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五一秦嶺極端天氣歸來聊裝備

五一秦嶺極端天氣歸來聊裝備

本文來自大神和小姐姐越來越多的8264論壇,發布和欣賞戶外遊記請進8264!

給作者留言請點此:五一秦嶺歸來聊裝備

多年以來我一直被秦嶺的磅礴大氣深深吸引,10年前元旦鰲山穿越時遇到的寒潮和大雪、跟醬鋪一起經歷可怕失溫後看到的壯麗雲海和日落日出、鰲太穿越時被冰涼的泉水傷了脾胃.......一次次的秦嶺之行都給自己留下了難忘的經歷。今年清明去了冰兵跑意猶未盡,所以五一又再向秦嶺行,這次找了條輕鬆的鐵甲樹——湯峪線走了一遭,途中經歷了風雨、冰雹、大霧、大風的輪番侵襲,但幸好一路平安。下到山腳被多位朋友問候才得知今年五一秦嶺上又傳噩耗,在感其壯美的同時也不禁慨嘆生命之脆弱。秦嶺山難事故的發生原因各不相同,但惡劣氣候往往都是罪魁禍首,它除了對山友的裝備性能提出了要求,更考驗了山友的裝備運用技能。在這裡我用此行的親身經歷來聊一聊關於裝備的那些事。

此次行程經歷如下:

5月1日——下午大約16點從西安出發前往厚畛子,晚上將近22點從鐵甲樹進入景區,在某座弔橋邊找了片草地露營,營地地面草皮柔軟又平整,睡了個舒服覺;

5月2日——早上7點40出發前往南天門,中午11點開始下雨,近12點的時候小雨變成大雨,部分路段遇到飛雪,13點20左右順利到達南天門。從鐵甲樹上南天門途中,我們六個人的小隊伍分成了兩隊,前後各三人,前後隊路程雖然相差一個多小時,又有遇到大雨,飛雪,但因為當天上山的隊伍多,而且這段路沿途沒有特別危險的因素,所以在前面的我並不太擔心後隊。到了南天門後看天氣不對,果斷決定不露營並訂好全隊床位,我們和另外一支北京4人隊伍包了一個房間,十個人擠一個大通鋪。決定很明智,當天上來的人多,有一支幾十人的大隊伍提前預訂了房間,下午晚一點其他隊陸續到達後訂床位就很緊張了,不少人只能疲憊地繼續前行到藥王廟紮營。當天晚上電閃雷鳴風雨交加,雨中還夾雜了大顆的冰雹。雨點和冰雹被大風不斷拍打在接待站的鐵皮屋頂上發出一陣陣可怕的噼啪聲,房門幾次被猛烈的大風吹開,我們早早地關閉頭燈躺在床上,警惕地聽著屋外的風聲雨聲雷聲,甚至有些擔心這房屋是否撐得住,同時暗自僥倖幸好沒有選擇露營。事實上當晚有露營帳被吹翻,連南天門廟裡都被大雨和冰雹擊穿,漏水不斷,不得不從廟裡搬到客棧里打地鋪。

5月3日——早上7點半出發,12點40左右到達拔仙台,這段路走得很輕鬆,天氣也很好,能見到陽光和雲海,在玉皇池還見到了美麗的日暈,一路上走走走拍拍拍,玉皇池到拔仙台路段風較大,個別地方甚至站不穩,然而這點風和下午遇到的大風比起來只是小巫見大巫。我們13點15左右從拔仙台出來就開始變天,從晴空如洗直接過渡到濃霧大風。從大爺海到大文公廟這段路風力達到八級甚至更大,在某個路段,我剛走到山脊部位,體重170外加負重30斤的我,居然直接被突如其來的大風給吹到路坎之下!系得緊緊的漁夫帽被瞬間吹飛,還好我眼疾手快伸手一把抓住,不敢再戴,只能揣入懷中,身後的同伴則被吹得趴到地上!這段路是當天最困難的一段路,後面的同伴個頭加背包目標太大,在風中行走付出了太多體能,一路補充能量,我雖然還好但是也不敢讓隊伍分散太開,但是大風不斷吹起肩帶上的織帶啪啪打臉,臉都給抽疼了。要到大文公廟的那段長下坡風特別大,最大的時候我和隊友都無法站穩,只能躲在路邊石頭堆後避過風頭後再走。當晚在大文公廟接待站紮營,一夜大風未眠。

