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下-隨卦「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解析:教化亦須禮義然後治

下-隨卦「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解析:教化亦須禮義然後治

【爻辭】

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

【譯文】

上爻陰爻:「教化」要深入人心,美風俗、化民成俗;再相隨以「禮義、法令、綱紀」進行規範,則國泰民安,天下大治,周王在西山(岐山)進行封禪,以報上天、天帝、先祖之功。

【梓歸】為政之道,教化為先,維之以禮義;以王天下,長治久安,永享其國;如梓人治材為器,朴治斫削為先,後塗以丹漆方成。《尚書·周書·梓材》「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陳修,為厥疆畎;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塗丹雘。」;西漢-孔安國 傳:教化亦須禮義然後治。《管子·牧民》「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解析】

四、釋「乃從維之」(今本作「乃從維之」、帛書作「乃從「雚 冏」」、楚竹簡作「從乃?之」)

如上文所述,「乃從維之」今本應為「從乃維之」,帛書應為「從乃「雚 冏」」;楚竹簡為「從乃?之」。

如上文所述,「、「雚 冏」、?」義為「法令、綱紀」,在爻辭中其為「禮義」之義。禮義:禮法道義;,謂人所履;,謂事之宜。

4.1、釋「從」(從)

現今有部分註解、解析認為:(從)為「」,是「放縱、釋放」之義;因爻辭中「」(系)為「圍束、約束、拘束」之義,爻辭講的是先拘束、拘禁,再放縱、釋放;「」與「」為反義詞,「」同「」。

(從)是多音字,現代漢語通常讀作cóng,另有zòng、zōng、cōng等異讀音。(從)讀zòng時,同「」(縱);有「放任、放縱、釋放,放走」之義。

(從)同「」。《禮記·曲禮上》「敖不可長,欲不可,志不可滿,樂不可極。」;(從):同「縱」(縱),放縱。論語·八佾》「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從):同「縱」(縱),放縱、展開。郭店楚墓竹簡·性自命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性情論》「鄭衛之樂,則非其聲,而之也。」;(從):同「縱」(縱),放縱;句中為「放縱情慾」之義。

我不認可爻辭中「」同「」,為「放縱、釋放」之義,原因有兩點:1、綜看隨卦今本、帛書、楚竹簡三本爻辭,卦爻辭中「」的反義詞是「」,而非「」;爻辭言「小子,丈夫;丈夫,小子」,「」與「」、「小子」與「丈夫」反義。另上六爻辭中「」也非「拘禁、拘囚」之義。2、沒有準確理解爻辭「系而拘之,從乃維之」的內涵,其講的是「教化」與「禮義」、「治政」之間的關係。《尚書·周書·梓材》西漢-孔安國傳:教化亦須禮義然後治

:「」字的本義是「隨行相隨跟隨」,而「」則強調相隨於路途之上,故從「」。

上六爻辭「乃從維之」中「從」是其本義「隨行相隨跟隨」之義。

4.2、釋「乃從維之」

爻辭「拘系之,乃從維之」講的「教化亦須禮義然後治」;「拘系之」講的是「教化」,「乃從維之」講的是「禮義」。系,圍束、拘束之義;,深、深厚之義;,相隨、跟隨之義;,法令、綱紀之義。

拘系之,乃從維之」所言的「教化」與「禮義」、「治政」之間的關係,在《論語·為政》《淮南子·泰族訓》、《尚書·周書·梓材》兩篇中講的非常明白,簡而言之便是「教化亦須禮義然後治」。

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大意為:孔子說: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制約人民,民眾雖會免於犯罪,卻沒有廉恥、羞恥之心;用道德教化治理百姓,用禮義規範人民,民眾不但有羞恥之心,而且人心歸服。

西漢-劉安《淮南子·泰族訓》「所以貴扁鵲者,非貴其隨病而調葯,貴其擪息脈血,知病之所從生也;所以貴聖人者,非貴隨罪而鑒刑也,貴其知亂之所由起也。若不修其風俗,而縱之淫辟,乃隨之以刑,繩之以法,法雖殘賊天下,弗能禁也。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湯以殷王,紂以殷亡;非法度不存也,紀綱不張,風俗壞也。……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廢丑,不向禮義。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梯,言為文章,行為儀錶,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還踵,化之所致也。夫刻肌膚,鑱皮革,被創流血,至難也,然越為之,以求榮也。聖王在上,明好惡以示之,經誹譽以導之,親賢而進之,賤不肖而退之,無被創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顯之名,民孰不從?……英俊豪傑,各以小大之材,處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製輕,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義理,其於化民也,若風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

