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制心一處,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制心一處,保持良好生活習慣

坐禪需要靜慮專註,心一境性。那麼怎麼才能做到制心一處、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就是心與境一如。打個比方,就好比一個人在走夜路的時候,眼前現出一道光明,後來有路人跟他碰面,打了聲招呼,那道光隨之消散。在被路人打破之前,那個心境一如沉浸其中的境界,就叫心一境性。

其實禪的範圍很廣,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心念專註到一處就能看到禪。平時,我們念佛、持咒、誦經、拜佛以及修止觀等等,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做到制心一處。當然,這還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時時刻刻的把持好當下一念,不至於生出他念。

好習慣

制心一處

到了宋朝以後,開始流行參話頭。那個時候話頭有很多,如:念佛是誰?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萬法歸一,一歸何處?乃至於,念經的是誰?走路的是誰?吃飯的是誰?宋朝以後,念佛的人很多,都參「念佛是誰」的話頭,到現在還持續沿用。

那麼參禪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態?唐代詩人賈島,有一天在月光下看到一個行腳僧人在敲寺院的門,就即興寫了句詩。上句叫「鳥宿池邊樹」,對於下半句是該選擇「僧推月下門」還是「僧敲月下門」猶豫不定。第二天走在路上「推敲」的過程中,迎面撞上了韓愈的儀仗隊。韓愈見狀沒有責難,而是上前詢問。賈島告知了情況,於是韓愈幫助賈島取了「敲」字,使得全詩更有意境。當你意念完全沉入到一件事情無法自拔的時候,這個推敲的過程其實就是「參禪」。當下的不知道不明白就是參禪的下手處,一旦猜測聯繫就會被所知障障住。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保持一個好的生活習慣,需要做到這三點。第一起居有常,其次要做到飲食有度,應量而食,第三就是待人接物要有分寸。這三點就是修行的一個基礎。唯有做到這些,然後再念佛、持咒才有長進。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基礎,就會導致法不入心。睡眠規律才能精神充沛,不至於坐禪時候出現昏沉、掉舉等現象。吃飯最好做到七分飽,過飽過飢,都會對我們的身體各項器官的健康打折扣。待人接物有分寸,才能與人和睦。這些都是修行的一個必要基礎。

在家居士在修行中,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並且做到制心一處,時刻觀照身口意,這樣持之以恆,那麼修行必然會有長足長進。

修圓法師

南普陀寺弘法部 弘媒中心

圖片|弘媒中心

編輯|二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證法身 與法樂
護法怎麼護?真正的護法是這樣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