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一個「乖女孩」給父母的警示:家有女孩,千萬不要把她養得太乖

一個「乖女孩」給父母的警示:家有女孩,千萬不要把她養得太乖

精讀媽說:對於女孩的成長,父母不一定要按照「乖女孩、懂事、淑女」的統一標準來養育。

作者:素寧(爸媽精讀專欄作者)

你的女兒是一個乖孩子嗎?

你對乖孩子的定義是什麼?

如果你有一個女兒,你希望她是什麼樣的?

是從小聽話懂事、從不會反抗叛逆的「乖乖女」,還是一直就不省心的「叛逆女孩」?

前者會讓父母無比省心,因為你無需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孩子就可以調整好自己,管好自己,約束好自己......

後者則不然,她需要你勞心勞力,甚至時時刻刻保持警惕,就擔心她不定什麼時候就做出了什麼「出格」、讓你費心費神的事。

或許大部分父母,都無比期望自家的女孩長成前者的樣子,畢竟那樣可太省心了!

可那些從小就省心的「乖乖女」長大後都怎麼樣了。

那些從小被打上「乖女孩」標籤的孩子,

最後都怎麼樣了

最近,三聯生活周刊發布了一個「乖女孩」大林網友的投稿自白。

大林從小在父母和長輩眼裡是一個相當優秀的人,熱愛學習且成績拔尖,學習努力,尊敬師長,不逃學不早戀......

總之能夠形容乖女孩的詞用在她身上都毫無違和感,因為她從小就按照「乖女孩」這個標籤在成長。

這個詞,她聽得多了,也就漸漸麻木,將它內化為自己生活和成長的準則。

媽媽不喜歡她玩遊戲,她就不玩;媽媽不喜歡她出去玩,她就不出去;媽媽說買新衣服費錢,所以她就從來不主動開口要買......

所有媽媽的不喜歡,她都聽話執行,乖巧的不能再乖巧,懂事的不能再懂事。

如果不出意外,她會按照「乖女孩」這個標籤一直走下去,畢竟這樣討長輩喜歡,自己也享受著它所能帶來的榮譽感。

直到初三那年,學校要家長輪流陪讀,到她的時候是爸爸去,那天晚上老師和爸爸談了整整兩個小時。

爸爸回來後,滿臉愁容地對她說:「你不要一天到晚只知道學習,要多和朋友玩一玩,你們老師都擔心你成為一個書獃子,這樣能有什麼出息?」

爸爸的話一下子讓她呆住了,從前被父母和長輩喜歡的「乖女孩」,如今卻變成了一個讓人討厭的「書獃子」。

後來過年時舅舅來家裡做客,她像往常一樣向舅舅問好、給他倒水,雖然舅舅也友好地對她笑了笑,可還沒等她腳步踏出房門,舅舅就對爸爸說:

「大林讀書都讀傻了,成書獃子了,你們別總讓她在家待著,多讓她出去走走,和人接觸一下......」

爸爸和舅舅先後的貶義話語,都讓她滿腹委屈。

她很想懟回去:自己不是一個「乖女孩」,更不是一個只知道死讀書不會變通的「書獃子」。

可是因為從小習慣了服從和接受,更重要的是她覺得如果懟回去,「書獃子、乖女孩」瞬間就會變成「沒教養」,擔心這樣會讓父母丟臉。

但從那以後,「反抗」這個詞就在她心裡埋下,時不時跳出來躁動一下,雖然中途也成功和父母反抗過兩次,可從小固化的觀念並不能一下子改變。

就像蘇珊·福沃德教授在《中毒的父母》一書所說:「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到大學後,她終於可以做自己,可每當她想要鼓起勇氣嘗試一件事時,內心總會有聲音跑出來否定自己:「你真的可以嗎?」。

儘管她努力撕掉「乖女孩」這個標籤,可它卻像一個甩不掉的「幽靈」一樣如影隨形。

「乖女孩」這個詞就像一道枷鎖,不僅鎖住了她的身體,更鎖住了她的靈魂,讓她不敢試錯,不敢質疑,不敢張揚,不敢嘗試一切可能。

「你懂事、要乖一點」,

如同一顆裹著糖衣的「砒霜」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乖」=好孩子,成為大部分父母的認知。

「不乖、不聽話、叛逆、不懂事」,成為了壞女孩的標籤和代名詞。

但其實這是對養育女孩的一個認知偏差,女孩長久地被要求「聽話、懂事」,反而會讓她們越來越壓抑自己的真實訴求,最終情緒超負荷。

《小捨得》中的米桃,就是這樣一個「乖得討人喜歡」卻又讓人無比心疼的女孩。

她總是安安靜靜,不爭不搶,認真努力,團結有愛,不和父母無理取鬧,容易滿足......