大意為:人們之所以尊重扁鵲,不是尊重他依據病情而配藥,而是尊重他能夠切脈問病,知道病情產生的病根;人們之所以尊重聖人,不是尊重他根據罪行來量刑,而是尊重他知道禍亂產生的原因。如果不整治社會風氣、培養良好風尚,而是放縱淫亂邪惡泛濫,之後再動用刑法進行懲治,法紀雖然能剷除奸賊邪惡,卻無法禁絕邪惡,從根子上禁止邪惡不發生。禹用了夏朝的法令,稱王天下;桀也是用了夏朝的法令,卻遭滅亡。湯用了殷代的法令,稱王天下;紂王也用了殷代的法令,卻遭滅亡。這不是因為法令有還是沒有,而是法令、綱紀沒有得以伸張,社會風俗已經敗壞了的原因。……人民如果沒有廉恥之心,就無法治理他們;不去修治禮義,廉恥的觀念就無法樹立起來。人民不知道禮義,法令也無法使他們走向正道;不推崇好的風尚、廢除醜惡現象,民眾就不會遵循禮義。沒有法令、綱紀當然難以治理國家,但民眾不懂禮義,這法令、綱紀也無法推行實施。法令能殺掉不孝之人,但卻不能使人擁有像孔子、曾子那樣的高尚品德;法令能懲治偷盜者,但卻不能使人做得像伯夷那樣廉潔。孔子的弟子中有賢人七十人,學生有三千人,這些人都能做到在家講孝道,出門講敬愛的,言辭都符合禮義法度,行為都規規矩矩可作表率,這些都是教化所達到的成果。墨子有門徒一百八十人,都能夠為義撲向烈火、腳踏利刃,至死不回頭,這也是教化所導致的。刻肌膚、刺皮肉、蒙受創傷、不惜流血,是最難做到的,可是越人把斷髮文身,作為求得尊榮的標誌。聖明的君王處在高位,明確好惡的是非標準並公佈於眾,規定誹譽的標準並加以引導,親近賢才並舉用他們,輕視奸佞並黜退他們,人們沒有蒙受創傷流血的痛苦,而有出人頭地、尊貴顯達的名聲,這百姓誰能夠不跟從他們呢?……英、俊、豪、傑,各以他們自己的才能大小安處在恰當的位置,各得所宜。這樣就可以從根本延伸到末節,用重的來制服輕的。君王在上面倡導什麼,百姓在下面就應和什麼;君王在上面行動,百姓在下面就跟隨;四海之內,人心所向,人心歸一。背棄貪鄙而嚮往禮儀,這樣來教化百姓,就如同疾風吹搖草木,沒有草木不隨之伏倒一樣。

尚書·周書·梓材》「王啟監,厥亂為民。……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養引恬。……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陳修,為厥疆畎;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塗丹雘。」」

大意為:周王封建諸侯,是為了讓他們治理人民。……周王還教導諸侯國君及其官吏們說:天命是什麼?長養百姓,長安百姓(養治人民、安定人民)。……周王又說:好比種田,既然辛勤的把土地開墾並播種了,那就應當考慮修治田界和水渠;好比建造房屋,既然辛勤的打好了牆頭,那就應當考慮完成塗泥和用茅草蓋好屋頂;好比用優質、上等的木材製作器物用具,既然辛勤的把木材加工成了器物,那就應當塗上上等顏色,以求美觀。

西漢-孔安國傳:言王者開置監官,其治為民,不可不勉。……王者其效實國君,及於御治事者,知其教命所施何用,不可不勤。長養民,長安民。……言為君監民,惟若農夫之考田,已勞力布發之,惟其陳列修治,為其疆畔畎壟,然後功成;以喻教化。如人為室,家已勤立垣牆,惟其當塗既茨蓋之。為政之術,如梓人治材為器,已勞力朴治斫削,惟其當塗以漆丹以朱而後成;以言教化亦須禮義然後治

