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史記》說,大禹死後葬在會稽山,到底是浙江紹興,還是另在別處

《史記》說,大禹死後葬在會稽山,到底是浙江紹興,還是另在別處

《史記》說,大禹死後葬在會稽山,到底是浙江紹興,還是另在別處?

大禹治水這個故事,是我們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的一個遠古傳說。儘管沒有什麼具體的實證,但無論如何,大禹這個人,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

儘管在歷史人文地位上,大禹也遠遠比不上黃帝炎帝這些人文始祖。但假如遠古時期,大洪水真的發生過,如果沒有大禹治水,結果會是如何?這顯然是不敢想像的。

大禹雖然為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但受制於歷史文化水平,他的「後事」也不像後世一些封建帝王那般偉大。但司馬遷在《史記》里,則清楚說出了他下葬之處——會稽山。

《史記.夏本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

我們現在一聽到會稽山這個地名,就能馬上想到浙江紹興境內的會稽山。而且,在該處也確實有「禹陵」存在。就這麼年延代革之下,時至今日,在絕大多數人的心中,大禹死後,就安葬在浙江紹興的會稽山上。

但真的是這樣的嗎?

如果我們仔細去了解一下大禹的生平,就會發現一些與此相悖的跡象。

首先說說大禹時期所在的「都城」,也就是後世所說的「禹都」。

《史記?殷本紀》對禹都的描述是這樣的:

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

這裡面清晰指處了禹都的所在位置:那就是用「四瀆」來定位。所謂「四瀆」,也就是古代的四條大河,也就是指長江、淮河、濟水、黃河。

從《史記》的原文來看,禹都的地理位置就很好理解了:它的東邊是長江,這就只能是淮河以北的地區了,北邊為濟水,西邊是黃河,南邊才是淮河。

也就意味著,禹都的位置基本就能確定,絕對是在長江以北,甚至是淮河以北的北方。

此外,在歷代典籍里,關於大禹的說法也有很多,比如《宋書.符瑞志》:

禹南巡狩濟江。

從《宋書》的描述來看,大禹南巡才到達濟水,那麼,禹都所在地就應該是在濟水以北了。

這個結論,和我們根據《史記》得出的結論對比起來,至少方向是一致的。

在濟水以北的地方,有個地方叫做「濮陽」,這個地方雖然現在只是一個縣城,但卻是大禹的祖父、也就是「高陽氏」的都城。

這個結論出自《今本竹書紀年.帝顓頊高陽氏》,書中記載:元年,帝即位居濮。

因此,《今本竹書紀年》里的「濮」,應該就是現在的濮陽。

既然大禹的都城在濟水以北,如果他死後想要安葬到浙江紹興的會稽山,這就意味著什麼?

也就意味著,大禹的靈柩至少需要跨越濟水、淮水、長江這三條大江才能達到。以遠古時期的交通技術來說,這麼長的旅途,何異於登天?

更何況,大禹的都城本來就在淮河以北,他的祖父也在濮陽一帶,到底是什麼原因,才會讓大禹的靈柩「背井離鄉」,千里南下歸葬浙江紹興的會稽山呢?

所以,我們可以大膽懷疑,大禹的靈柩所在地,很可能根本就不是葬在浙江紹興,而是在離禹都不遠的地方。

剛好,從地圖上來看,禹都所在地(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這個範圍內,山東日照境內,同樣也有一個會稽山,只是名氣遠不如紹興會稽山而已。

如果我們先設想,山東日照會稽山才是大禹真正的陵寢所在地。那麼,這個結果不但和禹都接近,也更容易到達。

按照我們傳統的「落葉歸根」思想來說,大禹完全有一千個理由留在山東,而實在找不到任何一個理由跋山涉水去到浙江。

因此,就我個人的觀點而言,我寧願更相信大禹的陵寢在山東日照的會稽山,而非現在大家所知的浙江紹興會稽山。

當然,這一切也只是推測,期待某一天考古上的具體發現,以期找到真憑實據,也更契合人們的認知與習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養生談 的精彩文章:

《黃帝內經》說到的「五虛五實」,是什麼意思?
8歲男孩脾胃虛弱不長個,醫生:父母的三種育兒方式,耽擱了孩子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