另外一個存在所操控的,所以你只要管理好自己的因果,你就能夠得到好的未來。

佛陀的高明之處,他取消了創造者的這個角色,取消了創造者以後,沒有人創造我們,也沒有人控制著我們的命運,那祭祀儀式就沒有用了,婆羅門的角色就沒有用了,但問題是你要回答我們是怎麼來的?我們的命運是怎麼管理和怎麼改善、改變的?

因為從古到今,人們關注的只有一樣東西,哪怕你不告訴我,或者我不關心我到底是怎麼來的,但是我總得在意我怎麼改變我的命運,那改變命運的最根本的結果在哪裡?最根本的控制的那個開關在哪裡?

佛陀的方案是:因果律,也就是說,你就觀察因果。你如果想得到這個果,你就觀察它的因是什麼?你就在這個因上面,努力增大它的因,然後果也就增大了。如果你不想得到那個果,你這個因上面觀察以及改變它,減少它甚至是不作為,那它響應的果也就縮小、消失了。

佛陀反對婆羅門所控制的一大盤的這種命運改變的壟斷,也提出了方案。《奧義書》的時期是比佛陀更早,那《奧義書》的方案是什麼?我在剛才講了兩個方案:

1、第一是絕對化的,你的人生、你的存在以及你的命運都是由一個最高的存在決定的。

2、佛陀是另外一個極端,就是沒有造物主,沒有人控制你的命運,你的命運是有一種力量叫因果,在因果上面你一直觀察因果,改善、改變因果,就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你就是自己的造物主,也就是自己的主人。

《奧義書》時期在這兩者中間,先是吠陀時期,然後是《奧義書》時期,《奧義書》時期以後才出現的佛陀,我們腦海裡面可以腦補一下這個時間軸:

1、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是吠陀時期;

2、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大概700、800年,這個時期大概是《奧義書》時期;

3、即便是佛陀出生了,《奧義書》的運動也還在繼續的。其中用非常準確的話來說,佛陀是在《奧義書》末期出生,遵循著《奧義書》的傳統修行,練瑜伽,開悟成佛。

所以我想我可能以後會寫一篇文章,作為瑜伽士的佛陀以及作為佛教徒的帕坦加利。因為通過上普尚吉(艾揚格大師的兒子)的課,這個事情讓我看得特別特別得透徹,在這之前我都不敢說,但是上了普尚吉(艾揚格大師的兒子)的課以後我基本上相信就是這樣的。

丨普尚吉

《奧義書》很重要,因為瑜伽這個詞第一次出現是在《奧義書》時期,瑜伽在《奧義書》裡面被提及的時候,瑜伽的角色是什麼?或者說瑜伽最早認為它應該是處理什麼的?瑜伽是來達到什麼目的的?

(底下聽課者的回答:學院曾經放過一個影片叫《瑜伽揭示》,影片中有個說法,瑜伽其實有5000年的歷史,就是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即在《奧義書》以前。)

就是說印度人有一些說法,說瑜伽有5000年的歷史了,那就必須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後的2000年,公元前3000年是哈拉帕文明時期,為什麼印度人的很多都認為瑜伽直接就可以是哈拉帕的那個時候開始的,我現在跟你講的是,嚴格來說,你不能夠認為也就是你沒有充分的證據認為哈拉帕文明時期就有瑜伽。

但是你也不能夠完全否認了,就沒有,為什麼呢?因為哈拉帕和M~H~L的這些公元前3000年的古迹裡面確實發掘出了三個東西:

1、是一個頭像——閉上嘴巴,眯上眼睛,你不知道他在做什麼,但是所有的印度宗教學者,所有的宗教流派的負責人都說這就是我們的源頭。但就只是一個頭像,只是眼睛閉上了而已,你就不能夠說他在到底在幹嘛?但是印度人會說這就是冥想啊,冥想就是瑜伽的一種,這是一種說法。

2、另外一個證據就是哈拉帕文明裡面的一個非常非常~形的東西,就是印章,哈拉帕文明的這個印章多到似乎是家家戶戶都有幾顆的,好像是一個人跟人家達成了什麼協議,做了什麼交易要簽字一樣,那個時候可能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印章。

那個印章裡面有一個人雙盤坐,兩隻手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他們認為那就是冥想的姿勢,這個就是瑜伽的體式之一呀。就這兩個證據,這個你很難說吧,沒有別的,沒有人能舉得出比這兩個證據更多的東西來,如果你認為這就是瑜伽的起源,也沒有人能真正反對你,但你也不能夠真的很充分的證實到。

3、第三個是有一個印章,印章裡面有很多花紋,很多的植物盤繞在一起,形成一個圓圓的印章,裡面好像是一個字,現在很多人說這個就是印度歷史上第一個OM,但是基於什麼,你認為那個念OM呢?這個也不知道。