期間有個小插曲,鑒於拔仙台附近岔路比較多,如果天氣不好又不熟悉道路,有誤跑到萬仙陣方向的可能,所以早上出發的時候我就反覆強調今天整個隊伍務必保持隊形不要分散,結果還是有一位過了玉皇池就悶頭一直向前沖直到從我們視線中消失再也未見。後來起了大霧後我們擔心得不行,生怕他沒有經驗跑錯方向,到了大文公廟有手機信號後立刻打電話發簡訊給群友幫助尋找才獲悉他的行蹤,好在他沒有跑錯方向,而是當天直接下了山。在戶外出行中最忌這種個人英雄主義,在得悉他安然無恙後六人小隊就改編成了五人小隊。

5月4日——優哉游哉下山,回西安逛吃逛吃。

下面聊聊我的裝備配置和實際使用方法

一、著裝

在我所有裝備里,我對戶外服裝穿著的要求是最低的,一方面是因為矮大緊的身材實在很難買到合適的服裝,尤其是褲子,另外一方面是經過多年的戶外出行,我已經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穿衣法則,在我手中,普通品牌的衣褲不會和頂級的戶外服裝在使用方面存在本質的區別。

我的特點四個字:抗凍,多汗。前者讓我減少了很多保暖衣物的負擔,後者讓我很重視處理服裝的排汗。

秦嶺和川西高原類似,低溫、大風是大概率事件。很多人為了防寒,在行進過程中都會穿上保暖衣物,但這樣很容易就會出一身汗。如果身上汗濕遇到大風,很可能會因為風寒和濕寒效應導致失溫,因此在徒步過程中我的穿衣準則就是:盡量避免和減少出汗。行進過程中我經常穿著短袖T恤徒步,剛開始出發的時候會略冷,一旦走開後身體就開始發熱了,我寧可身上微冷也不讓身體過熱。保暖衣物我通常放在易於拿取的頂包或者袋鼠倉,途中短暫的停留時我一般不卸包,不管站、坐,包不離身,這樣背部不會冷,同時也避免卸包上包的體能損耗。但是一旦長時間停留我就立馬加衣保暖,出發前又堅決脫掉。如果風大,我通常會套上防風皮膚衣。每次長線出行,快乾T恤、皮膚風衣,基本上各自都會帶上兩三件,T恤即便汗濕也有得換,皮膚衣也是如此。

我此行的衣褲配置:

外層:

上半身帶了硬殼KOLON SPORTS的頂級款,型號忘了,入手快十年,存在嚴重老化。5月2號上山時遇到大雨我拿出來穿上,還是免不了內外被打濕,後打包好再也沒用。回到家用了烘乾機,壓膠徹底報廢此乃後話。外層衣物除此之外還帶了三件皮膚風衣,兩件北面一件土撥鼠。皮膚衣是我很喜歡的裝備,重量輕、收納小、能防風、有得換,回到城市裡也可以拿出來穿。

外褲是北極狐的G1000快乾褲,本來棉質長褲並不適合濕冷天氣,但如果穿衝鋒褲,我大小腿會悶出很多汗,跟被雨水打濕沒啥兩樣。我在快乾褲外面套上了MONTBELL的雨裙,小腿綁了峰鳥的腳套,基本上把快乾褲給覆蓋完了。5月2日冒雨到了到了南天門住下來後檢查,褲子只是褲腿和膝蓋窩的位置有點濕,升起火烤烤就基本幹了。下半身的這種搭配這些年我已經在秦嶺、新疆、川西等很多次出行中得到運用,效果很好。家裡有幾幅雪套腳套,如果是可能遇到深雪的線路,出發前我會換上長款Sea to Summit的雪套。

中層:

保暖方面我沒帶保暖的褲子,就帶了兩件保暖衣物,一件始祖鳥ATOM 14644薄款棉服,一件哥倫比亞OMNI熱反射短袖馬甲,兩件都比較輕,晚上很冷時直接兩件套用就足夠了。在寒冷天氣下,身體核心部位的保暖最為重要,5月3日拔仙台沿途超級大風,我穿了一件皮膚衣套上熱反射馬甲,上身感覺微冷,但是在可接受範圍,並不會感覺凍,這樣當然不會出汗,全程身體一直保持了乾爽,遠離了濕寒效應。

內層:

