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做人,你可以忍讓,但不能卑微

做人,你可以忍讓,但不能卑微

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忍讓精神,被無數人奉為與人相處的妙招,也當作保護自己的砝碼。

一時的忍讓,足以保全自己,也給別人留了臉面,因此無論在何時、無論在何地,別人主動與你起了衝突時,身邊總有人勸你:

「算了吧,沒必要跟這種人計較,忍一下也能彰顯你的大度嘛。」

不可否認的是,一時的忍讓確實可能會讓矛盾得以緩解,說不定原先那個犯錯之人,反而因為的你博大的胸懷,而深深地敬佩你。

但是,對於刁鑽、刻薄之人來說,你一味的退讓,只會讓人覺得你是可以被任意欺負的對象,一個卑微的受氣包。

退到無路可退時,你就成了角落當中,那個最可憐的人了。

「忍讓」和「卑微」從來都不是兩個對等的辭彙,適度地「讓」能體現一個人的良好修養,以及他的氣度,能彰顯其人格魅力。

但是,「忍讓」過度時,那個本身有錯的人,則把良善之人當馬騎,對其任意踐踏,直至這個性格軟弱的好心人,卑微到塵埃裡面為止。

忍讓,這種美好品德,就全變了樣。

「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本來的意義是,做到以尊敬別人為基礎的「讓」,收穫他人的真摯感情。

但是,如果忍讓者主動降低身段,一次又一次以讓的方式,讓別人踐踏你的尊嚴,到頭來受到傷害的,最終還是你自己。

你始終要明白,所謂的忍讓,不是代表你就是可以無條件地向別人低頭。

忍無可忍,則無需再忍

徐悲鴻是中國著名的國畫大師,早年曾就讀於巴黎國立美術學校,在法國留學的那段時間,他的繪畫技藝得到了提升,同時他也經歷了一段最屈辱的歲月。

因為來自這個「曾經被侵略過」的國度,徐悲鴻沒少遭到外國同學的羞辱,那些學生幾乎每天都變著花樣,來整蠱這個黃皮膚的中國人。

想到父親的叮囑,徐悲鴻本來也不想在外面惹事的,直到有一天,一個法國學生羞辱他:

「每個中國人都愚昧無知,無論他們怎麼努力,都不可能學會國外的新鮮事物。」

從不和外人辯論的徐悲鴻,竟然抓住那個法國學生的領子,毫不客氣地回復:

「中國人,可不是能隨便任人詆毀的,不信的話我跟你比試。」

經過不斷努力,再加上在繪畫方面的天分,徐悲鴻成了法國繪畫界赫赫有名的高手,而當年那個侮辱他的學生,連個無名小輩都算不上。

忍讓,的確是一種美德,不過當別人一再挑戰你的底線。

當有人一再侮辱你的人格時,你需要記住「忍無可忍,便無需再忍」,一定要用自己的本事,滅掉他囂張的氣焰。

忍讓,只是為了保障國家利益

為了隨時監測日軍的動態,最大限度確保國家的利益,1935年楊靖宇被派往東北地區組織抗日聯軍,以便應對隨時可能爆發的戰爭。

在徵集到兵員之後,楊靖宇的日常工作,就變成了對新兵的訓練,將一切看在眼裡的日軍,豈能容忍自己的卧榻由他人酣睡,因此時不時在新兵營的邊界線上製造摩擦。

楊靖宇本來也想還擊,但是想到隊伍尚未創建完畢,另外也不能讓中國在國際上落下「先對日本開戰」話柄。

剛開始,楊靖宇選擇了隱忍,並且告誡士兵:

「忍讓不代表我們無能,因為現在對方就是看出我們實力不足,想趁機吃掉我們,才故意製造摩擦,忍讓一時並且努力提高戰鬥力,才能保證國家利益。」

如果你所面對的敵人,目前的實力比你強大,恰好他們又忌憚外界的言論,於你而言「忍讓」恰好是一個契機,你應該努力抓住一切機會來提高自己的實力。

此時的「忍讓」,不代表懦弱、卑微,而是為了給自己贏得更多的鍛煉機會,實力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變強了,將來你才有和敵人面對面搏鬥的機會。

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中,「忍讓」被視為一種美德,在古代孔融讓梨更被傳為千古佳話。

但是,「讓」也是要有前提的,如果與你產生矛盾的人本性不壞,你忍讓他一時能換得他的一份純真感情,這樣的人是值得你讓的。

如果,他生性邪惡、貪婪、刻薄,那麼你得讓就變成了對自己的一種傷害。

適度的人,讓能體現一個人的修養,能讓他獲得好人緣。

但是,這並不代表他是可以被任何人欺侮的,不代表他的忍讓不值錢,更不代表他卑微、低賤。

任何時候,人與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如果有人要挑戰忍讓的底線,不妨拿出硬氣的一面,讓那些氣焰囂張的人看看,忍讓與卑微的本質區別。

作者介紹:末小北,新銳情感作家。希望用簡單的字,能溫暖到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末小北 的精彩文章:

日子當前,面子沒那麼重要
普通女人的苦,只能自己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