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說這3句話,請牢記

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說這3句話,請牢記

精讀媽說:面對孩子,不要說恐嚇、脅迫、哭窮的話,真正有效的溝通,是與孩子建立「鏈接」,給予情感的支持。

作者:勤一一(爸媽精讀專欄作者)

我們如此深愛孩子,卻為何總在孩子的傷口上撒鹽?

這三句話,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說,不然後悔終生。

「我早就說過吧」:

恐嚇的話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有一次坐地鐵,我旁邊有位爸爸帶著一個大概6、7歲的小女孩。

小女孩坐不住,不一會兒就邊吃口香糖邊繞著地鐵的豎桿把手轉圈。

期間,爸爸提醒了好幾次:不要轉,坐下。小女孩沒聽,爸爸說了幾次見無效也就低頭看手機了。

突然,女孩不再轉圈了,哭喪著臉向爸爸求助——原來是口香糖吞下去了。

顯然,小女孩自己已經被嚇到了。

爸爸放下手上的手機,了解情況後,立馬開始教育女孩:

「我早就說過吧!不許轉圈不許轉圈,你就是不聽啊!好啦,現在口香糖吃進肚子里了,接下來就要爛肚子了,看你以後不聽話……」

小女孩瞪得圓圓的眼睛裡汪著一汪淚,用手摸著自己的肚子,一臉害怕。也許她真的擔心自己會爛肚子。

後來我下地鐵了,但是小女孩擔心害怕無助的樣子,一直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

有的父母真的非常非常愛孩子,但對孩子卻缺少情感支持。

我們愛子情深,甚至可以為了孩子犧牲自己,傾其所有,但是,卻總習慣在孩子情感最脆弱的時候雪上加霜。

這樣的話在生活中耳熟能詳:我早就說過吧,你這樣不行的;我早就說過吧,就知道你會搞砸的;我早就說過吧,不聽媽媽的話就是這個結果……

其實,任何人,即使是小孩子,都是知道「好賴」的。

孩子犯錯,他們自己已經處於情感受挫的狀態,這時我們需要做的是先給予他支持,讓他「爬出」這份受挫情感,等到情感平復了,再教育。

父母都重視孩子的安全感,卻往往忽視了安全感是如何建立的。

安全感不僅僅是我們為孩子做了什麼:精心準備美食、陪玩、策劃生日派對、帶出去旅行;安全感更是這些點滴小事里,在孩子情感受挫時,我們有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

面對受挫的孩子,恐嚇的話一定不要說;放下「大道理」,先給予孩子情感和心靈的支持。

智慧的父母會讓孩子真正明白,不管他們怎樣,都可以安全地向父母尋求幫助。這份有「後盾」的堅信,是孩子安全感的地基。

「都是為你好」:

脅迫的話剝奪孩子的自主性

心理諮詢師徐慢慢分享過一個漫畫故事:

在公園裡,一個小男孩在傷心哭泣,他的媽媽對他說:

別哭了,媽媽批評你,也是因為愛你,為你好啊!

你看看你,腦子笨,還不努力,怎麼跟得上你們同學?

慢慢很困惑:這個媽媽一直說「愛他」、「為了他好」,可是小男孩卻這麼難過。

生活中,父母總喜歡對孩子說:我們都是因為愛你,都是為你好。

「為你好」,就是愛嗎?

其實,「為你好」並不是愛,反而是一種脅迫。

我是為你好,隱藏的下半句是:所以你要聽我的才行。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個女孩的案例:

8歲,她站在衣櫃前,看著心儀的紗裙子,她想:雖然我很想穿裙子,但媽媽說穿秋褲是為我好,我是個懂事的孩子,不要凍感冒了給父母增添麻煩。

18歲,她想選擇自己喜歡的藝術專業,可腦袋裡飄過的是父母說:學藝術不穩定,學會計將來可以進銀行端鐵飯碗,我們都是為你好……

她試著說服自己:學藝術太費錢,我不該做讓父母為難的事,還是選擇他們喜歡的專業。

28歲,男朋友提出要和她發生關係,她內心有點抗拒,覺得進展太快。可轉念一想:他對我這麼好,付出這麼多,我拒絕他會不會傷心?會不會覺得我不夠愛他?