帶了三件輕薄的快乾T恤,一件北面一件凱樂石一件rab,打濕後可換乾爽的,回到城裡也有得乾淨穿,我並不會去追求一些昂貴的所謂的極速快乾排汗內衣,事實上,在快乾方面,即便是阿迪耐克等體育品牌的快乾運動T恤也是可以用於戶外的。內褲用的優衣庫快乾平角內褲,關於內褲少有人提,還是得順嘴說一下,重裝徒步長線徒步,平角比三角更適合,後者容易在行進過程中勒襠勒溝:)

鞋履:

SCARPA的昆布重裝徒步鞋,行走秦嶺這種有雨,有泥,有雪,有亂石的路徑,重裝徒步鞋還是更讓我放心,昆布穿了四年多了,從沒讓我失望過。此行整個線路下來,鞋內始終保持了乾爽。在容易崴腳的路段,也給我提供了足夠的支撐。

帽子:

OR的GORE-TEX漁夫帽,這個是我很滿意的,寬檐遮陽擋風,內部帶絨,大風情況下有點頭部保暖作用,而且面料確實防雨,大雨下也保護了頭部。因為穿的少,所以即便帶帽頭部出汗也不算太多。

手套:

戴適的,說是防水後來還是被雨水雪水打濕了,不過倒是比較防風,另外手套表面在觸碰到帳篷粘扣之後還是會被掛起毛,表現中規中矩吧。

二、睡眠篇

帳篷:

三峰太極雙人帳。5月3日大文公廟接待站紮營,雖然四周都有圍擋,但吹進來的山風依然達到差不多七級左右的風力,從下午一直持續到4日早上,中間幾乎沒有停過,3日晚23點——4日凌晨4點左右風力更有可能超過7級。這場大風的特點是風力大,時間長,來得猛。經常是前一陣還風平浪靜,突然就刮來猛烈的邪風,這種瞬間施加的力量對帳篷傷害很大,面料不過關受力點很有可能被撕裂,帳桿也容易被這種風折斷。我剛搭建起帳篷,迎風面的帳桿就被這種瞬時大風一下拍得幾乎貼到地面,整個帳桿彎成了S狀。為了避免帳桿斷裂,我用自己和同伴的背包放在帳內頂住帳桿。紮營的時候我搬來很多大石頭,把所有能固定的錨點全部進行了加固,整晚下來,只有一側門廳的石頭被帳篷布拉開並拔起了地釘,其他錨點都很牢固。整整一宿,山風從文公廟和接待站之間的縫隙吹進來,風聲像瀑布、像蒸汽火車、像海浪、像狼嚎......帳篷就像驚濤駭浪中的小舟一樣經歷著大風的猛烈衝擊,不停劇烈搖晃,帳篷布嘩啦啦作響,我一度擔心受力點被撕破,幸好這樣的事情沒有發生。當晚我幾乎整夜未睡,風大的時候就坐起來用背頂住帳篷,總算是熬到天明!頭天紮營的有十二三個帳篷,到次日天亮的時候有一小半已經不在了。同伴的圈圈塔也在晚上23點左右被風掀翻,不得已只能住進接待站。

以前我最喜歡燒的裝備類別是背包和帳篷,這幾年對帳篷的認知發生了變化,現在的帳篷由於塗層面積大、壓膠多,再好的帳篷,使用壽命往往只有幾年時間,和睡袋、背包等相比都要短得多,所以我不再追求所謂的頂級帳篷。這次也幸虧沒帶馬刺,根據我的經驗,馬刺大概率扛不過這樣的妖風。帳篷只要功能夠用,足夠舒適就行,帳篷的性價比也慢慢成了我的考量標準之一,畢竟類似這樣的環境對帳篷的摧殘是很大的,即便是用幾次換掉也不是太心疼。

睡袋:

黑冰Z400。黑冰的旗艦系列,800蓬鬆度,比G系列要高一個檔次,我自己也有G400,兩個睡袋放一起比較,Z400的絨明顯要細膩。收納體積和我的SEA TO SUMMIT FM3相比要略大一點,但就這個保暖度而言,我已經很滿足了。在南天門接待站那晚夜間溫度零度左右,睡的是大通鋪,Z400我基本上拉鏈全開當做被子來蓋的,要不然太熱。在大文公廟紮營,夜間也差不多是在零下2度左右,地面的積水都結冰了,Z400套在身上很暖和,拉鏈全部拉上會覺得有些熱,腳一直在睡袋內,所以腳部感覺非常暖和。這個睡袋標稱舒適溫度為0攝氏度,實測可以滿足我在零下五度左右環境的使用需要。

