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大紅袍焙火,需要焙足12小時嗎?焙茶坊專業人士會怎麼說?

大紅袍焙火,需要焙足12小時嗎?焙茶坊專業人士會怎麼說?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有茶友,聽到一個稀奇說法。

原來,他有同事買了一盒茶,放在辦公室里喝,只見那款大紅袍的泡袋,寫著一句讓人玩味的話。

「古法製作,焙足12小時。」

茶友想問,岩茶焙火真的要焙足12小時嗎?還是現在這樣按古方做岩茶的情況,已經很少了,只有少數幾家會這樣做?

說實話,剛看到這一串問題時,麻花的第一想法是,那位茶友太鑽牛角尖了。

然後,再想遠一步。

提出這句廣告詞的商家,明顯是鑽了廣告法的空子,精明得很!

寥寥兩句,就讓人勾起好奇心。

但論專業度,這樣的提法,有待斟酌。

《2》

岩茶在焙火時,要焙足12小時?

類似的問題,和做焙茶坊的熟人,專門聊起過。

對方的回答,非常嚴謹,他說,岩茶焙火時間是不固定的,連我們專門焙茶這麼多年的,也不好告訴你一個準數。

看到這個模稜兩可的回答時,或許有的茶友心裡還會納悶:難不成這背後涉及做茶機密,對方有意藏私,不願意詳細告知?

其實不是。

事實上,論及一款岩茶該焙多長時間才能將火焙足?三言兩語間說不清。

打個比方,做烤魚,有個菜譜說,要放進烤箱加熱兩小時才能熟透。

但是將溫度調高點,會熟得更快,僅需一個多鐘頭便能新鮮出爐。

回到岩茶焙火,在焙茶時,單單列出焙茶時間完全沒有用,還得看焙茶溫度。

如果是用六、七十左右的溫度去焙,那麼別說焙12小時,就算焙12天,未必敢打包票肯定,這款茶已經焙足了火!

此外,岩茶焙火程度,還與焙茶溫度變化、焙茶次數、翻焙頻率等因素有關。

恆定在相對高溫時,在焙籠最下方的岩茶,極易被烤焦,需要負責焙茶的師傅,盯在一旁,不時去測一下溫,從而調整焙茶問題。

再說了,焙茶也不是煉丹,能夠保證「一焙到底,絕無後患」的情況畢竟是少數,多數茶農在做茶時,會焙兩次、焙三次,以及視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岩茶在焙火過程,還得翻焙。簡單理解,就是將茶翻一個面,讓整個焙籠內的茶更能均勻焙透。不會出現有的茶焙焦,有的茶根本沒吃到火的情況。

最後,再具體一些,焙茶時還要考慮不少細節。

不同品種、不同山場、不同風味、甚至不同年份(多雨水或偏乾旱)的岩茶,在焙起來時,制茶師也要求同存異,才能將茶焙透焙好。

像水仙和肉桂,它們的葉片厚薄就不同,在焙茶時,不能用同一套標準。

白雞冠、金牡丹、黃玫瑰等品種,火功不宜焙太高,它們多少是焙到輕火、中輕火等火功,從而體現出茶香獨特,茶味爽口,芳香馥郁等特點。

而考慮到最終的銷路,各家在焙茶時,亦有自己的心得。推薦給新人喝的茶,跟專門為老茶鬼量身定製打造出來的火功,肯定也不一樣。

說了這麼多,到頭來,所謂「焙足12小時」在岩茶加工過程里根本就是一句空話!

脫離諸多前提,一味將焙茶時長拎出來當宣傳語,這本身就非常不專業。

《3》

岩茶界,不乏這樣「焙足12小時」的套路。

比如,宣傳自家的茶,焙火5道,匠心盡顯。

但是按前面的內容,大家就能看出這背後的貓膩。

焙一道火、兩道火、三道火、四道火,乃至於上10道火,岩茶的焙火次數多少,與一款茶是否焙足焙透,沒有直接必然關聯。

要是按溫水煮青蛙般的溫度去焙茶,那麼到最後,很有可能焙了幾十遍,岩茶未必能焙透。

還有就是,之前另外有位廈門的茶友,他收到的一罐肉桂。上面有寫120℃,焙3次,焙出勁道與霸氣,專屬為老茶客打造。

茶友很好奇:

岩茶是否真的能承受這麼高的溫度?還有就是,你們的肉桂在焙茶時,會有多少度的火候?

