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花木文化瑣談之60:「花中二絕」——「將相伴侶」牡丹與芍藥的媲美

花木文化瑣談之60:「花中二絕」——「將相伴侶」牡丹與芍藥的媲美

前面我們寫了《」歲寒三友」的詩意表達》、《「花中四君子」的翩翩風度》和《「十大名花」的寓意》等花木文化瑣談系列文章。跟月季、玫瑰、薔薇列為「花中三姊妹」一樣,筆者將牡丹、芍藥這「花中二絕」並列起來,合併起來對比著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賞牡丹》中通過貶抑芍藥與荷花,來盛讚牡丹的「國色天香」,從中不難品味出詩人對牡丹的偏好與托物言志的私心。這種偏好和私心不僅僅屬於劉夢得,而是接近於時代的普遍審美,從屬於世人的集體時尚。唐時,牡丹之美,驚艷世人。唐高宗和武則天執政時,牡丹始從汾晉(今山西汾河流域)移植於京城,玄宗時猶視為珍品。由於其姿色超群,盛開之時群艷失色,因此能俘獲世人之芳心也是自然。那種為美所傾的感受或許很難被今日的我們理解。如今花花世界迷人眼,各色妖艷驚奇無限漲高了我們因美而感動的閥值。所謂「人生若只如初見」,唐人初遇牡丹時的那種震撼和狂喜恐怕也再難被複制。周敦頤在《愛蓮說》中有言:「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甚愛」之前可被冠以「世人」這樣廣泛的主體,牡丹的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唐人偏好豐腴之美,無論是美人之姿,還是花卉之態,其富貴婀娜的氣質都與盛唐的恢宏繁盛相得益彰,牡丹之所以被稱為「國色」,也就意味著它是可以代表一國之氣度、一朝之興盛的存在。漢代的李延年有一詩云:「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此詩雖然是極言佳人之美,但我想這也是最契合牡丹氣質的句子。牡丹那種動人心魂的美就像不飾面紗,盡展風華的絕色美人,一顰一笑都令蒼生為之傾心,那種大膽自信、不加掩飾的真誠美,不愧為「國色天香」!

牡丹的絕美讓芍藥倒顯得落寞極了。我們素知「花中二絕」乃牡丹與芍藥,在「國色」面前芍藥倒顯得相形見絀。牡丹有「花王」之譽,芍藥有「花中宰相」之稱,有人乾脆說她們是「將相伴侶」。筆者覺得讓芍藥同牡丹比富貴,比豐腴,這自然是難以望其項背,但我們不妨「田忌賽馬」,為芍藥「正名」。《本草綱目》中寫芍藥說:「芍藥猶綽約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綽約,故以為名。」我們皆知「風姿綽約」一詞,形容的是一種柔美而雅緻的姿態,言芍藥「綽約」可謂一語中的,它兼有「在水一方」的柔情和「溫潤如玉」的優雅,可謂「無言比君子,窈窕有溫香」。實際上我們對於芍藥的這種感受不僅來自於它的花容,也源自其背後所蘊藏的文學想像。《詩經》有云:「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講述的就是古時男女交往互贈芍藥的留戀纏綿的戀情,故而芍藥又名「將離」、「離草」。將離將離,難捨難離,這種幽婉而細膩的寄託表明,芍藥的美從很早起就與人世間最純凈的一種感情融合在了一起,這也是芍藥被稱為「中國愛情花」、「情人花」的原因。

如此說來,牡丹的美是屬於盛世繁華的美,所以它被晚清和民國列為「國花」,成為富貴的象徵。而芍藥的美反而更散發著一種淳樸而多情的人文氣質,它下沉到了人的真實生命體驗當中,這使得它雖然在所謂的「格調」上不比牡丹大氣,但是卻給人別樣的情感體驗。

有趣的是,牡丹又名「木芍藥」。在唐人看來屬芍藥的一種,從現代種屬概念來看,牡丹也是「芍藥屬」的,雖無直接關係,但也很是相似,這就很值得玩味了。牡丹是在芍藥之後興盛起來的,可以說是後起之秀,但卻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人們對於芍藥有了一種厭舊的情感,芍藥「多年媳婦熬成婆」,當世人看到了驚艷絕色的牡丹,直接忘了家中的「糟糠之妻」。其中意味雖多戲言,倒也值得一賞。筆者特別想強調的是,從芍藥到牡丹,其背後有著非常顯著的話語權力中心的轉換。從栽種的區域來看,芍藥顯然屬於「南方之花」,而牡丹在唐代是從山西引進,可謂「北方之花」。隋唐兩代徹底結束了南北朝的對峙,中國進入又一個「大一統」的時代,中國的政治中心久違的被確定在了洛陽,洛陽作為政治的中心,權力的發源地,其一舉一動實際上都會牽動整個中國,大一統的時代最愛的就是「正統」二字,天下號令從洛陽出,洛陽引入牡丹的同時從客觀上使得牡丹成為了具有王朝特色和正統意味的花卉審美意象,其所崇尚的牡丹文化也就成為了隱含的權力話語在審美上的體現,如今我們講起「洛陽牡丹,揚州芍藥」時,牡丹被列為「國花」,而芍藥成為揚州「市花」,其級別的差異似乎從隋唐權力話語中心的轉移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推而廣之,芍藥從源流上講才是中國真正的愛情之花,但我們如今少見青年男女用芍藥求愛,而是用西方審美語境下的玫瑰來表明心跡,從芍藥到玫瑰,似乎是一個擴大版的從芍藥到牡丹的中心轉移,只是這一次中心的轉移是從東方到西方,這一背後隱含著的是自近代以來西方話語體系仍然對中國文化起著一個向心的引力,如今我們仍然沒有完全掙脫它的束縛,這也是我們之所以不斷挖掘屬於我們中國自己的花木文化含義、意象和想像的原因,因為我們想要在中國重新塑造一個本土的花木世界,一個花木文化的話語中心,這需要好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夠達到,吾輩只願點滴努力匯入江河,促進花木文化在華夏大地重獲新生!(江蘇花木文化梁一供稿,東部戰區創作室主任吳國平和中國刑警學院董傑供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文經濟觀察 的精彩文章:

劉家外孫喬冠華在裴劉庄的童年往事
花木文化瑣談之61:從杜鵑鳥到杜鵑花——從「吉祥之花」到「革命花開滿山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