睡墊:

THERMAREST的P4自充墊女款標碼。這個墊子買了差不多十多年了,雖然很老,但是用著很放心。我的睡墊有個七八條,這個P4算是用出感情了,因為比較薄的緣故,每次使用吹氣不費多少力,所以長線我要麼帶SEA TO SUMMIT的充氣氣墊,要麼就是帶這個P4自充墊。

睡袋內膽:

峰鳥木乃伊隔臟內膽,這個是每次出行的必備之物,走了一天一身汗,直接鑽睡袋很容易弄髒,洗滌睡袋可不是件輕鬆的事情,有了內膽進睡袋前先套上,再也不用擔心會弄髒睡袋了,清洗內膽太輕鬆了。收納體積相當於易拉罐,重量也輕,即便不露營的差旅出行,如果擔心酒店客棧床上的衛生問題,內膽一樣可以發揮重要作用。

三、使用篇

背包:

Mystery Ranch的Terraframe65背架包。Terraframe背架包系列有50,65和80升三個規格,但是背架完全相同,包體可以拆下互換。我之前買的是TF50升背包,後來有朋友只買背架,於是我就幫他訂了個TF65升,背架歸他,65升包體我自己留下,這樣我就相當於有了50和65兩個不同容量的包。朋友自己DIY了白色MC包體配在背架上,一路上吸睛無數,相當亮騷!

Terraframe背架包沒啥好說的,背負強大,最大負重可達70公斤,延展性好,可斬獲了換包體,可配合兜布使用不同容量防水袋,它曾經斬獲過世界著名專業箱包網站CARRYOLOGY的BEST ACTIVE裝備大獎。從去年到今年,它一直是我長線出行的主力背包,陪著我去了新疆喀拉峻、新疆宰爾德、秦嶺冰兵跑、這次的秦嶺南北穿,還有無數次重慶周邊的腐敗搬家露營,表現非常棒,我很喜歡。這次出行,我的總負重(含背包自重)大約15.5公斤,用TF背架包大馬拉小車,走得很輕鬆。

在拔仙台,我還偶遇了我的顧客,另外一個小隊伍一水兒的神農背包,有跟我同款的,我瞅著眼熟,一搭訕,結果都是從我這裡買的,於是親切合影。

小包:

LII的Musette挎包。凱夫拉麵料,結實耐用又輕巧,掛在胸前放手機放證件簡直不要太方便!

手杖:

LEKI的老鷹。自從2003年我開始用手杖至今,中間除了一年時間改換門庭之外,我一直使用的是LEKI,一對LEKI的黃金仗,從03年用到12年被朋友順走,之後又入手一對黃金仗至今,這次被領導帶去了扎尕那。我用的LEKI老鷹內鎖定手杖,這對手杖也是陪伴我五年多了,至今表現出色。我體重大,對手杖的可靠性要求高,而在我心中,LEKI是獨一無二的選擇,沒有其他品牌能取代它在我心中的地位。

炊具:

Jetboil捷寶的SUMO。以前長線出行一直帶的是燒水神器——MSR反應堆,火力猛、節約燃料。但用久之後,反應堆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除了燒水之外干別的總有點擔心鎖死爐頭、火力調節困難、低溫下難以點燃、不能使用別的鍋具(我自己可以用別的鍋具,但是其他同伴使用其他鍋具是不允許的)。JETBOIL捷寶的SUMO,清明我已經用過一次,在雪天里使用表現很好,這次依然帶上,雖然燒水速度不及反應堆,但是相比其他爐頭很快了;自帶溫壓調控,低溫下能順利點燃;火力調節非常棒,可以調到猛火也可以調節到微火,除了燒水,煎炸烹炒樣樣能幹;自帶撐架,其他鍋子都可以放心與其搭配使用......優點多多,難怪捷寶是北美市場銷量第一的集熱爐品牌。不過我現在的一體集熱爐有反應堆1.7升,KOVEA高山大師2.0升,SUMO的1.8升容量顯得有些重複,所以準備閑魚出掉SUMO,換個捷寶MINIMO1.0升,這樣可以減輕重量和收納體積,更適合單兵出行。

