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聰明人也逃不過的「真香定律」

聰明人也逃不過的「真香定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購物迷惑行為」:

挑一樣東西,首先篩選「免運費」。同樣一件物品,一家賣90,郵費8塊;另一家賣99,包郵,你會下意識地選擇包郵的那個;

每天一杯20多塊錢的奶茶,每月15塊錢的視頻網站會員費,你選擇和別人共用一個;

到商場買東西,200塊的口紅不在話下,上千塊的衣服不打折說買就買,但是一塊錢的購物袋休想讓你掏錢……

前些年的小品《裝修》中有一個情節,業主為了省幾毛錢,去另一家市場買螺絲釘,結果打車花了77塊錢。

聽上去很好笑,覺得人怎麼那麼笨,這麼簡單的賬都算不明白。

事實上,每個人都曾經花過冤枉錢,要麼是因小失大,要麼是買櫝還珠。

有時候因為「免費體驗」的誘惑,辦了並不需要的會員卡;有時候因為滿300減30的優惠信息,買了不該買的東西。

在做這些決定時,我們總以為以為自己正在做出明智的、理性的選擇,但在消費之後,卻發現了陷入了某一個消費陷阱。

小到買菜、買咖啡、選擇下班走哪條路,大到買房買車、選擇伴侶,我們的決策行為中總是帶有各種不理性。

我們每天通過學習、生活經驗,不斷強化自己理性的一面,但是,不理性才是人類的本能,是主宰人類行為和決策的隱性力量。

在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中,就發現了很多讓人失去理性的概念和力量。

比如「免費」。

麻省理工學院曾經做過一項實驗,他們在一張桌子上同時賣兩種巧克力,一種是15美分一塊的松露巧克力,一種是1美分一塊的好時巧克力,同時桌子上擺了一個大招牌:每人限購一塊!

第一天,73%的人選擇花15美分買一塊松露巧克力,27%的人選擇了好時。

第二天,實驗者把兩種巧克力都降了1美分,松露巧克力的價格改成14美分,好時免費。

結果31%的人選擇松露巧克力,69%的人選擇了免費的好時。

人們為什麼會為了1美分改變自己的選擇,放棄松露巧克力,選擇好時?

因為他們並不是理智地決定需要哪一個,而是因為好時是免費的!

所以,你會經常看到「免費領」的招牌下面,永遠都排著長長的隊伍,也許他們並不需要,但是不領就感覺錯過了什麼;

你會在「買二贈一」的時候毫不猶豫地為了「贈一」,去「買二」,不管你實際上是不是需要那麼多;

你也會為了要一個可愛的泰迪熊,去買一大盒幾個月都吃不完的巧克力……

人們很難對「免費」免疫,同樣,也很難對「稀有」的東西不動心。

在商業史上,有一個經典案例。

一個珠寶商手裡囤了大量的黑珍珠,放在市場上賣,人們覺得它個頭小,黑乎乎的,像子彈,不像珍珠。

後來珠寶商受到高人指點,把黑珍珠放在紐約第五大街的高檔珠寶櫥櫃里賣,與鑽石、紅寶石這些名貴珠寶放在一起,然後標上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天價。

緊接著,他投放大量廣告,烘托這種珠寶很稀有,每家店裡限量銷售。

這一下,無人問津的黑珍珠變成了人人追捧的奢侈品,一下子奇貨可居。

這一招被用在很多商品身上,比如奢侈品包,它不會把自己跟其他奢侈品對比,而是和更昂貴的藝術品放在一起。

一個奢侈品價格越是高不可攀、數量越是稀有,人們就越是趨之若鶩。

因為它滿足的不再是實用功能,而是身份的標誌。

有時候,我們面對一個物品時,理性的聲音說:「這件東西對我沒有用,我肯定不會買。」「這包的成本不超過100塊錢,居然有人花幾千塊去買,我才不會做這麼傻的事。」

可是過一段時間,你也許就會被身邊人潛移默化,忽然想買了。

哪怕是聰明人,也逃不過這樣的「真香定律」。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鳥籠效應」,它的發現者是心理學家詹姆斯。

有一天,詹姆斯和好友卡爾森打賭,說:「你不久之後,一定會養一隻鳥。」

卡爾森不以為然:「我不信!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沒過幾天就到了卡爾森的生日,詹姆斯送了一隻精緻的鳥籠作為禮物。

卡爾森說:「我只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就別費勁了。」

可是在這之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那個空蕩蕩的鳥籠,客人都會問:「教授,你養的鳥死了嗎?」

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

然而,這個回答每次都會換來客人更大的困惑,「那你為什麼有一隻這麼漂亮的鳥籠?」

每次都要解釋半天,搞得卡爾森煩不勝煩。無奈之下,卡爾森乾脆買了一隻鳥,便沒有人再問鳥的事了。

可是,詹姆斯贏了,他真的讓卡爾森養了一隻鳥。

在商業里,商家就是那個在我們心裡掛上一隻籠子的人。

他給你大額的優惠券、告訴你穿上之後會有多美、有了這個生活會變得多方便,接著你就會不由自主地往這個籠子中填上東西。

籠子太精緻,就像商家製造的幻想太美好,我們捨不得扔掉,結果卻一步步成了「籠子」的俘虜。

所有的工作、生意,歸根結底是人和人的溝通。能做得好的人,無一不是看準了對方的需求和心思。

一個優秀的銷售,能在三句話里聽出對方想要什麼、能掏多少錢,然後投其所好;

一個厲害的商家,能夠設計出讓消費者感覺超值,但成本很低的優惠方式;

走進一家商店,從商品排列到光鮮設計,都在刺激你購買時的非理性心理……

怎麼才能知道自己正在做的決定,是理性還是非理性的?

你容易走進消費主義的陷阱嗎?

有哪些心理學的效應正在左右你的消費和生活方式?

杜克大學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里有一本經典的行為學著作——《怪誕行為學》。

這本書就找出了存在於不同領域行為和決策背後的各種力量,針對影響我們個人、企業,以及公共生活的普遍問題,找出解決方法。

我們的非理性行為,既不是隨機的,也不是毫無意義的。它們是有系統的、可預測的。

對這些行為和動機有清晰的認識和了解,才能識別、避免做出「非理性」的決定。

點擊海報,收聽《怪誕行為學》精講

蘇格拉底說:「不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

了解我們的行為背後的推動力,知道我們是怎麼形成一些特定的習慣的,重新思考這些習慣有保持下去的需要嗎……

對自己的了解和人性的洞察,才能一步步地深入,從而對抗自己的非理性。

十點聽書會員,1000本好書

現在就領取收聽!

作者|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圖片|?視覺中國、電影《鐵娘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 的精彩文章:

這三種家庭,最容易養出有出息的孩子
「絕色名妓」杜秋娘:清醒的女人,最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