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減肥 > 糖上癮是什麼?食物,糖上癮的4個階段

糖上癮是什麼?食物,糖上癮的4個階段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中國肥胖問題的死磕俠,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

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

請隨意轉發到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本文編輯字數3322,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

你是不是特別愛吃甜食,好不容易戒兩天,友暴食了?

明明吃飽了、吃撐了,但看到蛋糕、奶茶、冰激凌,仍然忍不住伸手...

不開心了就要吃甜的,一個蛋糕下肚什麼煩惱都忘光了...

每天想喝快樂水,甚至喝不下沒有味道的白開水...

戒糖幾天後,就不舒服,甚至有點想喝酒?

這種「不吃甜食就難受,吃了甜食就開心」的現象,並不是心理作用,而是實實在在的大腦的獎勵機制,這也是糖上癮的根源。

糖上癮是什麼

毒癮,大家都知道它有多可怕,但是,吃糖上癮也很可怕,很多人不以為然。

為什麼吃糖會上癮?

「成癮」表示心理依賴性,有時是無法控制的,這種行為以犧牲其他活動為代價,並隨著重複使用而加劇。

濫用藥物上癮大家都很熟悉,例如嗎啡、可卡因,尼古丁和酒精。

而吃糖的過程中,大腦也能夠迅速反應,分泌阿片類和多巴胺,阿片類具有成癮性,而多巴胺是一種,讓人感到幸福和快樂的物質。

許多動物實驗已經表明,吸食可卡因時大腦的反應,居然和吃糖的反應是一樣的。

如果有以下癥狀,其實就已經有比較危險的糖上癮了:

極度愛吃甜品,吃到停不下來;一天不吃就心慌、脾氣暴躁;喜歡一個人偷偷吃;吃完卻很後悔,甚至會出現催吐行為。

下面將從4個階段揭示糖上癮的過程。

糖上癮的階段一:暴食

有過節食經歷的人都知道:辛辛苦苦熬了半個月,路上偶然走過一家漢堡店,一個沒忍住開始暴食,前功盡棄,吃的甚至比不節食的時候還要多。

明明已經吃撐了,還會不斷塞進肚子里。

不斷重複吃甜這個行為,你已經形成上癮習慣,一段時間不吃,很容易導致暴食。

糖上癮後,暴食很快就來

普林斯頓大學格林霍爾心理系教授拉達發表在神經科學雜誌上一篇研究,發現暴食糖,會反覆釋放伏隔核殼內的多巴胺,同時會降低乙醯膽鹼的飽腹感

這個結果與濫用藥物上癮在神經化學上簡直一模一樣,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的實驗表明:糖上癮後,暴飲暴食很快就會隨之而來

戒糖後,吃更多的糖

兩組大鼠,一組每天間歇性地餵食糖和食物,另一組可以隨意取用,兩組均增加了總攝入量:

驚人的研究發現:

隨意取用糖溶液的動物整天都傾向於喝糖,包括不活動期間。

但間歇吃糖的大鼠在12小時內的糖攝入量,就達到了隨意取用的動物在24小時的攝入量。

21天後,間歇喂糖的大鼠攝入更多的糖,也減少了食物的攝入。

所以,對於已經糖上癮的老鼠,控制糖攝入量,更容易暴飲暴食,暴食之後大鼠對糖的依賴性也會更高。

糖上癮的階段二:戒斷反應

戒斷反應,通常是指毒癮或者阿片類藥物上癮的人,斷葯之後的反應,包括攻擊性強、焦慮、煩躁不安和抑鬱...

對糖形成依賴或上癮後,突然減少糖攝入,也會產生戒斷反應。

有很多節食的女生都吐槽過節食期間身體的種種不適:比如煩躁不安,比如心神不寧,比如心情抑鬱...

這些癥狀,其實並不只是節食飢餓帶來的心情不適,而是在突然減少糖類攝入後產生的戒斷反應。

可以看看,大鼠的納洛酮促進戒斷實驗(納洛酮是一種戒斷葯,可使中樞神經興奮):