唐-孔穎達疏:周公云:所以敬勞者,以王者開置監官,其治主為於民故也。……所效實若能長養民,長安民。……以喻人君為政之道,亦勞心施政,除民之疾,又當惟其飾以禮義,使之行善然後治。此三者事別而喻同也。先遠而類疏者,乃漸漸以事近而切者次之。皆言既勤於初,乃言修治於未,明為政孜孜,因前基而修,使善垣墉故也。

上述內容,詳見唐-孔穎達《唐-孔穎達》(漢·孔安國 傳,唐·孔穎達疏)

五、綜上,爻辭「拘系之,乃從維之」(係而拘之,從乃維之)講的是:「教化」要深入人心,美風俗、化民成俗;再相隨以「禮義、法令、綱紀」進行規範,則天下大治(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

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淮南子·泰族訓》言「若不修其風俗,法雖殘賊天下,弗能禁也。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廢丑,不向禮義。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義理,其於化民也,若風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

尚書·周書·梓材》言「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陳修,為厥疆畎。」;西漢-孔安國傳:教化亦須禮義然後治。唐-孔穎達 疏:人君為政之道,亦勞心施政,除民之疾,又當惟其飾以禮義,使之行善然後治。

六、釋「王用亨於西山」(今本作「王用亨於西山」、帛書作「王用芳於西山」、楚竹簡作「王用亯於西山」)

6.1、句式「用亨」

用亨」在《周易》中共出現有六處:

大有卦:九三,公用亨於天子,小人弗克。

隨卦: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

升卦:六四,王用亨於岐山,吉,無咎。

損卦:損,有孚,元吉,無咎,可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簋可用享

益卦: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龜,弗克違,永貞吉;王用享於帝,吉。

困卦:九二,困於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凶,無咎。

今本「用亨」、「用享」,帛書均作「用芳」;「亨、享、芳」為「進獻、貢獻、祭祀、享祭」之義。

祭祀、享祭。尚書·商書·盤庚上》「茲予大於先王,爾祖其從與之。」

進獻、貢獻。尚書·周書·洛誥》「汝其敬識百辟,亦識其有不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惟不役志於,凡民惟曰不,惟事其爽侮。」

6.2、釋「西山」

今本作「西山」,帛書作「西山」,楚竹簡作「西山」,阜陽漢簡作「支山」。另,升卦六四爻「王用亨於岐山」,帛書、楚竹簡缺失,阜陽漢簡作「枝山」。

西山」現今有「西方險阻之地」和「岐山」兩種解說;我認為「西方險阻之地」之說不可信,「岐山」之說當為據,但因升卦六四爻的帛書、楚竹簡缺失,無法印證其寫作「西山」,還是如今本一樣寫作「岐山」,實為可惜。

我認為「西山」應為「岐山」;古公亶父率周人遷徙至岐山下的周原,營建都邑「岐周」;周文王在灃水西岸營建豐京,遷都「豐京」;周武王時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再遷都「鎬京」。「岐山」皆在岐周豐京鎬京之西,故稱「西山」。

我認為,若參考《詩經》,爻辭中「西山」除可作「岐山」解外;還可為周人發祥之地「豳地」的「西山」,此「西山」非「岐山」,而是另外一座山,具體為何山,不可知。我列出此「西山」一說,供大家參考。

詩經·大雅·公劉》「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夕陽山的西面;《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

大意為:老實忠厚我祖好公劉,開拓豳地廣又長,丈量平原和山丘。山南山北測一周,勘明水源與水流。組織軍隊分三班,勘察窪地來開墾,開荒種糧治田疇。再到西山仔細看,豳地真是很廣大。

周人先祖「公劉」帶領周人落腳豳地,建都在,創建豳國部落;公劉在豳擴大耕地,整治農田,生產蒸蒸日上,貯積的糧食堆滿倉囤,很快就發展成為一個繁庶興旺之邦;各族人感念他的恩德,大多遷到這裡,擁護和歸順他;周朝事業的興起就是在這裡開始的。《史記·十二本紀·周本紀》「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

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率周人從「豳地」遷徙至岐山下的周原,營建都邑「岐周」;使周人逐漸強盛起來,奠定了周人滅商的基礎

今本「西山」、「岐山」在阜陽漢簡分別作「支山」、「枝山」;「支山」、「枝山」即「岐山」。由隨卦上六今本、帛書、楚竹簡來看,阜陽漢簡傳抄者認為「西山」即為「岐山」,故直接改「西山」為「支山」(岐山)。