就好像有一個人拿甲骨文,其中一個甲骨文比較豐富也比較圓,然後他就告訴你,這個在古代在皇帝時期念OM,你只能睜大眼睛看著他,你怎麼知道的?印度就是這樣的一個國度。

所以至少說瑜伽有5000年的歷史,首先是沒有考古的支撐的,但我現在說第一次出現是在《奧義書》時期,我們說的是有文獻支撐的,文獻支撐那就是《奧義書》。中國是因為書寫歷史太發達了,中國人研究歷史,典籍太多,可讀的東西太多,反而就不重視考古的證據。

但是書寫都是有目的的,所以你很難說中國的24史的裡面的東西都是真的,都是下一朝講上一朝的歷史,很準確嗎?肯定也有準確的地方。首先我們要明白《奧義書》要反的是吠陀,《奧義書》它必須要解決吠陀時期不能解決的事情。

所以《奧義書》裡面提出了一系列的事情,就是吠陀時期不能解決的問題,但是什麼問題呢?(底下聽課者有人說:是等級問題?)不是,其實任何一個正常的社會的人,尤其是經歷了長期的和平以及解決了一段時間溫飽的幾代人,只要他實現了幾個條件。

幾代人的和平,至少兩代人的溫飽解決了以後,尤其是他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在生存、打工、掙錢、供樓、供車等這些方面,他都會思考,或者是追問一些問題,我死後會怎麼樣?有任何人和任何社會不出現這樣的追問嗎?不可能的。

我死後,因為當你還處於掙扎於生存階段,唉,死了就死了,反正這也沒什麼特別得珍惜珍貴的,但是當你的人生漸漸的美好,尤其是特別美好、特別幸福的時候,你對於死亡的思考和恐懼,以及對它的追問、探索就越強烈,有沒有道理?

你知道離開家庭和社會,進去森林修行的那些都是什麼人?全是婆羅門以及剎帝利,也只有婆羅門和剎帝利才有資格進入森林。婆羅門不是挺好的嗎?不是的,因為吠陀裡面規定了最圓滿的人生的。

一個合格的圓滿的婆羅門,他的人生的四個階段:A、梵行期;B、家居期;C、退隱期;D、林期。

如果你是個80歲的人,你的人生的第一個20年是學習期;第二個20年是家居期,即娶妻生子,經營事業;第三個人生期是退隱期,即你退休,做好交接和做好退隱的工作;第四個階段就是你離開家庭,離開社會,放棄財富,放棄執著,然後徹底的進入森林去修行。

哪怕你是一個很成功的婆羅門,《吠陀》經典所描述的人生的完美的階段規劃,因為有一些宗教它其實就是這樣的,它不但規定了社會該怎麼樣的?它也規定了你人生該怎麼過?完美的社會該是怎麼樣的結構?完美的人生應該是怎麼樣的?

這四個規定就是婆羅門或者說吠陀給自己挖的坑(我經常這樣說),這四個人生階段尤其是最後一個階段鼓勵婆羅門在人生的最後階段放棄一切到林中修引達至完滿圓滿的這一個事情,導致了後面的森林書以及《奧義書》的運動,以及所有的經典感悟的出來,然後他們感悟了,發現這不對,所以我說這是吠陀給自己挖的坑,這個邏輯裡面它有一種自毀的編程在裡面。

這些人是整個社會的精英,到了他的人生的階段,在森林裡面修行一二十年,比如說佛陀,他在出家前是王子,是社會精英,很好的教養,很多的財富,很好的社會地位,很好的思辨能力,這樣的人藏在森林裡面探索,動輒一二十年,是這樣的一個群體共同形成的叫《奧義書》的場效應。

今天我在這裡講不就是個場效應嘛,《奧義書》運動就是個場效應,那對這一個群體坦白地說,我認為,尤其是我年紀過了40以後,我基本上確定的是,他們最關心的就是死亡,你說他什麼沒獲得過嗎?

你說他都已經把功名利祿教育嬌妻子女社會地位財富已經經歷過一遍了,現在要放棄了,要到林中,你認為他到林中是真的是跟你的同齡的夥伴們換個地方去嘮嗑嗎?不會吧,是吧?

你終身就在林裡面了,終身你就不回來了喔,你知道死你都在林裡面了,明白嗎。(底下聽者問:那修行地只有男的嗎?)對,印度文化裡面從古到今確實是重男輕女,認為女的沒有資格來探索這些事情,有這個問題的,包括瑜伽都是一九三幾年才開放給女性的。

所以《奧義書》裡面探討的大量的東西就是靈魂是怎麼回事?死後是個什麼場景?要經歷什麼?會不會重生?輪迴是怎麼回事?這世界它怎麼來的?世界的本源是什麼?

探索的就是這些了,就說你既然開始脫離了《奧義書》以及婆羅門的這種套路性的束縛以後,你就要真真切切的思考你的來龍去脈生前死後是怎麼回事了?你現在問題是要解決這些問題了。

尤其是婆羅門,前面的60年都在收人家錢給人家做祭祀,改變命運,難道他們不知道有沒有效嗎?他們覺得做了一輩子有沒有效?是怎麼回事?他們到底是不是人神之間的溝通者?他們心裡是清楚的呀。

為什麼下層的人不會去森林修行探討這些東西,因為他相信啊,是吧,操作者本來不相信,不相信他就要想那到底是什麼嘛?所以反而是這個群體的人對生命、對真相的探尋和追問是最徹底的,對不對?