MSR豪華版小火箭。這個也帶溫壓控制,也很適合低溫使用,火力相當的猛,本來是想放在頂包裡面,路上方便燒點水吃路餐,結果最後沒派上用場,兩次行進途中燒水都是用的SUMO,畢竟下了包,在頂包里拿火箭和在主包里拿沒啥太大區別了。

火楓雪鈦套鍋。輕便,好用,做工也不錯,路上用來裝袋裝奶粉,咖啡,榨菜包啥的非常不錯,早上用來沖泡食品也很棒。

頭燈:

Fenix的HL30。為了家裡的幾個頭燈,專門買了南孚的充電電池。不過確實好用,重量比較輕,續航時間長,並且亮度管夠。

墨鏡:

台灣的黑貂近視墨鏡。平時不喜歡戴墨鏡,主要是因為近視眼換上沒有度數的墨鏡後無法看清,而黑貂近視墨鏡解決了這個問題,夏季和雪季出行這個總是我的必備之物。

收納袋:

SEA TO SUMMIT和三峰的各種收納袋,裝衣服,裝食品,裝睡墊,裝電子設備......井井有條不要太方便!

關於裝備運用方面的一些隨想:

1、如果真心喜歡戶外,經常走進山野,那就需要在戶外實踐中摸索總結,尋求適合自己的裝備使用方法,比如我對裝備的一些觀點和看法,比如我自己的少出汗穿衣法則,都是在長期的出行中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總結的,這些觀點和看法未必適合其他人但是很適合我,其他人可作為參考和借鑒;

2、每種裝備都有各自的性能特點,想法將其優點充分發揮,避開其缺點,可以實現很好的使用效果。比如說外層衣物,這幾年出行我較少帶衝鋒衣,防雨的任務大多交給了雨衣,雨衣是公認的悶熱不透氣,但我通常穿雨衣的時候內里都只是一件短袖T恤,風雨襲來並不覺太悶熱(五一家裡的雨衣領導打包時沒注意都帶到了扎尕那,一件也沒給我留下),這樣雨衣防水好的優點就得到了充分利用,有效規避了悶熱的缺點。很多人不喜歡的皮膚風衣也是如此成為我每次出行必不可少的衣著裝備;

3、可以把所有裝備的重要性在自己心中進行一個排序,在我心目中,背包、鞋子的重要性妥妥第一梯隊,手杖、睡袋、帳篷、頭燈、睡墊排第二梯隊,炊具、服裝第三梯隊,其他算是第四梯隊。當然,不同的線路,裝備的具體重要性也會是有變化的。比如長線虐線,炊具的重要性會提升一到兩個檔次,原因是好的炊具可以節省燃料,減少負重。這個重要性的排名只是我自己的看法不能代表別人,比如對很多人來說,服裝的重要性會大幅度提高。但任何情況下,安全和可靠都應該排第一,重量絕對不是;

4、裝備具有不同的重要性,那麼我們在選擇採購的時候可以進行區別對待。如果預算足夠直接一步到位固然不錯,但未必非得每種裝備都是頂級,重要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裝備。如果預算不足,那麼根據裝備的重要程度來分配你的預算。背包和鞋子屬於我的核心裝備,所以在這上面,我付出的成本最高,而硬殼之類的裝備,我付出的成本很低;

5、學會對裝備的性能和重量進行搭配組合,比如我的下半身外層穿著,就是用雪套和雨裙的防雨性對快乾褲的性能進行彌補,同時又保留了快乾褲的優點;比如我所有的睡袋都是輕薄型的,一條厚睡袋都沒有,我根據不同的溫度進行組合搭配使用,即便是極寒天氣,這些薄睡袋也能滿足我的需要;比如對裝備重量的分配,在總重量控制的前提下,對核心裝備的重量要求放寬,背包自重我就從超輕和輕量恢復到正常重量,但是把睡墊、睡袋、帳篷、食品、炊具及燃料等重量控制下來,實現了大馬拉小車的輕鬆出行,諸如此類;

想到哪兒說到哪兒,羅里吧嗦一大通,權當是自己的隨想記錄吧,如果能給大家帶來借鑒和參考就最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8264 的精彩文章:

作為戶外愛好者,我太愛這本戶外日曆了
這本戶外日曆,戶外圈唯一,每天一張,你想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