PS:古籍中「」、「」可互通。《康熙字典》「:與「」通;《詩·衛風》:芄蘭之支;《前漢·揚雄傳》:支葉扶疎。:與「」通;《詩·大雅》本支百世;「左傳」作本枝。干支亦作干枝;《博雅》甲乙為干。干者,日之神也。寅卯為枝。枝者,月之靈也。」

岐山:山有兩岐,即東、西雙峰對峙,中為缺口,形如箭栝,因之得名「岐山」,又名「箭栝嶺」。

:字從山從支(jì),支亦聲。「支」意為「分叉」,「山」與「支」聯合起來表示「大山上分布著幾座叉開去的小山」、「像植物本體上長出分枝那樣的山形」、「像樹木枝條那樣的山地」。本義:群山中大山周圍形狀相當於樹木枝條那樣的山地。岐山因山有兩枝,故名。

康熙字典》「:《說文》山名,后稷十三世孫古公亶父始居此。《詩·大雅》率西水滸,至於岐下。《一統志》山有兩岐,故名。」

說文解字》「: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風美陽中水鄉,從邑、支聲,或從山、支聲;因岐山以名之也。?,古文從枝、從山。」;故「岐山」可寫作「枝山」或「支山」。

6.3、釋「王用亨於西山」

我認為「西山」即「岐山」。岐山是周人的祖興、王興之地,周人的發祥地,周室肇基(始創基業)之地。對於周人來說,岐山是一聖地

詩經·周頌·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有夷之行。子孫保之。」;高山:指岐山。岐:岐山。徂:往,指百姓來歸附。

這是一首周王在岐山進行享祭、祭祀的詩歌。大意為:上天造就岐山高,太王(古公亶父)來此開墾田。百姓在此蓋新房,文王讓民享安康。民眾奔往岐山旁,岐山大道坦蕩蕩。子孫永保這地方。

詩經·大雅·緜》「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岐下:岐山之下。

詩經·大雅·卷阿》「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朝陽:山的東面。

國語·周語·內史過論神》「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其衰也,杜伯射王於鄗。」;三國-吳-韋昭《國語注》「三君云:鸑鷟,鳳之別名也。《詩》云:「鳳皇鳴矣,於彼高岡。」其在岐山之脊乎?」;鸑鷟:古代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五鳳之一,身為黑色或紫色。

國語·周語·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論周將亡》「是歲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滅,周乃東遷。」

對於周人來說,岐山是上天賜給周人的聖地。「王用亨於西山」我認為講的是周王德行天下,國泰民安,天下大治,故在「岐山」進行「封禪」,以報上天、天帝、先祖之功。相關內容可詳見《比卦卦辭「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寧方來,後夫凶」解析》

封禪為「祭天」,為「祭地」;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遠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禪的傳說(《管子·封禪》)。帝王受命於天,天下太平,民眾安居樂業,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故而「封禪」。

西漢-劉向《五經通義》「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東漢-班固《白虎通義》「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

七、綜上,爻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係而拘之,從乃維之,王用享於西山。)講的是:「教化」要深入人心,美風俗、化民成俗;再相隨以「禮義、法令、綱紀」進行規範,則國泰民安,天下大治,周王在西山(岐山)進行封禪,以報上天、天帝、先祖之功。

尚書·周書·梓材》「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陳修,為厥疆畎;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塗塈茨;若作梓材,既勤樸斫,惟其塗丹雘。」;西漢-孔安國 傳:教化亦須禮義然後治。唐-孔穎達 疏:人君為政之道,亦勞心施政,除民之疾,又當惟其飾以禮義,使之行善然後治。

論語·為政》「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管子·牧民》「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淮南子·泰族訓》「若不修其風俗,法雖殘賊天下,弗能禁也;非法度不存也,紀綱不張,風俗壞也。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民不知禮義,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廢丑,不向禮義;無法不可以為治也,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背貪鄙而向義理,其於化民也,若風之搖草木,無之而不靡」

春秋》有三傳,左傳、穀梁傳、公羊傳;《詩經》有四家,毛詩、魯詩、齊詩、韓詩;《易經》僅一傳,《易傳》;今作《周易聶氏傳》,望成一家之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梓歸 的精彩文章:

上-隨卦:九四爻「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解析;大道之行,講信修睦
下-隨卦:「九四:隨有獲,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解析;大道之行,講信修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