比如說,我舉一些非常簡單的,《大森林》書裡面,第一次提到了靈魂輪迴是怎麼回事以及我們通過什麼樣的辦法能夠凈除這些業力,解脫這些痛苦,但是它講到的是簡單的。

《無有歌》也是奧義書的一本,它探尋的是世界的本質,生命的本質,世界從哪裡來的?到底從什麼元素來的?從無到有的《無有歌》,它到底是從一種完全虛空的狀態來?還是從一些物質裡面逐漸的演化來的?它也在探討這樣的問題。

所以你看到《奧義書》裡面大量的這種探討,《奧義書》它有一個特點,它是語錄體,它有點像中國的《論語》,子曰什麼什麼的。奧義這個詞的意思:是很虔誠地靠近老師坐,就是一群學生靠近古魯坐著,聽他的分享,然後記下來,所以上面記錄的是大量的語錄體、對話。

瑜伽第一次在《奧義書》裡面出現的是一本叫做《羯陀奧義書》,這本《奧義書》裡面講了一個故事,前面的半段時講一個小男孩兒叫嘎底的,具體我在這裡不說了,我想講的是他陰差陽錯進入了地獄,進入地獄了以後遇到的是閻王YAMA,中國的閻羅王的這個角色是從《奧義書》借過來的,因為《奧義書》裡面規定了地獄的負責人叫YAMA,翻譯成中文就是閻羅王。因為這個小男孩做了一些比較英勇、做了一些善舉,這個閻羅王比較讚賞,閻羅王說:你開口吧,你要什麼我都答應你。嘎底真的開口了,但是問了閻羅王一個腸子都悔青的問題,他說:你告訴我怎麼可以擺脫死亡吧。你問閻羅這個問題,閻王哭笑不得,但他是閻王,又誇下海口,閻王說:你別問這個問題,換個別的問題問。嘎底說:我就問這個問題。閻王說:我把全世界的財富都給你,你別問這個問題;不行,我還是要問這個問題。那我把全世界的美女都給你,你別問這個問題;不行,我還是要問這個問題。那我要你成為全世界的王,你不要問這個問題;不行,無論如何嘎底還是要問這個問題。最後,閻羅沒有辦法,說:我就回答你吧,那你就去練瑜伽吧。(底下聽課者大笑)

這是真的,瑜伽在整個《奧義書》裡面就是這麼被推出來的——瑜伽的地位,整個《奧義書》最終推導出來的關於人的生解問題、解決人的生死問題的方案就是瑜伽。

我們可以質問自己,我們練瑜伽的發心是什麼?在這個浪潮下,有個叫悉達多的人,悉達多在出生的時候,有個隱修(退居)了很久的人,一看星盤,就去凈飯國看了這個娃,想看看這是個什麼娃?熟悉玄學的人,一聽說這個人是哪年哪月出生的,就會條件反射一樣,掐指一算,欸,這個時辰出生的悉達多,所以對凈飯王說:他只會成為兩種人,要麼就成為全世界的王,要麼他就出家,成為幫助世人了脫生死的人。

你看看嘛,在這種浪潮下出現的這種辭彙呀,語境啊,邏輯呀都是探討這些,一個算命的老頭跟一個國王講的都是關於這些事情。凈飯王當然不願意他的兒子出家,當然願意他的兒子繼承王位,成為世界的王。

作為那個時候的父親,如果他的兒子有出家的傾向,那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他成長的所有過程裡面,只讓他看到年輕的、貌美的和健康的人,所以不讓他接觸任何的疾病和衰老和死亡的這個事情。

據佛教團體的說法說是有一次他不小心走出了城門,看到了生老病死這四個層面裡面的問題,很戲劇化的。但我們只是說,當他接觸的接觸到了這些問題以後,他就開始思考,但是我們作為現在重新回顧這段歷史的人,我們知道那段人的整個語境,整個邏輯思考的都是這些東西,大環境下都是思考的這些東西。

互相探討的就是死亡是什麼?我們可以避免嗎?有死後的世界嗎?那一段時間討論的都是這些問題,等於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人文覺醒,中國的歷史上的第一次人文覺醒,知識分子,竹林七賢這些人見面討論的都是那個「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的都是這些事情。

每一個文明好像在一段時間內它就開始關注這些事情,這個文明在這個時段內,大多數的精英都在探討這些問題,他們的思考會結集成冊流傳於世。

丨悉達多

所以佛陀這個叫悉達多的人,他就在《奧義書》的傳統下面出家,跟隨一個人學習瑜伽三年,達到一定的程度,再跟另外一個人學習瑜伽達到另外一個程度的狀態,他覺得這還不是他想要的,他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認知。

我現在要很簡略的說在整個《奧義書》裡面,這些人在森林裡面,他們是怎麼修行的,以及他們總結出來可以達到三摩地的技術以及次序流程是什麼?總的來說,他們是這麼認為的,整個《奧義書》時期所提出來的最關鍵、最關鍵的技術叫奢磨他smarter。