就這樣,她習慣於在關係中過度替對方著想,習慣於過度為別人的情緒負責;不敢去照顧、滿足自己的情緒和需求,最終一步一步,喪失了對自己人生的掌控權。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小大人症候群」,指的是那些用隱忍來適應環境,將內心封閉換來「刻意成熟」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往往從小生活在父母「為你好」的魔咒中。

「為你好」背後往往包含著一種心理投射:我很好,你很糟,所以我可以幫助你變得沒那麼糟糕。

事實上,不停地說著「為你好」的人,是把自己內在糟糕的部分投射到了他人身上,並且借著他人對這一投射的認同來滋養脆弱的自我。

這樣的父母,只會養出不敢拒絕、不敢堅持自己主見、自卑懦弱的孩子。

真正好的愛,不是「為你好」,而是讓被愛的人,發自內心覺得「我很好」。

真正好的愛,是讓孩子覺得「我很棒」、「我可以一點點進步」;而不是讓孩子感受到「我很笨」、「我不夠努力」。

真正好的愛,是給孩子自主選擇的空間,讓孩子「愛」上自己。

「我們為了你,容易嗎」:

哭窮的話摧毀孩子的自尊心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分享:

在肯德基,一位爸爸帶著7、8歲大的兒子來買兒童餐。

坐下來吃的時候,爸爸對孩子說了一句話:你吃這一頓飯,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錢。

男孩低著頭緩慢地咀嚼食物,雖然父子倆都沒再說話,但是能看出男孩聽懂了,也挺進心裡了。

看得我心裡一驚,想到家裡也發生的類似的情景。

晚上跟女兒一起洗漱,我使勁兒磕了磕見底兒的護膚乳液,嘟囔了一句:用光了啊,都沒錢買護膚品了!

6歲的女兒抬頭疑惑地問:媽媽,怎麼會沒錢買護膚品?

我隨口答道:你的興趣班學費好貴呢,錢都花光光,沒預算啦!哎,這年頭,養個娃容易嘛?

女兒瞬間臉色一變,低著頭思考了一會兒,抬頭巴巴地對我說:媽媽,我的興趣班有點太多了,可以少上一門嗎?我小豬存錢罐里有錢,給你買護膚品!

當時沒往心裡去,回想女兒眼神里複雜的情緒,不由得後悔不已。

父母往往試圖「無私奉獻」,潛意識裡又覺得孩子虧欠自己,於是總在自以為適合的場合,在孩子面前泄露「父母不容易」的情緒。

殊不知,在父母看來不過是無關緊要的嘮叨,落在年幼的孩子心裡,卻可能變成心靈的捆綁,會對一個孩子產生恆久的影響。

心理醫生曾奇峰說過:父母對孩子哭窮,不是教育,是投毒。

大多數父母,只是想要「善意」地提醒孩子:爸爸媽媽賺錢很不容易,但是為了你,爸爸媽媽寧願委屈自己。

但是,孩子聽到了父母的「潛台詞」:

你看,我賺錢這麼辛苦,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

你欠我的,所以你必須好好聽我的話,將來報答我,孝敬我,否則你就是對不起我。

然而6歲的小孩,只能承受6歲小孩該承受的壓力。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所說:任何一個超過他們承受範圍的複雜挑戰,都有可能給他們造成不小的內心打擊。

父母對孩子哭窮,會讓孩子每一點小小的快樂,每一個小心愿的實現,都伴隨著巨大的負疚感。

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家裡的經濟狀況,可以呈現生活的「真實」,但是,不要忘記告訴孩子:

「這頓飯雖然貴,但是,咱們一起開心地享受這頓飯,吃完咱們才有精力有動力,你看書學習,爸爸工作打拚,賺更多的錢,吃更多好吃的,過更好的生活。

這瓶護膚品雖然價格不菲,但是,女人呵護好自己更重要,你長大了也要對自己好一點。

媽媽很開心你願意為媽媽買護膚品的心意,不過,賺錢是成年人的責任。我們一起努力,讓生活更幸福。」

在教育中,我們常常低估愛的力量,卻高估了管教的手段。

面對孩子,不要說恐嚇、脅迫、哭窮的話,真正有效的溝通,是與孩子建立「鏈接」,給予情感的支持。

點個贊,此生,願你我,能與孩子溫柔相伴。

作者簡介:勤一一,富書專欄作者,富書素材營學員,二胎職場媽媽,歲至中年,心懷溫暖,願以文字梳理思路,柔軟現實,治癒你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精讀 的精彩文章:

父親因女兒夜不歸宿當街暴打:從小不好好管教,長大後管了也白管
父母的寬容,是孩子成長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