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164):佛教所應知處相(73)四種(11)證預流支清凈差別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164):佛教所應知處相(73)四種(11)證預流支清凈差別

︽瑜伽師地論︾

內明處(164):

佛教所應知處相(73)

四種(11)證預流支清凈差別

? ? 作者|觀諸法如? ? ?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四:

四、佛教所應知處相

四、四、四種

四、四、十一、證預流支清凈差別

復有四種證預流支,能令行者於佛聖教及善趣中畢竟不動。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五(之上):次?、?明?︰?四?種?預?流?支?。?即?是?︰?四?不?壞?凈?,?信、?戒、?二?為?體?。?又?明?︰?四?預?流?支?,?還?同?《婆?沙?》?。

這是「證預流支清凈差別」,「支」就像樹有枝,一個枝一個枝的,所以也就是分的意思,一分一分的。「四種證預流支」,就是四分,就是四個部分,這四法成就了,就是得到預流果了,得須陀洹果了。或者說證得了須陀洹果後,有這四種功德,這麼說也可以。

「能令行者於佛聖教」畢竟不動,能令行者於「善趣中畢竟不動」。成就了「四種證預流支」的功德的時候,有什麼好處呢?能使令修行人「於佛聖教」,對於佛說的這些教法,佛說的這些道理,「畢竟不動」,信心不可破壞,不可動搖,叫「畢竟不動」,就是決定了,這信心是不退轉的。這可見沒得聖道的時候,對於佛法的信心不是牢固的,有可能就會失掉了,不相信佛法了,還有這個可能的。若證得初果的時候,沒有這個問題。初果聖人死掉了,來生的時候他沒有遇見佛法,他還是對佛法僧有信心,這個信心還是不動搖的。沒有得聖道,沒有得初果的人,對佛法有信心是有信心,但是死掉以後,來生有沒有信心不一定,不一定的。

「及善趣中畢竟不動」,若成就了這四種證預流支的時候,若沒有入涅盤的時候,一定是在人天趣裡面就不退,不會退失了人天趣,不會投生三惡道。所以得到四種證預流支的人,決定不會去到三惡道,他就是在人間或天上,或者是天上,或者人間,在這裡流轉生死。三果聖人一定在天上,而不會到欲界來的。「復有四種證預流支,能令行者於佛聖教及善趣中畢竟不動」,這是說它的作用。

四、四、十一、一、心清凈

謂於大師所真覺所生無動心凈。

「謂於大師所真覺所生無動心凈」,「大師」就是佛,佛是偉大的導師,真是名實不虛,真實是大導師。「於大師所」,佛是無量功德莊嚴的境界,對於佛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是「無動心凈」,就是有不可動搖的信心。「凈」就是信的意思,有了信心就是叫做凈,叫做清凈,沒有信就是污濁的意思。這樣無動的心凈從那裡來的呢?「真覺所生」,初果聖人真實知道,色受想行識是無我、無我所了,得到這樣的智慧。這個智慧是真實的智慧,是見到真理的智慧,這叫「真覺」。由這個智慧生出來的無動心凈,「真覺」是能生,「無動心凈」是所生。真覺所生的無動心凈,就是對大師的信心非常的牢固不可動搖的,叫做「真覺所生無動心凈」。

靜坐的時候若是一點也不相應的時候,我們的心是怎麼樣?我們若看見佛像的時候,也沒有什麼,就看見有個像就是了。若是得到聖道的時候,「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他不是這樣,他不是在看表面上的,而是能看見我空的道理,佛也是證悟了我空,證悟了一切法空的境界,能深入到無為的境界。初果聖人也是,由我空悟入無為的境界,就是由真覺的無分別智,與佛的那個智慧有一點相似,他不是從表面上佛的身像怎麼莊嚴,音聲怎麼好聽,不是這個意思,能深入無為的境界,從這裡面對於佛建立了清凈的信心,是這樣的意思,所以「真覺所生無動心凈」。

如於大師所,當知於所證法及為證法修證行者所亦爾。

「如於大師所」,前面這一節,對於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有無動心凈;「當知於所證法」也一樣的,也有「真覺所生無動心凈」。「當知於所證法」,所以應該知道,就是佛所證悟的諸法實相,這種離一切相,離一切分別不可思議的這種無為法的境界,也是有「真覺所生無動心凈」的。「及為證法修證行者」,就是其餘的這些同梵行者,「修證行者」,其它的這些得須陀洹果的人,得斯陀含果,得阿那含果,得阿羅漢果,得無生法忍的這些大菩薩,這一切佛的境界,都叫做「為證法修證行者」,這就是僧,前面「於所證法」是法,「於大師所」是佛,是佛法僧。「亦爾」,在這樣的境界裡面,他也是有「真覺所生無動心凈」,他有這樣清凈的信心。

如是三種名心清凈。

對於佛法僧真覺所生的無動心凈,這叫做「心清凈」。「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初果聖人也是證悟了無為的理性了,所以他的心和佛法僧也是相契合了,所以有這樣的清凈心。

四、四、十一、二、色清凈

第四一種名色清凈,聖所愛戒所攝故。

前面是心清凈,這底下是色清凈。「色清凈」是什麼呢?「聖所愛戒所攝故」,就是佛教徒所受的戒,五戒也在內,五戒十善、八關齊戒、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戒,乃至到菩薩戒,這些戒是聖人所歡喜的。戒就是身清凈、口清凈,身清凈、口清凈這是表現於外的行相,所以叫做「色清凈」。有這樣成就的人,他還有這第四種的功德,前面心清凈有三種,這是第四種,他有色清凈的功德,也就是持戒清凈的功德。

前之三種,令於聖教無有動搖;最後一種,令於善趣無有動搖。

「前之三種,令於聖教無有動搖」,前面的佛法僧三種清凈的信心,主要是「令於聖教無有動搖」,證悟了須陀洹果的時候,對於聖教無有動搖,信心非常的堅定。「最後一種,令於善趣無有動搖」,最後一種是戒,持戒清凈,持戒清凈是決定不做惡事了,決定在人天裡面活動,而不會去到三惡道了,所以「無有動搖」。就是不會從善趣裡面退下來,「無有動搖」。得了初果,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去,就是持戒清凈的關係。

韓清凈《披尋記》:「復有四種證預流支等者:當知此說佛、法、僧、戒四種證凈。前之三種依止凈信而得建立,今於此中名心清凈。第四一種依止凈戒而得建立,今於此中名色清凈;身語二業色行攝故。攝事分說:具足正見如來弟子,略由二法,能正攝受澄清性故,應知建立四種證凈。(陵本九十八卷二十五頁)是故此中說如是別。」佛、法、僧、戒四種證凈。前面三種對佛法僧三寶,依止清凈的信心而能夠建立,現在於此處文中稱為心清凈。第四種依止凈戒而得建立,現在於此處文中稱為色清凈;因為戒就是要由身語業表現出來的,身語業屬於色,說為色清凈。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八說:具足正見的如來弟子,要略的說四證凈的體性就是信與戒,有信與戒二法能夠正攝受八正道所含攝的信與戒的澄清性故,攝受就是取得,能夠取得內心的清凈,稱為澄清性,應當知道由信建立對佛法僧三寶的信心,由戒建立戒證凈,前三由信所攝,後一由戒所攝,為此四種證凈,因此此處文中說有心清凈及色清凈的二種差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115):佛教所應知處相(24)三種(2)能令有情難不護根
《瑜伽師地論》內明處(157):佛教所應知處相(66)四種(4)定心差別