奢磨他smarter它簡單只是專註的意思,奢磨他smarter這個技術所帶來的結果就叫三摩地,指的是專註,專註帶來日積月累的一點點一點點的專註,達到的最全面最完整和最徹底的專註狀態就叫三摩地,那就是大腦波動完全的停滯了。

「止」帶來的三摩地或者說三昧,它就是有這麼一個因,用這個技術來慢慢的疊加,慢慢的成熟,慢慢的穩定達到三摩地的狀態。就整個所謂的四禪八定(佛教),後來我們現在得到了很多資訊,其實有一部分是以佛教的文本出來的——四禪八定,其實它就是不同程度的層層漸進越來越高的禪定,禪定說白了就是你的專註的程度和細微程度。

佛陀在《奧義書》基礎上提出來的一點點的不同於《奧義書》地方,就是Vipassanā的意譯是「觀」,音譯「毗缽舍那」,這個簡單的邏輯是什麼呢?簡單的邏輯我用點油燈(或蠟燭)來說明。

有一盞油燈或者蠟燭,如果這個火焰是漂浮的,是被風吹的,它有兩個特點:1、它光亮就不足了;2、它消耗的燃料還更快。

這個小火焰只要它不是穩定的,它照亮不足,它照亮的範圍也不大,它消耗能量還快。所以那個「止」或「止」的一個作用是能夠讓你的智慧穩定,讓你的能量消耗是最少的狀態,也就是說「止」這一個技術、技能,它能夠讓你用最小的能量消耗,達至最穩定的心智和最好的智慧狀態。

就好像一盞油燈或者蠟燭,在沒有燈罩的時候那種狀態和加上燈罩的時候的那種狀態。悉達多這個人也達到了高度的專註的這個狀態,也許達到了類似的三摩地或近乎三摩地的狀態。

但他在這種狀態下面,他提出來的是你給這個蠟燭或者油燈加一個罩,不僅僅是為了省點油,省點能量和亮度高一點,你應該用這一個基礎的品質能力,拿著這個油燈來照整個屋子,看看你所在的環境是什麼?

所以悉達多應該是第一個提出來,我們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三摩地這裡,而利用三摩地這一個專註穩定的智能來對我們的身心本質做一個全面的觀察以及對它的本質做清醒的認識。

所謂的佛法,為什麼我說佛陀是作為瑜伽士的佛陀呢?就是因為佛陀練瑜伽練到獲得了一定的穩定以後,他利用這種專註來進一步觀察身心的本質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佛法的特點是「止」和「觀」

所以在佛教裡面有一個說法,「止」是共法,即印度所有的流派都在修「止」,但「觀」是佛教獨有的,是佛陀提出來的。但問題是沒有「止」你怎麼「觀」呢?風中搖曳的蠟燭火焰飄著,你「觀」什麼?你根本看不清楚,火焰都很快滅了。

那麼在這套「止」的能力和基礎上面建立起來的對身心的本質的觀察以及他們的關係,他們的組成、他們的本質,整個佛教就是在描述我練瑜伽後獲得一定的「止」的能力之下,我對身心的本質的觀察以及對它的描述。

《心經》是怎麼說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觀和照。佛教都是強調在觀和照,但是問題於在我覺得非常遺憾的是大多數的佛教徒忘了或者說他其實可能不太知道,佛法的基礎其實是瑜伽,所以他會批判瑜伽是外道,說它不究竟。

但是我只能說你知道佛陀是練瑜伽開悟的嗎?佛陀以後又過了300年,有個人叫帕坦加利的出生了,為什麼帕坦加利要編撰這一部《瑜伽經》呢?我們知道《瑜伽經》不是帕坦加利他本人寫的,是他的個人心得。

《瑜伽經》裡面的大多數的詞條都是散落在過去的修行者各種的修行典籍、感悟,《奧義書》片段裡面,他按照自己的領悟、自己的心得,按次序、按次第,把它編著成經典,這個是共識。

問題在於佛陀圓寂後的兩三百年,是佛法在整個印度次大陸,尤其是恆河流域最盛行的時候,你可以簡單的認為沒有一個流派不受佛法的影響。大家可以看看有一本書,《印度瑜伽經與佛教》,這本書的作者是王慕玲,梳理了《瑜伽經》裡面佛教的元素有哪些?

丨《印度瑜伽經與佛教》

佛教的專有術語有哪些?尤其是一些特別關鍵的辭彙,像Citta心念在佛陀之前是沒有提或者說它的含義是完全不一樣的。有些人認為Citta心念在佛陀之前也有在用,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佛陀賦予了這個詞完全不一樣的含義,這些關鍵的認知影響了帕坦加利,也影響了他編撰《瑜伽經》的用意和理解。

現在要講的是帕坦加利在那個時代為什麼有一個必要性要編纂一部《瑜伽經》呢,大家認為呢?有《吠陀》經典,有《奧義書》,幾百本的《奧義書》,有佛經,而且那個時候也已經有了《薄伽梵歌》,這些都開始有了。

請問在這個時候為什麼這個帕坦加利的人認為還有必要專門編撰一本《瑜伽經》?