這又是個讓人語塞的問題。

因為在焙茶時,岩茶的焙火溫度不是恆定不變的,而是有高低起伏。

對焙茶來說,需要有人專門盯著茶葉的變化,從而調節溫度。

焙茶溫度上,要想單獨列出板上釘釘般的確定數值,沒有意義。

何況,對於廣大茶友來說,喝岩茶時不建議跑偏重點。

一款茶該怎麼焙?如何焙?不同品種的焙茶講究與注意事項等,背後這些細碎繁瑣的內容,還是得交給制茶師傅去實測與琢磨。等他們不斷精進位茶技術,才能做出更好的風味。

涉及到岩茶工藝問題時,僅是紙上談兵,永遠也弄不明白。

因為學做茶,學火,得看個人毅力與天賦,普通人沒有個七年八年,估計出不了師。

對於茶客來說,沒有必要費心費力費心神,去關注這些。

術業有專攻,專業問題應該交由專業人士負責。

至於我們,平時喝茶的重點,是感受一款優質岩茶的美妙。

對茶友們而言,比起全方位地了解一款茶的加工製作,倒不如,多去關注岩茶的最終風味呈現。

畢竟,就算一款茶,真的用120℃焙、焙足12小時、焙了5道火……

到最後做出來的茶,要是喝一口就是濃濃的炭燒烤焦味,那麼扯再多也沒有用!

喝岩茶,比起做茶過程,更重要的是看最終結果!

《4》

話說回來,大紅袍焙足12小時,是不是古法製作的體現?

不,沒那麼簡單。

麻花想勸一句,在看待這方面的問題時,別再這麼天真了。

畢竟在茶界里,「古法制茶」這一概念,很多時候,早已經被玩壞了。

試問,何為古法、古方、傳統?

是古老到清朝、明朝、唐朝、宋朝,還是更久遠的時候?

亦或者,僅是百來年、六七十年前?

較真起來,單單是「古法」二字,就已經很難講清。

按辯證來看,從古到今,制茶工藝肯定是在變化的。

並且,隨著做青機、搖青機等等制茶器械設備的發明,讓岩茶的產能提高,產量更多,同時也更加大眾化。

按茶農朋友的一句玩笑話說,以前一個村子能產出來的茶,未必會有今天一戶人家做出來的多!

可見,糾結古方與否,沒有必要。

何況,很多時候,這類專門鼓吹概念與噱頭的岩茶,你很難分辨它的真偽。

比如說,焙足12小時的大紅袍,未必見得真的有人,專門在制茶時盯在一旁去計時。

又比如,某款號稱手工搖青的肉桂,是從頭到尾堅持人工搖青六七個小時?還是搖一會,拍了十多分鐘視頻後,就直接放進搖青機,解放雙手?

這背後是真是假?誰也說不清,真相難尋。

所以,還是前面那句話,喝岩茶,沒有必要迷信概念與噱頭。

老老實實關注在一款茶最終呈現出來的香氣、滋味、口感,才是正經事。

《5》

做茶過程,講究靈活應對。

尤其是,岩茶的焙火,訣竅是點到為止,恰到好處。

單論焙茶時間、焙火次數、焙火溫度等,沒有幾個焙茶師會精準報出恆定不變的數值。

畢竟,生搬硬套,不知變通,恰恰是焙茶大忌!

學習岩茶,要擅長用抽絲剝繭這一招,去看待問題。

不然,容易被天花亂墜的概念誤導,鑽進死胡同里。

學茶時,要講究方法,劃分重點。

不然,東一榔頭學岩茶要焙多少次才好?西一榔頭去專研,岩茶香氣與茶葉化學的關聯。

這些細分到專業領域的內容,簡單三言兩語,走馬觀花,不論如何也琢磨不透。

並且,還會讓你忽略了,喝茶本身是為了享受樂趣。

對普通茶客來說,找准買茶與喝茶的「重點」,才能少交學費少吃虧!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岩茶真的解渴嗎?為什麼我常常越喝越渴?村姑陳指出了3點原因
大寒至、臘八臨、一年春又生,喝杯好白茶吧,過個舒服的暖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