所有的委屈、不滿和負情緒,她都可以自己調節和消化,不曾讓父母和老師有一絲的操心。

甚至南儷後來都拿她和女兒比較,特別希望女兒能像米桃一樣的乖巧、自律、努力認真、學習好,回家第一時間就做寫作業,不需要爸爸媽媽的督促。

想要心情不好,就在廁所旁邊跳繩排解;閱讀量欠缺,也不會向父母抱怨,而是自己努力認真的閱讀;口語比較差,就靠張老師指點,然後自己多下苦功夫。

她也因為懂事和認真,和歡歡成為了要好的朋友,期間去歡歡家做客,她看到歡歡琳琅滿目的玩具牆滿是羨慕。

歡歡說要送她小裙子,即便她內心很想要,可嘴上卻說:「我不要,我不喜歡穿裙子,謝謝。」

後來,因為南儷總是拿她和歡歡比較,導致歡歡心理扭曲,對米桃心生嫉妒,在學校故意冷落和排擠米桃。

可米桃呢?依然沒有計較,安安靜靜地受著這種「待遇」。

後來,回到家終於不用隱忍,和父母說米桃在學校欺負她,可他們都不相信,媽媽反而勸她要懂事,因為她比歡歡大,要懂得讓著歡歡。

原以為告訴父母會得到父母的理解,結果換來的卻是更深一層次的傷害。

父母的勸誡反而成了壓垮她情緒的最後一根稻草,最終受不了質問父母:「為什麼我要永遠懂事?」

而米桃和子悠都不用,是因為他們的背後都有父母在「撐腰」。

忽然想起蔡康永在《奇葩說》里說的話:

「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所以父母們別被「你要懂事、乖一點、讓著妹妹」這樣一顆裹著糖衣的「砒霜」給框住,讓女孩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強迫自己變成一個陌生的「溫婉」模樣。

最終孩子變成別人口中的「乖孩子」,卻唯獨丟失了最本真、最真實的自我。

做女孩不必太「女性」,

野一點反而活得更好

知乎有一個話題是:「有哪些給女孩子的建議?」

別人的回答是:變強,變美,變酷......

但網友@晏晏卻說:「做人不必太『女性』。」

因為她自己就是一個敢於活出自我,不按常理出牌的優秀女孩。

在她的認知里,她不認為自己和男生除了生理結構以及男女上廁所的不同,其他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她從來不會覺得自己很弱勢。

所以她從小很努力,在別人認為學理科不是女孩的強項時,她「屏蔽」周圍質疑的聲音,把全班都當成自己的競爭對手,努力學習。

中學的時候不好動,所有的運動都不喜歡,唯獨喜歡踢足球,還是男女混玩的那種,在別人看來這是男孩子的運動,可她不在乎,依然玩的不亦樂乎。

後來上了大學,帶話劇社,其中有一次要演楚漢爭霸,所以角色基本都是男生。

但是挑來挑去,結果發現男生都太弱氣了,沒有能夠鎮住氣場的,所以她自己親自上場反串了項羽這個男性角色,最後廣受好評。

這些成長經歷都讓她更加堅定認為:女孩和男孩之間,除了生理結構的不同,其實沒什麼本質的不同。

在她的印象里,男生可以做的領域,女生都是可以的。

所以她工作以後,也沒有輸過什麼陣仗。

結婚也是如此,依然不覺得是自己很弱、需要保護和救贖才需要婚姻,而是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自主的生存能力和意識。

脫離原生家庭,和另一個人重新組建一個新的家庭,然後共同養育孩子,為更多人負責。

在她的成長過程中,她一直都沒有被刻畫的「女孩」標籤所束縛,反而洒脫的活成自己。

因為有這些不必太過「女性」的想法和認知,讓她一直都活得很清醒,所以她的人生之路一直都很順暢,自己也一直都活得舒暢通氣。

正如王菲曾給大女兒竇靖童寫過一句歌詞:「你可以不太乖,但你不要去學壞。」

很多時候,女孩子「不乖、野一點」,反而沒有那麼多框框條條的束縛,可以認真地長成真實而又洒脫自己。

對於女孩的成長,父母不一定要按照「乖女孩、懂事、淑女」的統一標準來養育。

畢竟這個世界對於女孩的要求很高,所以隨之而來的限制和質疑也就越多。

唯願每個父母,都能給女孩儘可能多自由掙扎的空間,讓她們:

面對不好的聲音,可以勇敢回懟,說出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面對他人的期待,可以不必迎合,從而逆來順受;

面對自己的角色,可以永不設限,努力突破向上。

點個贊,活出不失本真的自我,這樣方不枉來人間走一遭,感受生命的無限可能和精彩!

作者簡介:素寧,富書專欄作者,富書寫作營學員,愛好寫作和手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爸媽精讀 的精彩文章:

幼兒園男童每天打同桌老師不制止:犯錯,不是一句對不起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