(底下聽課者得回答:是因為當時那個社會很多人都去森林裡面去進行這種觀照的練習,但是像那個蠟燭一樣,如果沒有穩定的話,就沒辦法照進全身的。也就是說可能大部分人只在「觀」的層面上去造就的,但是往往缺乏實修的這一層,所以那個時候帕坦加利根據當時的情況編纂了《瑜伽經》,從「觀」的層面走到了實修的層面。)

「觀」是悉達多以後的事情,悉達多以前主要還是「止」,所以悉達多是達到了很高層度的「止」或「專註」,才開始運用這個「觀」的能力。說到這個事情,我講一個小插曲,普尚吉曾經講過,他說:你買了一輛車以後,你一定要成為像F1賽車手這樣的技術才能夠享受駕駛的樂趣嗎?

你們知道我想說什麼噢,就是說你為了享受駕駛的樂趣,一定要成為像F1賽車手那樣超級賽車手一樣,才能夠享受到駕駛這輛車的樂趣嗎?(不是啊)還是說你考了駕照以後,你就可以利用這部車帶給你的便利以及享受駕駛的樂趣了。

因為我也不開車,我實際上也不知道駕車駕駛的樂趣到底是什麼?但他(普尚吉)是這麼說的,他的意思是說體式也是這樣,你不需要練到非常的精準極致非常到位,你才能夠享受到體式給你帶來的好處的。

對「止」的這個技術也是這樣,所以佛陀是第一個提出來你不需要達到極致的舍磨他即「止」才能夠開始「觀",你只要有一點「止」就可以「觀"。有一點「止」就可以「觀",你的專註能力,培養一點你都可以在這種基礎上開始觀察身心,開始觀察起心動念,開始觀察你的發心等等。

其實這也是一種革命性,也是一種非常大的創新,一個革命性的觀念的變革,在那個時候。所以在悉達多之前,流行的觀念是你要在極致的摒棄一切外界的干擾,家庭,財富,名譽,穿著,物質,名聲,眼臉,自尊,小我這些的干擾,達到完全純熟的三摩地——專註,你才可能獲得解脫。

關於這個解脫是什麼意思,在這裡不得不提瑜伽跟數論哲學的關係,瑜伽本身是一個源自於實修觀念、經驗的技術,大家要記住一個事情,就是瑜伽本身沒有哲學系統。你們知道嗎,瑜伽本身沒有哲學系統。

瑜伽本身在沒有哲學系統的時候,練瑜伽的人在《奧義書》時期,你不同意吠陀的東西,不同意吠陀的東西以後你又要解釋修行包括你的舍磨它、你的各種的身心狀態的時候,當時唯一可以用來幫助你解釋的哲學就是數論派。

數論派就是原質和神我之間的關係,當時用來解釋人是怎麼來的?人跟神、人跟精神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簡單的來說,就是數論派認為每個人都意識到我們有身體,我們也有意識。越來越多人也意識到身體和意識並沒有一體

有的人很老了,但精神一直很健康,很活躍,好像我們的精神不會隨著我們的身體老化一樣。或者說被砍了一隻手少了一條腿,我們的覺知也沒有少,所以就說我們的物質性的身體和我們的精神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這個認知是越來越強烈了。

當這個認知越來越普遍了以後,就要有一套哲學來解釋,那這套解釋系統就是數論派,數論派大概的意思就是物質和精神它們的源頭是不一樣的,這個宇宙中有一個東西普魯薩(香),中文翻譯成神我,如果你不知道神我是什麼意思,你只要理解為它的意思是宇宙中有一團東西是純意識,而且是純意識背後的最根本的元素。

還有一個東西是純物質,而且是我們理解的這些物質背後的最根本的產生元素。這兩個東西碰撞在一起了,就形成了我們人,所以我們就有物體也有精神,本來就是兩個東西混在一起共同發生作用的。

三摩地的作用就是當我們混在一起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波動的影響,如果你想重新聯接到那一個宇宙中的沒有盡頭的那種純意識的海洋,你只有一個:摒除干擾,讓你的意識像鏡子一樣平,它就能夠很好的、直接不受干擾的反映出那一個意識的所有的智慧,否則你就不能。

古代印度人為了解釋為什麼我們需要三摩地,為什麼我們需要這種大腦波動的停止,為什麼我們需要這種修鍊?它需要藉助一個不是源自於自身的一個獨立的外面的哲學系統來把這個事情給圓過去。這個清楚嗎?

