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揪頭髮、扇耳光」: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成了惡魔?

「揪頭髮、扇耳光」:是什麼讓我們的孩子變成了惡魔?

進化媽:霸凌,源自成人的傷害與控制,而父母的無視成了最大的歸因。

作者:咪咪馬滋味(爸媽精讀專欄作者)

近日,最「牛」湖州女孩上了熱搜。

視頻中,兩個女孩左右夾攻另一個女孩,揪頭髮、扇耳光、拳打腳踢。

即便被打女孩一再求饒「姐姐,我錯了」,兩個施暴者也絲毫不為所動。

最後,打累了。施暴者拽著女孩頭髮讓她跪好,強迫她叫媽媽。

被打女孩只得聲淚俱下地喊「媽媽,我錯了」。

施暴者這才收手,還笑著炫耀,「窮鬼,別惹我們。我每天泡吧花費超過5000,湖州沒有敢惹我們。」

兩個施暴女孩年齡不大,從她們幼稚的妄言中,可以推測她們家境不錯,至少物質條件很好。

那究竟是什麼,讓原本純真的孩子長成了張狂的霸凌者呢?

霸凌的背後是父母的無視

台劇《貓的孩子》里,主人公阿衍長期被父母忽略,他變得自卑懦弱,成為同學們嘲笑的對象。

即使經常被欺負,父母也從不關心他。

父親拿他當透明人,甚至連他上幾年級都不知道。

而母親只把他當做挽留父親的工具,她從不關心兒子的悲喜,只關注成績,甚至為了達到目的,還要求補課老師用戒尺鞭打孩子。

可惜事與願違,阿衍的成績不但越來越差,人也變得鬱鬱寡歡。

這樣的阿衍自然沒法留住父親,父親出軌,還打了母親,而母親將一切都歸咎於阿衍。

對於阿衍來說,家是冰冷的,父母的冷漠讓他痛苦不堪。

終於有一次,阿美挑釁阿衍,阿衍突然爆發,將阿美打個半死。母親被老師約談。

阿衍原本很期待,如果母親訓斥自己那是不是代表著她還愛自己呢?

可惜,阿衍等到的只有失望。

回到家裡,母親便不再跟阿衍說話。

為了引起母親的注意,阿衍劃傷自己,但換來的依舊是母親的冷漠。

他崩潰了,露出猙獰的面目,狠狠地掐住母親的脖子,也說出了自己多年的委屈。

原來,父母的冷漠和無視才是阿衍霸凌的源頭。

樊登曾說:「家長經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長大後容易忽略別人的感受。

家長長期忽略孩子,會讓孩子喪失溝通的慾望和能力。長此以往,他們將不能表達自己,更別說共情。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向外疏解情緒,但因為他們無法正確表達,最終只能用暴力的方式去傷害比他們弱的人。

所以,霸凌,源自成人的傷害與控制,而父母的無視成了最大的歸因。

霸凌者的背後是缺失存在感

心理學中有種現象叫「存在性焦慮」。

對於孩子來說,它會表現為,無論自己做了什麼,父母都是冷漠和敷衍的態度。

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不值得被愛,囿於焦慮的困境。

《校園霸凌:拒絕惡意的傷痛》中,作者陳嵐展現了一個真實案例。

主人公小明,生長在一個有暴力傳統的家庭。祖父經常打罵父親,父親也習慣性地將對祖父的不滿發泄在了小明身上。

為了自保,母親也從不維護小明。

在這樣的家庭里,小明很難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所以,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他把魔掌伸向了更弱的同學。他很享受同學在他的拳頭下屈服時帶給他的愉悅。

從此他開始頻繁霸凌同學。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說:「一個人之所以對別人的反應極度在意,那是因為對方好的反應會讓他有短暫的存在感,而對方壞的反應,會讓他的存在感瞬間崩毀。」

在霸凌者眼中,弱小同學的屈服就是自我存在感的證明。

他們在父母身上得不到的存在感,要從弱小者那裡尋求。他們在家感受不到的認同,要從外界尋覓。

其實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

2019年,杭州宜興,一群女孩狂扇一個女生巴掌,讓她跪下喊「爸爸」;

2020年,廣西河池,多名同學掌摑一女生,讓她下跪喊「爸爸」;

2021年,福建南安,一群女生圍堵一個女生,讓她下跪說「爸爸,我錯了」。

在弱者的面前扮演權威的「父母」,這背後隱蔽著霸凌者身上匱乏的存在感。

獲得父母的承認太難,因此欺負弱者變得更加容易。

霸凌者的攻擊行為本質上是在呼喚愛。

他們妄想著通過欺凌這樣的極端表達,來彌補親子關係中缺失的存在感。

對孩子正確回應,

家才能成為溫暖的港灣

《兒童心理學》中說:

「孩子對父母形成依戀關係,這是對特定人產生的持久的感情聯繫,但這個關係,只有在父母回應孩子時才能運作。」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親子關係比教育更重要,而正確的回應,是形成融洽親子關係的關鍵。

我做高校輔導員已經十年了。我發現有些學生即便年齡上已經成年,但在處理的問題的時候,依然只會選擇「動手」,即便是一些很小的問題,即便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在原生家庭中得到足夠的愛的回應。

比如我的學生小宇,有一次他跟舍友因為關燈的問題產生了矛盾。對方還沒反應過來,小宇就已經動了手。

因為違反了校規校紀,我請來了小宇家長。

誰知,還沒說上幾句,小宇爸爸就給了小宇一巴掌。小宇動都沒動,只是眼眶裡隱有淚光。

想必這樣的場景在他的成長曆程中常常出現。

事後我跟小宇談了很多,他十分渴望父母的肯定,可是父母卻只會棍棒教育。

在他的成長曆程中,他幾乎沒有感受到家庭的溫情,卻習得了「動手」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小宇的父母並不是不愛小宇,他們都是本分人,認為嚴父才能出孝子,他們也是真的很忙,日夜奔波,為了賺錢給小宇娶媳婦。

其實,很多父母不是不愛孩子,只是不會表達,常常走錯了方向。

比如孩子在外受了欺負正想求助,家長卻劈頭蓋臉一頓埋怨「叫你不要惹事」;

比如孩子剛剛寫完作業,正想拿起手機,家長卻不分青紅皂白「就知道玩,你就不能有點出息」;

比如孩子意外闖了禍正想尋求保護,家長卻問也不問,一頓胖揍「你這個災星」…

種種教訓的背後,都有父母的關心,但卻用錯了方式,不僅不能幫到孩子,反而會把他們越推越遠。

孩子會越來越沉默,拒絕溝通,有苦自己咽,有事自己扛。

可是他們還是涉世未深的孩子,當真的遇到他們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恐怕只會追悔莫及。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給孩子愛的回應。

重視孩子,讓孩子在認同和理解中成長;

鼓勵孩子,讓孩子在價值和存在中長大;

傾聽孩子,讓孩子在回應和反饋中提升。

點個贊,願每個孩子,都能在愛的包圍下健康成長,照亮自己,也能溫暖別人。

作者簡介:咪咪馬滋味,富書專欄作者,大學老師,90後的社會學碩士,喜歡看書碼字的微斜杠青年,想做一個有溫度、有情懷的媽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精讀 的精彩文章:

趙薇自曝節目有楊冪楊紫都沒人投廣告:女性困境想被看見有多難
父母不閉嘴,孩子怎麼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