將大鼠分成四組,進行了初始5分鐘的強迫游泳試驗,測量了大鼠的逃跑攀爬和被動漂浮行為,

給大鼠分別每天餵食間歇性蔗糖和食物,間歇性食物,任意攝食蔗糖和食物,任意攝食食物21天。

在第22天,所有的老鼠都被注射納洛酮以促進戒斷反應,然後再次放入水中進行測試。

在所有的大鼠中,每日餵食間歇性蔗糖和食物的一組,明顯逃跑的慾望降低,被動漂浮取代了逃跑。

這個研究表明,每日間歇性餵食蔗糖和食物的大鼠形成了糖上癮,在戒斷期間產生了行為抑鬱

斷食24小時後,還會出現鴉片戒斷的跡象,包括軀體體征,如牙齒顫抖,前臂震顫和頭顫抖,以及焦慮感

在長時間不攝入糖之後,還產生了攻擊行為

糖上癮的階段三:極端的渴望

有過斷糖經歷的人會發現,斷糖開始期間對糖的渴望達到一個巔峰,這種渴望也是很多人斷糖失敗的原因。

其實,這並不是我們抵擋不住誘惑,更不是自制力差。

大腦對糖上癮後的機制,就決定了戒糖之後對糖的反應是增強的,而且是越來越強。

如果把對糖的「渴求」,看作是獲得糖的強化動機,在上癮後然後被迫戒斷,這種強化動機會隨著時間而增長

饞糖、吃更多的糖

強化動機,還會導致一些沒有回報的操作性反應,比如斷糖期逛蛋糕店,或者網上瀏覽美食圖片或視頻。

此外,如果再次攝入糖,會比戒斷前吃得還多,這種強化動機的增加很容易會導致控制不住。

大鼠實驗中採用「剝奪效應」範式,研究了大量攝入糖的老鼠在戒斷後的糖攝入量。

在每天攝入糖12小時後,老鼠在戒斷2周後的測試中比以前多攝入23% 的糖。

每日攝入蔗糖0.5小時組無明顯效果。

此外,獲取糖的動機,似乎是隨著戒斷時間延長,而繼續「孵化」或生長的。

在戒糖14天後,每天攝入糖12小時的大鼠明顯增加了對葡萄糖的槓桿壓迫,達到戒糖前反應的123%。

而且與1周或1天相比,戒糖30天後對糖的反應更大。

這些結果表明,強化動機背後的神經迴路會逐漸發生長期變化

糖上癮的階段四:敏化

敏化,是對糖上癮後如果反覆多次戒斷和渴望,會導致對糖更敏感。

比如經歷過多次的斷糖友」破戒「,很容易因為一點點誘惑又忍不住。

同時,敏化還會帶來出交叉敏感。

交叉敏感指的是對一種藥物的敏感,可能導致另一種藥物攝入量的增加。

換句話說,一種毒品是通往另一種毒品的」通道」,比如糖上癮的人,斷糖之後可能喝更多的酒。

潛在原因其實是大腦中的神經化學變化,例如多巴胺(DA)的適應性變化。

戒糖的行為,通常伴隨著伏隔核中多巴胺/乙醯膽鹼(ACH)平衡的改變,糖上癮的人,每天都會反覆釋放伏隔核殼內的多巴胺,一旦停止這種刺激,身體會促使大腦尋找替代品

這也是糖上癮帶來的另一個不好的影響,除了會暴食、肥胖、損害牙齒等等直接的後果,還可能導致酒癮、煙癮等間接後果。

關鍵的瘦龍說

暴食,無法控制食慾,歸根結底的原因都是糖癮。

戒掉糖癮,才能真正讓你成為自由人,不再是食物的奴隸。

很多小夥伴戒糖,戒碳水之後,會出現暴食、或者嚴重的戒斷反應,卻把責任推薦給戒糖,覺得不應該戒糖。

實際上,戒毒也會不舒服,但是你會認為戒毒不健康嗎?

濫用糖和濫用藥物之間的行為和神經化學相似性高度一致,可以認為在「狂歡式」的消費方式下,糖很可能會「上癮」。

糖比起藥物如可卡因或嗎啡,上癮產生的影響要小,然而,這並不表示糖上癮的影響就對身體的傷害小。

糖攝入過多會導致肥胖、細胞老化、影響大腦認知功能、心臟病等等。

而糖上癮的4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會導致嚴重後果:

暴食會帶來胃病、肥胖;

戒斷導致暴躁、抑鬱;

渴望導致攝入更多的糖;

敏化則會帶來其他上癮。

如果您本身有糖癮,希望儘快想辦法減除,如果沒有,也希望能夠控制糖的攝入量,千萬不要走到糖上癮的階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瘦龍健康 的精彩文章:

一個黑生酮飲食的研究說:生酮飲食損害心臟?聽瘦龍來扒一扒真相
吃肝臟會維生素A中毒嗎?維生素A該怎麼補充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