但問題是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佛陀練瑜伽,他解釋瑜伽也是不同的解釋,後來印度教徒練瑜伽賦予瑜伽不同的解釋,也就是說只要你純粹練瑜伽,別人就說你不就是練體式,打坐,你又沒有經典,又沒有理論。

你明白在那個時候作為一個瑜伽士,當然有《奧義書》,但是《奧義書》裡面滿是各種感悟、對話,就是在那麼多的典籍裡面並沒有梳理出來瑜伽本身,它的調理,它的技術,身心的關係,這不是一個純粹屬於瑜伽的典籍。

所以帕坦加利感受到了這一個迫切的需求,瑜伽本身也要有一本經典,你們就不能夠笑話我們沒有經典,那個時候任何一個宗派都有一本經典的,《瑜伽經》提出來,包括到現在為止,我是這麼看《瑜伽經》的。

丨《瑜伽經》

尤其是我看古魯吉的那本書(瑜伽經》以後,我認為《瑜伽經》是一本科學的,中立的,但是受了一點點數論派哲學影響的,但是不影響它本身的,是一本全面的,次序明確的,科學的,中立的,關於人類自身的身心認知、身心探索、認知管理、轉化升華的操作手冊。

我不認為這個世界上還有一本書,就為了這個事情講得如此的明白。如果你看佛經,包括我自己是個佛教徒,哪怕我看很多的佛經,很多的密法,最終回到《瑜伽經》,《瑜伽經》裡面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禪宗裡面的一些認知,你如何分清楚對鏡的我與我所,你的覺知和你的對象,《瑜伽經》裡面講的很清楚,當我們的意識不獨立的時候,我們的意識的光輝不獨立照耀的時候,我們就會認同對象就是我們自己,一句話的說清楚了,沒有廢話,沒有迷幻,沒有很多的神秘的色素,完全的祛魅化。

所以《瑜伽經》的偉大是完全沒有被充分的認知和發掘出來的,《瑜伽經》你可以簡單的認為它已經融合了整個印度,一直發展到佛陀以後的所有的集成,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帕坦加利是一個練瑜伽的佛教徒,是因為你看《瑜伽經》裡面其實已經有很大量的」觀「。

所以如果帕坦加利出生在佛陀之前做的這個編撰,可能裡面就沒有「觀」的這個成分了,他在佛陀後300年,所有的認知已經都被佛陀的認知基本上洗過一遍了,任何一個修行人都不能不帶有佛法的一些精神在,這個是無可避免的。所以對《瑜伽經》的認知以及對它的系統的學習和傳播,我認為還差很遠很遠。

丨帕坦伽利

最後一點就是,如果有人現在問我,你就用一句話告訴我,瑜伽到底是幹什麼用的?你們知道我會怎麼回答嗎?或者說你們會怎麼回答?

我選幾個案例,用一句話說明瑜伽是幹什麼用的?

(學生:解脫之法)

解脫什麼?從什麼里解脫出來?

(學生:從苦中)

什麼是苦?

(學生:就是生老病死)

哦,你是同意《奧義書》的,你活在《奧義書》時期;

(學生:讓我們在此生更好的生活)

此生更好的生活,你還是活在《奧義書》時期;

(學生:解除二元對立)

那你已經到了近現代哲學時期;

(學生:來到心靈的平靜)

心靈的平靜,寫毛筆字可以嗎?

(學生:認識自己)

古希臘也這麼說的;

(學生:改變命運)

那是吠陀時期;

(學生: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為了喜樂)

如果為了喜樂,我們餓的時候吃個飯也可以的,真的;

(學生:身心靈的覺知)

覺知是什麼?

(學生:普魯薩?「觀」?)

不是的。

如果你們現在要問我,尤其是面對社會上對瑜伽充滿了誤解或者不了解的人問我,我就很簡單。瑜伽就是幫助你消除你成長以來,歲月固化在你身上的所有烙印,幫助你抗衰老和返老還童的。(大笑)

怎麼實現呢?我的這個表述是很很很準確的,而且你首先要知道瑜伽最早是設計來做什麼的?東方人對健康的終極理解,因為印度是東方,中國也是東方,東方人理解另外一個東方人的健康概念,其實是很好理解的。

我們這裡有中醫老師,東方人(中醫)的理解,對健康的理解,我們的醫院或者是我們的中醫館,有故元堂、福元堂、歸元堂都是要我們還到原本,也就是說,我們認為最美好的狀態,最健康的狀態,最好的狀態,最智慧的狀態是什麼呢?都是認為我們要回到最原始的狀態。

《道德經》裡面的,什麼專氣致柔,能嬰兒乎等等,所有的聖賢告訴你要回到小孩的狀態,但問題是回到小孩的什麼狀態?是回到只會叫爹媽、連走路也不會的狀態?

不是的,實際上你會知道人類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首先你會成長,成長了以後你的身體必然會變成左撇子,右撇子,你的習慣、你的喜好和你的工作一定會讓你尤其是到三四十歲,四五十歲的時候,你兩邊的肌肉強度是非常不一樣的,開始腰酸背痛,開始僵緊,開始有亞健康。

你的所有的問題,如果沒有傳染、發炎的那種額外的病痛的話,你的生活,你的工作,你的愛好,一定會讓你的身體的左右兩側和上下兩側越來越嚴重的失去平衡、通暢和柔軟這幾個特性,你摸一下自己,摸一下小孩兒,你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了。

問題就在於怎麼回去?怎麼抵消那這些不平衡、不通暢、不對稱、不柔軟的歲月成長在你身上的烙印?問題就在於你怎麼處理?(學生:練瑜伽)為什麼?你可以進行其他的體育運動啊,比如你可以跑步嗎?你可以游泳嗎?你可以打羽毛球嗎?可以嗎?(學生:不可以,會有新的烙印)

這個世界上只要是你所熟悉的一種體育運動,它是不是都能符合這樣的描述,比如跑步就可以將它描述位跑步是長期的、反覆的刺激固定的那幾組肌群,是吧。

無論是打高爾夫球、羽毛球、乒乓球,跑步、游泳還分很多種泳式,也就是說無論你從事哪種體育運動或者說我不是從事一種、我從事兩種三種四種,但實際上你總是在強化、強化多幾組。只要你有一些肌肉肌群組得到了強化,其他的肌群就會得到了弱化,你還是會出問題的。

這個世界上有什麼樣的運動,它設計出來的根本目的至少從生理上是平衡的、對稱的、深入刺激你身上的所有的肌肉群組的?(學生:瑜伽)尤其是它能夠迅速的用幾個體式就能夠幫你診斷哪邊更卡,哪邊更硬,然後又用同樣的方式幫助你把兩邊不平衡的肌肉調,不通暢的弄軟,僵硬的把它處理好?

《哈他瑜伽之光》裡面有一句話,說:瑜伽體式,它就像烈火一樣,把我們身上的印跡燒凈,體式就是烈火。我們身上的烙印就是所謂的印跡,我說瑜伽就是一套最完善的,專門針對歲月成長在我們身上固化下來的烙印的最終解決方案。

如果你是一個三四十歲,四五十歲的人,然後你不舒服,去按個摩,去整個脊或者是針灸幾下,喝個中藥,然後說:你平衡了。你到了一個Yogai前面,他說:你平衡啦?他看到你這一大坨肉裡面這一邊的肉的強度比這邊強那麼多,你的下腰背的肌肉比上面的肌肉強那麼多,在他看來你還是不平衡的。

在印度的平衡和復原的觀念,你身上的這些肌肉的強度的不平均、不對稱、不柔軟、不通暢,要徹底消失了才算平衡了和復原了。這是第一個,所以這是我們要解決的是這幾個問題,如果說瑜伽的體式,或者通過其他的包括呼吸法等等,幫助我們把這個烙印這些印記都能夠消除,那是多好啊。

我們越成長,除了不平衡、不通暢的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就是越來越僵硬,其實讓我們僵硬的一個最重要的根源,還不是所謂的肌肉、僵緊、不平衡的這些東西。更大的作用是負面情緒,負面情緒能夠最有效、最全面、最深刻的讓我們全面減健康。

你生氣或者你暴努一次,它能夠讓你從肌肉淋巴血管細胞,到器官全面發緊、收縮,然後它還會通過某種方式在你身上某些部位留下來,而且不同的負面情緒,它還分門別類地儲存在不同的地方。

比如說生氣儲存在什麼地方?(學生:肝)

恐懼儲存在什麼地方?(學生:腎)

哀傷儲存在什麼地方?(學生:心)

其實我們古人都梳理出來了,我們的負面情緒一旦發生了,尤其是到達一定的強度,它就會在身上留下來、儲存下來,以一種緊張的模式,在我們的身體上某一個地方,以一種張力的模式存在保留下來了。

哪怕過了很多很多年,或者你認為每7年我們的身體的所有細胞都會換一遍,但它是不走的,過了17年、27年它都還在的。一些相似的場景,相似的事情,對境的時候這個東西就會掀起來。

你會覺得,啊,原來它一點都沒有消失,問題在於,所有的負面的情緒,我不知道西方怎麼樣,但東方的醫學基本上都統一說人類大多數的疾病或者八成以上的疾病是負面情緒引起的。

負面情緒這麼糟糕,它不走,一旦發生了負面情緒,它就一直會留在我們身上,這個消息太糟糕了。問題是,你看我們瑜伽的好消息就在這裡,如果你的儲存方式是緊張,而且是在我們的機體的某一個部分,通過瑜伽的練習最終把你刺激到而且打開,負面情緒不就釋放了嗎?

我都不需要知道某一塊肌肉上面的緊張是哪年哪月哪一日通過哪一個事情引發的負面情緒所造成的?我就一概把它鬆開了不就好了,是吧?這就是說有一些人練瑜伽,在一定的體式裡面,深度的刺激,他會有很大的情緒的釋放,就是因為這一方面的張力被碰觸到了,然後放出來了是吧?

如果說瑜伽是有利於我們獲得健康,獲得管理能量,那麼關注健康的人一定關注能量,關注能量的人最關注的是什麼?是能源管理。比如關注北京空氣質量的人最關注的是什麼?關注北京天氣空氣質量的人,他最關注的是污染源,對吧?

關注能量管理的人最關注的是能耗大戶,沒錯吧?就好像北京只要是重要的節日,平時都說這個霧霾治不了,重要的那幾天,只要有必要,它一定是藍天白雲,很精準的,沒錯吧,這就說明這個污染大戶是很準確的,我們身體的能耗大戶是哪個?通過什麼?

只要有過冥想的經驗的,比如閉上眼睛10 分鐘20分鐘,大家可以回去試一下,閉上眼睛專註靜思15到20分鐘,然後你睜開眼睛以後,因為你一定會走神會連續的走神,沒關係,走神了拉回來回到專註,走神了拉回來回到專註。

當你走神的時候會有畫面、場景出現,你把這些畫面和畫面的關於什麼事兒場景寫下來,你連續寫個一個月、兩個月,你們可以做一個實驗,然後再做一個統計,你會發現就是你在所有的走神的時候出現的場景,它不外乎分是分成兩個大類,一類是關於過去的,一類是關於未來的,它絕對沒有關於當下的。

那你閉上眼睛以後會看到,當你不閉上眼睛的時候難道這個事情就不發生嗎?同樣會發生,也就是說無論你閉不閉上眼睛,只要你活著或者說你的腦袋或者說你的潛意識裡面都在過去和未來的不斷的這種畫面場景之中,飆飆飆出現的,在你沒有覺察的情況下,消耗了你最多的精力和能量。

我們看一個畫面,就是投影儀,這個投影儀把畫面打在這個布上,它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吧?你看到的腦海裡面出現了任何一個場景,它也是要消耗能量的吧?你產生的每一個場景,在你不覺察的情況下出現的一個場景,它都是以消耗一點能量為代價的,是吧?

聰明的印度人發現了人體能耗最低的狀態,是什麼?你看這群人花了那麼多的精力,就是為了活久一點,活久一點就意味著能量保存多一點嗎?我們打遊戲的人都會知道這意味著什麼,生命還有多少格?

那就是在當下的時候,而不是在過去和未來的時候。一個小孩子,尤其是七八歲以前的小孩子,你把他放在一個地方,他看著眼前的這個東西就玩起來了,不亦樂乎;你要把他抱離這個場景他一定要鬧的,但是你還是不管他,把他抱起來,放到另外一個場景,他一看當下的東西,他立刻又在當下就玩起來了。

他有時候會想,為什麼你答應了我禮物,你沒帶,這些會想,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他是穿梭在他當下的這個場景的,是吧?但是只要你過了七八歲,尤其是過了12歲,直到你生命的最後一夕,你只在過去和未來就不在當下,這就是人的一個思維狀態、思維特點,而這個特點是我們消耗最多的一個模式。

它有一個統計的,我們的mind(不僅僅是大腦),有一個計算,大腦只佔人體質量的2%,但它消耗的能量超過35%。古代沒有這麼精準的計算,但是也已經知道了,在這種模式上面導致的能量消耗是最顯著的。

所以在瑜伽的習練中,如果剛才除了說它能夠抵消掉我們身體上面的歲月成長的烙印,讓我們回復到他的出廠狀態,但是如果我們的心我們的心智上如果沒有在當下,那能量還是照樣流失。

哪怕我們的身體通過體式的練習確確實實已經回復這種不平衡、不對稱、不柔軟、不通暢的這些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但是之後還是一心多用,一心兩用,比如邊看電視邊練體式,一邊練體式一邊跟旁邊的人聊天,或者說一邊練體式一邊聽音樂,放著很美的、很有靈性的音樂一邊練。

它都是有一個很明確的象徵——不在當下,在當下有一個前提,這是你的專註點在哪裡?比如一個奧運會的射擊手,他的專註力強不強,但你會稱他為靈性大師嗎?不會。

一個獵人他可以花幾天時間守在一個路口,就等那個野豬通過,在三天時間內可能只有十秒的機會能夠打到那個野豬,他就守三天,那個專註高不高?很高,但問題是他關注的是外面,只有跟我們的身心相關的專註才叫身心合一,只有身心合一才叫當下。

只有在當下的那一刻,人體的這個專註最高,能耗最小。所有的向內,比如Rita老師說的層鞘往內的穿透才是開始的,這種覺知在體式裡面的這種「觀」、專註和覺知又是我們古魯吉說的,在體式的禪定中才可以實現,才可能實現。

所以說這些東西實際上都是在《奧義書》時期都已經完全梳理完畢,佛陀按照這種指示去出家,帕坦加利再把這些東西再梳理成冊——《瑜伽經》。

問題就在於在漫長的歲月裡面,因為宗教的需求,因為人群的需求,在這些上面附著了太多的宗教迷幻的各種東西,讓我們覺得這個東西宗教性很強,很神秘,體系很龐復啦,但是是可以梳理清楚的。

今天就簡單的把這個歷程以及它可能相關的一些技術要點,印度的這種修行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徵,就匆匆忙忙的跟大家過一遍,希望還是清晰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記錄整理:漫步」原始「

編? ? ? 輯:墨胡

來? ? ? 源:陳思-」從《奧義書》到《瑜伽經》——瑜伽與印度哲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YogaMala 的精彩文章:

強健你的第二心臟
啥也別說,消除假期綜合症的這幾個體式練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